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诗论》中的礼教思想

2019-04-16刘岩

青年文学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论语

摘 要:《诗经》是一部古老的诗歌总集,它是我国古典文學的源头。通过《孔子诗论》和《论语》的解读能更清楚的了解其中的诗乐教化思想。

关键词:《孔子诗论》;《论语》;礼教思想

作者简介:刘岩(1994.10-),汉,女,黑龙江省绥化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1

出土文献研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扛鼎之作,具有深远的学术和历史意义。《孔子诗论》共29支竹简,全篇共出现诗篇58篇,其中《国风》29篇,《小雅》22篇,《大雅》3篇,《颂》3篇,可见,占据大部分篇幅的是《国风》。

李学勤先生指出:“《诗论》非出孔子之手,也不像 《论语》那样直记孔子言行,而是孔门儒者所撰,内中多引孔子亲说。”虽然《孔子诗论》的作者并不是孔子,但是作者作为儒家后学它的主旨以及思想却是代表了孔子,代表了儒家。《孔子诗论》吸取了孔子的诗乐教化观点,这部书的宗旨就是贯彻了教化精神,为儒家所向往的礼乐教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孔子诗论》中的礼教思想

《孔子诗论》10号简云:“<关雎>之改,<樛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归,<甘棠>之报,<绿衣>之思,<燕燕>之情,害?曰:动而皆贤于其初者也。”《孔子诗论》能以简单的一个字就能简明扼要的概括出这一篇的主旨。其中《关雎》之所以能被选入《诗经》中,并作为篇首,孔子的意图就是教化人们控制自己的欲望。《孔子诗论》中的‘改字意思就是把喜爱之心转换成合理的礼节规范,孔子并不反对正常的情欲,是要加以规范的情感符合当时礼教社会的观念。《关雎》表面上写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即色,但实际上表现的确是礼教思想。食与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是无法规避的,但是要加以控制这种欲念。两性关系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对欲望的把控程度,《诗经》中有很多篇目都是关于家庭及两性关系的,儒家所强调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就是先治理好自己的小家,然后才能上升到国家,再到天下。

反映男女之间关系的还有<汉广>,<关雎>的理智在于能把渴求之心转换为合忽礼节的规范,而<汉广>的智慧在于能及时遏制住不可实现的欲望,两者都是在礼教规范下合理的处理了两性关系。像《孔子诗论》中说的,在情意发动之后,经过反省,都能胜于其初发之时,在礼教思想的规范下,能够理智的放弃追求之心。食色声味、喜怒哀乐都是人性中必不可少的,不能像宋明理学那样去排斥欲望,建立不可牢固的禁欲大厦,而是像《孔子诗论》中对欲望加以合理的引导,满足身心需求的正当性。这种温和的礼治思想具有人文性和民主性是值得赞扬的。

二、《论语》中《诗》的礼教倾向

《论语》与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论语》中论诗的内容有十八条,将《孔子诗论》和《论语》相对读,可以找到很多相通之处。

《论语 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纵观历史,社会动乱时期,都是礼崩乐坏,所以孔子非常重视礼,这也是在维护统治阶级统治。可见,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主要是为了维护礼,使社会安定。《论语 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吟诗能够明善恶之心,有了这个基础然后学习礼乐,才能修养成道德。孔子编排《诗经》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教化作用,通过诗歌的教化来使人们维护礼、遵守礼。孔子特别推崇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而西周时期就是把诗乐教化作为治国方略,所以孔子把诗乐教化作为维护礼的重要途径。

《论语 为政》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说在思想上要归于纯正,人在思想上守本分,才能遵守礼节,社会上才能维持礼的正常运行。其中的中正正是礼教的核心。孔子以两个字“无邪”概括了《诗经》中的主要内容,奠定了《诗经》中所有篇目的基调。《论语 八佾》中:《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对情感的节制和把控是对礼最基本的要求,思想的中正才能够在对美的追求中合乎礼。孔子是十分注重什么地位对应什么样的礼节,繁琐 细致的礼仪是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这种约束力维护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也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三、《孔子诗论》的影响

孔子是在历史上对中国民族文化影响很大的,孔子代表了儒家最核心的观点。《孔子诗论》中可以看到儒家对《诗经》的评论和阐述,积极的教化作用以及对礼治内容的维护,而《毛诗序》中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理解。不同的阐释方法,可以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待《诗经》。《孔子诗论》是先秦儒家诗学思想的重要环节,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先秦时代人们对《诗经》的社会功用 、艺术特征的认识以及《诗经》在战国时期的传播状况。从更深远的角度看,《孔子诗论》影响了后代文人的创作方向和根基,孔子创始的这个文化心理结构,因具有相对独立的稳定性质而长久延续和发展下来。其中的兴观群怨说更是成为了 文人创作的指导思想。

《诗经》在春秋战国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欣赏,它更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教科书,《孔子诗论》和《论语》对《诗经》的阐述,更深刻的明确了儒家的礼乐教化思想,诗是与礼乐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当时的文化结构,三者相融合使礼成为更自觉的社会规范,并没有高深的玄理,也没有神秘的教义,孔子却比《左传》及其他经典中对“礼”的规定解释,更平实地符合日常生活,具有更普遍的可接受性和付诸实践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0.

[2]李学勤.中国古代思想史[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2017.05.

[3]陈桐生.《论语》与《孔子诗论》的学术联系与区别[J].文学评论,2004.02.

猜你喜欢

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