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2019-04-16商奇

青年文学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性别歧视女性

商奇

摘 要: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日益渗透,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称谓语、语序以及谚语三方面探讨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试图分析其异同及原因。

关键词:性别歧视;英汉语;女性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1

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反映到语言中就形成了语言性别歧视。

一.英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称谓语

称谓语是对被称呼者的社会身份、地位、角色和关系的一种认定,从称谓语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首先,英语中较常见的是用丈夫的姓氏称呼已婚女性,即使女性在政治或科研等方面有和男性同等的能力并取得同等或更高的成就,如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居里夫人及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其次,汉语的职称称谓语中也存在语言歧视现象。近年的网络新闻中经常使用女大学生、女司机等进行报道,特别强调当事人性别,放大了女性的负面形象,容易让人对女性产生误解或偏见。女作家、女科学家等词语的使用也暗示了女性往往在智力和能力上不如男性。

(二)语序

虽然英语语法没有规定男先女后的语言顺序,但人们在长期的言语习惯中,大都采用男先女后的语序。如:husband and wife, male and female, boy and girl, brother and sister等。在汉语中,当男性和女性并列出现时,男性总是排在女性的前面。如夫妇、夫妻、父母、子女、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兄弟姐妹等,这种排列顺序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按汉语排列的规律,一般价值高的、重要的排在前边,如大小、多少、高低、贵贱等。因此,人们习以为常的表达中隐含着一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观念。

(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在英汉谚语中也不难发现性别歧视的影子。譬如在英语中有诸如此类的谚语:A woman, a dog and a walnut tree, the more you beat them, the better they will be(女人如同狗和胡桃树,你越是打,他们越是变得驯服);Women have long hair and short brains(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刘列斌,2014:101)。在汉语中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如对于男性有诸如此类谚语“男儿膝下有黄金”、“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对于女性则是“最毒妇人心”、“女子无才便是德”、“红颜祸水”等(黄育红,2015:199)。

二.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异同比较

(一)相似之处

首先,前文说到汉语的职称称谓语中用“女”加职称来称呼女性,这种现象在英语国家同样存在。英语中的“lawyer”、“doctor”、“cook”等单词可兼指男性和女性,这些词本身没有性别特点,但它们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男性,这和前文提到的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很相似。其次,在英汉语的语序中,当男女性别同时出现时,一般遵循男先女后的原则;英汉谚语中也都存在性别歧视现象。总之,英汉语在职称称谓语、语序以及谚语等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

(二)不同之處

首先,在男性词语泛化方面,英语中当性别不明确时或泛指时,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he”来指代男性及女性。但在汉语中这种现象很少,因为汉语中的“他”不经常作为一个通用代名词,有许多灵活的说法。如: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Everyone should do his best.(每个人都应该尽其所能。)Everyone is here, isnt he?(每个人都在吧?)其次,在构词方面,英语是26个字母构成了丰富的词汇,而汉字是基于象形和表意的文字。在英语中,通过在普通词后加女子标记后缀-ess或-ress ,或在普通词前面加“woman/lady/ girl/female”来体现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如:actor– actress, prince– princess, host– hostess, woman doctor 等。而在汉语中,多采用“女”字旁来表达和女性相关的含义,如:妖、奸、婊、妒和娼等。

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原因

(一)社会文化及思想

在西方文化中,《圣经·旧约·创世纪》中记载: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是男人亚当,而第一个女人夏娃是上帝用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创造的。上帝之所以造女人,是因为那个男人“独居不好”,这意味着女人天生就是男人的附属品。在中国,东汉班昭的《女诫》提出了“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倡导女子卑弱和委曲求全的道德观念,要求女子安于自己的低下地位,甘心做家庭和丈夫的奴仆,这是对女性思想和行为的严重禁锢,导致了女性主体意识的不断丧失。

(二)社会角色和社会心理

石器时代,是母系社会,以至于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而进入农耕时代以后,男性由于体力的原因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女性,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因此,传统的社会角色观念是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黄育红, 2015, 汉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及社会文化阐释,湖北社会科学,第2期:197-200。

[2]刘列斌, 2014, 从英语语言视角透视文化中的女性性别歧视,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6期:100-101。

猜你喜欢

性别歧视女性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泰政客因批副总理“性别歧视”遭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