APP下载

突击美国航母

2019-04-17何鹏程

兵器知识 2019年4期
关键词:战斗群反舰导弹编队

何鹏程

苏联的“传奇”系统核动力卫星,使用核反应堆,苏联宣称可连续飞行数百年

冷战时期,美国多次凭借航母优势对苏联进行威胁和挑衅,迫使苏联积极发展反航母武器及对抗战术,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形成了庞大的反航母作战体系,这也让后来的俄罗斯在冷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对美国的航母战略有恃无恐。苏/俄发展反航母武器和相关战术的做法为我们应对美国航母的威胁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苏/俄反航母武器体系的发展

总的来看,其包括空天侦察监视体系和陆、海、空、潜远程打击体系。

侦察与监视体系

苏联在发展反航母攻击体系之初,确认反航母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为远程武器找到目标。因此,苏联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图-16、图-95RT组成的空中信号-情报(SIGINT)系统。其中,图-16PM“獾”D是专用的海上电子侦察机,图-95RT“熊”D是远程海上雷达和数据通信指挥机,由图95-RT与导弹平台沟通数据,航空侦察效率较低,只适用于战时对重点海区侦察与监视,因此在航天技术发展起来后,它很快成为天基侦察系统的补充。

苏联的“传奇”系统核动力卫星

苏联的“传奇”系统核动力卫星尾部的庞大探测天线

1970年代末,苏联建成了“传奇”海上侦察和目标指示卫星系统,可引导导弹攻击世界大洋内的任意舰艇。该系统在1979年部署完成,由带核电池的搜索卫星组成。“传奇”系统既有电子情报侦察,也有雷达搜索功能,可以依靠卫星对任务海域的大编队进行跟踪和定位,苏联海军在这之后开发的水面舰艇和潜艇,都可与“传奇”、“胜利-改”系统组网,明显提高了部队的作战能力。由于该系统较为复杂,运行成本居高不下,致使苏联解体后的1993年,“传奇”系统无法覆盖一半的海上战略方向,并在1998年关闭。但是,俄罗斯在2008年恢复了类似项目,并且采用了新的工作原理使其能力更加强大。

“暴风雪”超空泡鱼雷的结构图

蘇联时代的Kh20空射反舰导弹三视图,外形类似一架无人“米格”战斗机

海上打击武器

利用海上兵器打击航母是苏联的首选打击手段。苏联装备最早的打击航母的反舰导弹是P-6(SS-N-12)及P-35等重型反舰导弹,利用“高-低”弹道实现远程制导与突防的折中,射程可以达到300千米,与当时美大多数舰载机的作战半径相当。此后苏联反舰导弹射程越来越远,陆续推出了P-500和P-700,射程都突破了500千米。这些远程反舰导弹基本部署在苏海军的大型水面舰艇上。例如,“基辅”级中型航母和“光荣”级导弹巡洋舰装备SS-N-12(P-500)、“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和“库兹涅佐夫”级航母上装备了SS-N-19(P-700)。“基辅”级和“库兹涅佐夫”级搭载远程导弹,是为了弥补其舰载机对海打击能力的不足,“光荣”级和“基洛夫”级则可以作为水面战斗舰艇的核心,在苏联的航母战斗群掩护下,执行远程对海打击任务。

虽然苏联水面舰艇拥有强大的远程反舰能力,但其自身防御能力仍受到质疑,因此一般认为苏联独立的水面战斗舰艇编队执行的任务以猎杀北约的单舰、无航母的反潜编队为主,通常不会将其用于与航母战斗群的正面作战。为此,苏联海军还积极发展了潜艇远程导弹反舰手段。苏联对搭载远程反舰导弹的巡航导弹核潜艇(SSGN)非常重视,在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尚未服役时,就尝试在常规潜艇上搭载巡航导弹。苏联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批量建成服役后,巡航导弹核潜艇的建造也全面开始。苏联时代共建成了3代、6型巡航导弹核潜艇,是远海水下打击能力的支柱。使用的反舰导弹包括P-5、P-500和P-700等重型或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此外,俄罗斯还发展了独有的“暴风雪”超高速鱼雷,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超空泡鱼雷,可达到200节(100米/秒)超高航速,装备于苏联“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潜艇,为攻击美国航母战斗群专门设计。

“奥斯卡”巡航导弹潜艇发展的初衷就是应对美国航母,其可利用大量高速反舰导弹实现对航母的饱和攻击

空中打击武器

远程轰炸机是苏联远洋对海打击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早期最有效的反航母空中平台是图-95战略轰炸机,最大航程15000~19000千米(改型各异),用于对海打击的图95可使用Kh-20、Kh-22、Kh-26、Kh-55等空地/空舰导弹。一旦图-95突破航母舰载机的截击圈发射导弹,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舰队防空体系,这些空舰导弹将会对航母造成严重损失。不过由于其航速、升限不足,受到不断更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的威胁越来越大。为此,苏联又研制了图-22和图-22M3“逆火”远程轰炸机,最大航程7000千米,速度达到2.3马赫,并可以低空飞行。在上世纪70年代舰载机雷达较为落后的情况下,“逆火”对航母战斗群的突袭有很大的成功率。除了中/近程反舰,“逆火”还可发射射程600千米的Kh-22远程反舰导弹。随后,苏联研制的新一代战略轰炸机图-160也具备对海打击能力。图-160兼具与图-95相当的战略级航程和“逆火”的高突防能力。这三种远程轰炸机组成的空中反航母体系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苏联时期的潜射SS-NX-13(R-27)型反舰弹道导弹曾试图成为俄潜射反舰的主力

仍在服役的Kh55空射反舰导弹,与“俱乐部”反舰导弹血统接近

“俱乐部”反舰导弹,独特的有动力弹头技术,使其在末段速度骤然上升,难以防御

此外,苏联在上世纪60年代曾发展SS-NX-13潜射弹道导弹,用于攻击舰艇编队,特别是航空母舰突击舰队,也曾利用SS-19战略导弹尝试发展陆基反舰弹道导弹,但都未最终装备部队。

苏/俄反航母作战体系

20世纪70年代,苏联初步形成了不对称“反航母”作战理论体系,并沿袭至今。该理论的关键原则是“系统对抗”与“不对称打击”,目的是在打击策略上强调突破关键技术,以综合对抗的方式取得胜利,成为今天俄反航母作战体系建设的基础。

侦察与监视系统

苏/俄海洋监视系统(SOSS)专为攻击特定目标而建,由高频无线电定向设备(HF/DF,Krug),空基、天基监视系统、情报收集船(AGI)等组成。SOSS首先通过HF/DF和ELINT卫星这些广域侦察系统获取敌方活动的大致情报,然后引导更精确的,用于瞄准的系统如“告密者”(贴身跟踪美舰队的舰只)、“熊”D和雷達海洋监视卫星去确认、跟踪敌方舰队。这一体系的关键仍是天基系统。从2006年开始,俄联邦政府责成国防部重新构建海洋空间侦察与目标指示系统。新系统被称为“蔓藤”,由4颗卫星构成,包括2颗“芍药”NKS和2颗“莲花”S,能实时探测敌方目标,比如飞机、舰艇、地面车辆等,并将这些目标的坐标传送到指挥所,形成一个实时虚拟图景。一旦爆发战事,能够迅速对这些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该系统从2013年秋季开始组网,组网完成后,俄海军已装备的3M55“缟玛瑙”(SS-N-26)和3M54“俱乐部”(SS-N-27)等反舰导弹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应用该系统,对美国航母编队形成非常直接的威胁。

海上打击系统

冷战后期,苏联发展了庞大的海上反航母平台体系。水面平台主要包括专门对付航母战斗群的“克列斯塔”级导弹巡洋舰和“光荣”级导弹巡洋舰,以及装备了500枚各式导弹的“基洛夫”级导弹核巡洋舰(至苏联解体前共装备了3艘)。以后又发展了更加现代化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这些大型舰只专为远程反舰任务而设计,可与远程反潜舰、核潜艇以及陆基轰炸机协同,摧毁闯入己方导弹核潜艇活动领域、拦截己方潜艇的敌航母编队。水下平台主要包括“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以及“拉达”和“基洛”级常规潜艇,可使用反舰巡航导弹和鱼雷等多种手段打击航母编队,并兼具一定的防空和对陆打击能力。

目前俄罗斯的水面和水下反航母打击平台主要使用“日炙”、“宝石”和“花岗岩”为代表的远程反舰导弹。“日炙”(SS-N-22)反舰导弹速度约为法国“飞鱼”的3倍,巡航高度15米,末段掠海飞行弹道距海平面约7米,采用半穿甲爆破战斗部,单发即可重创敌舰,是全球唯一具有超音速、超低空和超视距性能的先进反舰导弹,装备于俄海军“现代”级驱逐舰等。“宝石”(SS-N-26))超音速反舰导弹采用多模块垂直发射装置,可在多种平台上发射,具有全程超音速和弹道机动能力,接近目标时飞行高度可降到5~10米,以确保导弹击中目标。“花岗岩”(SS-N-19)超音速反舰导弹最大飞行速度2.5~3.5马赫,基于“大且重”的设计理念,主要靠增大导弹几何尺寸和发射重量提高打击能力,其除了是“奥斯卡”Ⅱ级核潜艇的主要兵器外,还装备俄罗斯海军的骄傲——“彼得大帝”号巡洋舰。

“日炙”反舰导弹随着舰艇出口曾服役于世界多个国家

苏联的“花岗岩”反舰导弹被西方称为“海难”,无意中说中了其燃料在使用中巨大的安全隐患

空中打击系统

苏军反航母能力曾经在冷战末期达到较高水平,至少能够完全现实地消灭数支美军航母攻击战斗群,其首当其冲的就是空中打击力量。苏联空中反航母力量的核心是由携带Kh-22巡航导弹的图-22M2、图-22M3远程轰炸机组成的海军航空兵师。根据苏军计算,消灭美军一支航母战斗群的战役需要同时动用至少一个海军航空兵师的兵力,其编成中约有90架携带导弹的远程轰炸机。苏联认为一场海上战役需要同时抗击美国6支航母战斗群,因此需要建设同等数量的远程轰炸海军航空兵师,但其最终只成功组建了4个海军战略轰炸机师,配备图-22和图-16。按照苏军战役筹划,兵力不足部分由苏空军远程航空兵补充。目前,这一空中打击体系虽然已经被破坏,但是新的苏-30及苏-35等也可以作为新体系补充,因此俄军空中力量目前至少仍具备对2~3个航母战斗群的攻击能力。针对兵力不足问题,俄军正在试图发展多样化打击手段予以解决。例如,2010年1月,俄图波列夫公司透露正在开发中程无人攻击机用以反航母打击。新的无人机以图-300“鸢”为基础,但技术性能针对打击航母所需的侦察和攻击能力大幅提高。该机装备有功能强大的红外摄像机和侧视雷达,可在更广阔的战场空间内执行侦察和攻击任务,可利用速度和隐身优势突破航母编队的防空体系,对航母实施直接攻击。

“宝石”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早期型号

仍在服役的图-22M轰炸机也已经进入老年阶段,最近曾发生冬季降落坠毁事故

苏/俄反航母武器的作战使用特点

集中指挥

对航母的突击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能否得到美军航母所在位置的可靠情报,这项任务主要依靠图-95RTS侦察机和“传奇”/“蔓藤”目标指示卫星系统。反航母作战的侦察-分析-决策-打击的整个行动环节都是由设在苏联本土的指挥中心统一负责。即便是冷战后期,苏联的主要侦察系统从侦察机转移至卫星后,发射平台仍必须在指挥中心的引导下,到达指定位置等待接受卫星数据(存储后转换成舰上的火控数据)。为确保行动的实施,指挥中心需完全控制所有辖区内的兵力,并根据自己收集的情报信息为其提供目标指示。这种集中指挥模式是由苏联严格的层级指挥关系决定的,也是苏军大陆军主义的直接体现。

图-95发射Kh20空射反舰导弹是苏联战略打击海上舰队目标的主要武器,以威力巨大著称

饱和攻击

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不受拦截是不可能和不现实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导弹的数量,使敌人的防御系统饱和。苏联海军在60年代的模拟演习表明,要有效摧毁美军的航母战斗群,需要在短时间内集中发射至少30枚反舰导弹,到了1960-1970年代,需要发射的导弹增加到了50~60枚。而当美军航母战斗群装备F-14和“宙斯盾”系统后,所需的导弹规模增加到了至少80枚。

俄罗斯海军归纳出“首轮齐射”的反航母作战原则:舰队在遇到不可避免的冲突时,要不顾一切地抢占有利战位,利用己方导弹在射程和破坏力方面的“不对称优势”,先发制人地将远程导弹全部打出去,使敌舰队在来不及做出反应前就被消灭掉。根据俄罗斯海军教案的论述,对付类似“尼米兹”级的超级航母,“三位一体”的饱和攻击至少要一次性发射90枚以上的导弹。俄军在大舰对决的状况下处于“非对称优势”,尤其在近海防御作战中,敌航母舰载航空兵会受到俄海军航空兵岸基飞机的坚决打击。

苏/俄远程反舰导弹基本都具备大规模快速发射的能力。当时苏联的675型攻击型潜艇每艘可以装备8枚导弹,只要苏联海军能够有3艘潜艇,就会有24枚导弹迎击美航母。为此,苏联/俄罗斯科学家为P-500以及后来的P-700系列导弹设计了一整套复杂的指挥导引体制,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反舰导弹“编队攻击”。按照这一套攻击思路,反舰导弹在飞行中将会分成编队,每个编队有6~8枚导弹。这几枚导弹中,有一枚将会作为“长弹”,其飞行高度在5000~7000米;余下的“僚弹”则在距海面30米左右的高度飞行。在奔袭过程中,“僚弹”会保持无线电静默状态,依靠“长弹”来负责导弹编队与指挥中心的联系。3~5艘潜艇即可第一时间向航母编队发射72~120枚重型反舰导弹,确保以数量优势饱和航母的防御能力。

全维打击

利用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加上机动性强、隐蔽性好的平台,用最大限度的高密度导弹攻击、饱和美军舰队区域防空系统,然后重创美国航母战斗群。通常情况下,第一波导弹重点打击航空母舰编队中执行区域防空的导弹巡洋舰、驱逐舰,使其喪失用舰空导弹遂行区域防空的能力,第二波导弹集中打击航母和两栖攻击舰,力争使其丧失作战能力或将其击沉。在美国“宙斯盾”战舰和多通道全向垂直反导导弹系统(VLS)出现以前,美国一个航母战斗群通常只能同时发射36枚防空导弹。1973年苏美海军地中海对峙中,美国第6舰队面对苏联地中海第五舰队时只能退让,因为当时的海军判断:一旦双方冲突,虽然美舰载机可以摧毁苏军舰队,但苏军舰艇在被击沉之前,数百枚超音速反舰导弹构成的多维饱和攻击足以重创或击沉全部美军舰艇。

远程制胜

苏联/俄罗斯的攻击武器,射程基本上都在300千米以上,有些甚至达到1000千米以上,而且攻击距离是根据美军航母防空火力的距离的扩大而增加的。例如,2010年7月,俄罗斯“东方-2010”大规模战役战略演习中,俄太平洋舰队旗舰“瓦良格”号巡洋舰用威力强大的P-500“玄武岩”超音速反舰导弹打击了300千米外模拟航空母舰的靶船,而梅德韦杰夫乘坐的“彼得大帝”号巡洋舰也视情况发射威力更大的P-700“花岗岩”导弹,后者能在700多千米外摧毁大型航母。

速度优先

早期的图-22与现代的图-22外观差异巨大

“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设计已经接近现代航母思想

从苏联/俄罗斯反航母攻击武器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始终把提高打击武器速度作为突破航母防御的主要技术途径。到1980年代推出的P-700導弹采用了一体化的冲压喷气发动机,巡航速度高达2.5马赫,突防时的速度据说能达到3~4马赫,当时的美国“宙斯盾”系统无法跟踪。以后更快、更机动又成为苏联/俄罗斯反舰武器追求的新目标。其中SS-N-27“俱乐部”(P-900)反舰导弹采用双速制,而当时的普通警戒雷达只能搜索到距海面20米以上的目标;SS-N-22“日炙”(P-270)中程超音速反舰导弹和SS-N-26“宝石”(P-800)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则为躲避防空导弹拦截而进行蛇行机动。

苏/俄反航母武器发展及作战使用问题

发展思路摇摆不确定

苏联在“发展航母来对抗航母”,还是“发展导弹对抗航母”的对称还是非对称问题上始终争论不休,即使是号称“红色马汉”的苏联航母之父戈尔什科夫,最初也是导弹制胜论的拥戴者。这在其武器发展上表现为技术路线的摇摆不定。直到1988年苏联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建成下水,这种争论仍在很大范围内存在。该航母除了苏-33战斗机与苏-25攻击机外,前甲板上仍然保留了12具P-700发射箱,这使得对称和非对称的反航母武器集中于一体。

忽视系统综合防护

苏联时期,赫鲁晓夫上台后坚持导弹制胜论,大力发展各型导弹武器。为此几乎各军兵种都在发展远程导弹武器,希望以此对抗美国庞大的航母舰队。导弹武器射程越来越远,威力越来越大,类型越来越多,甚至为远程反舰导弹发展了核弹头,寄希望一枚导弹即可击沉整个航母舰队。但是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这种方式过于简单化。即使在冷战时期,西方海军已经在发展舰艇的电子干扰和综合防护技术。而苏联/俄罗斯反航母体系依赖大量的太空、空中和海上无线数据-传输,即使是导弹“编队”飞行和末段雷达制导也极端依赖电子信号的链接,而各型武器基本都没有设计反电子对抗措施,这使得其整个反航母作战体系在美国航母的综合防护措施下的作战效能令人质疑。

过度依赖岸基航空兵

美军在对苏联反航母体系评价后认为:苏联的岸基航空兵部队是最大的威胁,如图-16、图-95系列、图-22M等型轰炸机,但如果只是些特定机场的陆基飞机,航母编队可以针对性部署。此外,在苏联和俄罗斯反航母作战平台使用中,得到天基信息后,需要出动岸基的图-95RTS侦察机具体核实目标,甚至完成远程攻击导弹的飞行制导与目标指示。这一方面由于图-95RTS侦察机自身防护性差,易受攻击,造成反航母体系的裂解,另一方面为保障较高反航母作战的战备性,该型机在航母出现时即需升空执勤,造成其出动频繁,机队的损耗较大。苏联到1969年共生产了53架图-95RT,但由于飞行任务非常频繁,飞机寿命消耗很大而缺少新机补充,到苏联解体时仅仅剩下24架可用,之后俄罗斯海军不得不依靠天基的“传奇”进行远洋目标确认,使得识别准确性和打击效能都大幅降低。

指挥机制过度集中僵化

虽然航母编队属于战略性目标,但也同时具有高度时间敏感性。而苏联和俄罗斯的集中指挥方式,在确保打击意图正确性的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前线作战力量的主动性,在这一体制内,即使前线作战集团发现航母也需要上报到陆上指挥所进行目标确认和核实,并下达打击指令。由于对航母编队这样的时间敏感目标的打击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因此在战略意图确定后,应该交由基层指挥员甚至操作员决定是否和如何打击,充分发挥一线作战集团的积极能动性。

[编辑/何懿]

猜你喜欢

战斗群反舰导弹编队
特朗普访亚洲前,美出动三艘航母
水面舰艇齐射反舰导弹
外媒称中国建6个航母群 没有经济压力
海军反舰导弹方队
蓝天双雄——歼八II双机编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