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睡半醒》中“清醒”的牛撇捺

2019-04-16董晓敏

青年文学家 2019年6期

摘 要:牛撇捺为当代宁夏杂文的主要代表人物,写作了多部个人文集,于2013年写就的杂文集《半睡半醒》包含了68篇杂文,涵盖的内容较多,叙述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感,社会热点问题,从生活感悟中去关照社会、关注国家、寻求自我。他的这部杂文集名为《半睡半醒》,一半清醒一半醉,难得糊涂的自我洒脱与逍遥自在,但所有的“睡”都是为了更清醒的活。

关键词:《半睡半醒》;思辨精神;长者温情;官者圣贤;杂文态度

作者简介:董晓敏(1993-),女,蒙古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02

牛撇捺作为宁夏杂文发展历程中的领军人物,一直笔耕不断,著作等身。出版了《牛撇捺文集》《意识荒草》《冒烟的石头》《拟谏官文化》《犹抱琵琶》《谁能牵猫散步》《借党项人说事》《针尖上跳舞》等多部杂文集。2013年和2015年分别出版了两部杂文集《半睡半醒》和《蒙眼摸象》。可见牛先生是位勤奋的多产杂文家,田燕女士以牛撇捺的杂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写作了多篇论文,对其进行了比较详实的概括。但均以概览为主,未曾踏入牛撇捺的细腻之处。牛撇捺的后两部作品也鲜少有人提及,我们再读牛撇捺的《半睡半醒》以此来看牛撇捺细腻生活中的顿悟人生。

一、牛撇捺的思辨精神

在牛撇捺的这部杂文集中,他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腾于纸上,抒发自己的观点和见地,用幽默讽刺的话语陈述客观的事实,反映真实可见的事情,更贴近群众的生活,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文人雅客。杂文结尾多会以反问句为终,而这种写作手法也能达到与读者沟通交流的效果,在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就提到了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几大主体之间是一个互相影响的关系,牛撇捺在其生活的客观世界中发现问题,创作主体通过作品反映出来,而读者便是文本接受的主体,抱着一定的期待视野去读书,加之作者的观点表述,对文本进行二次“咀嚼”,这就很好地实现了文学价值的联动性。

在文中牛撇捺与读者一起思考见微知著,在《半睡半醒》中有一篇杂文叫《所谓白色沙漠》,是他从电视中看到的一档节目,叫《白色沙漠生存记》,节目把莽莽的冰原喻为白色沙漠,对于生活在中国西北干旱区的牛撇捺来说是有震撼力的,因为水、冰原这些在他的记忆中都是弥足珍贵的事物,是求而不得的东西,而节目却把这么宝贵的东西比作沙漠,着实让他有些困顿。他把这种困頓转化成了思考,仔细地揣摩了此类现象的缘故,心中便也豁然明了,明晰了存在状态决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这部文集中多能见到这样的例子,牛撇捺在日常生活中勤于思辨,他把这种思考和读者进行交流,形成了杂文善思明辨的行文体式。而他这种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和思辨的精神也成就了他成为杂文家的内在条件之一。可以说,这样的行事方式让他走进了杂文,而杂文也承载了他的精神家园,便成为了他的抒怀之地。

二、牛撇捺的长者温情

在《半睡半醒》中,虽然牛撇捺没有具体的划分出他作品的受众是哪部分群体,但是在一些杂文中,作为一名青年,还是感受到了他身为一位长者的温情,这种温情是对部下或者年轻人的关照,面对部下如何与上级沟通的问题,他以身作则,写出多篇杂文是关于如何当好一名领导和官员的,旁敲侧击的同时又带着直言不讳的侠气。而面对青年人人生路途中产生的困顿总是婉转地做着阐释,也许换个视角看世界,你会发现世界的恶意没有那么多。他抒发观点时的语言总是呈现出幽默讽刺的意味,会对一些俗语进行有趣的拆解,例如在《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一文里,他说跌倒后当然要先看有没有软组织严重挫伤,伤筋动骨等问题,躺下休息下,思考下,想明白了之后再起来,这也是为了未来站得更直,走得更快更踏实,拥有达观的生活态度;《只要我过得比你好》中牛撇捺明确地提出了“只要我过得比你好”这一人性的弱点,本来是朋友的两个人,一旦未来发生了层次上的差距,即使两人的感情再好,多也承受不过这种差距所带来的嫉妒、悲愤、自卑、仇视的情绪。他在文中表示“生活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达观就好,坦诚地面对就好。嫉妒与毁坏别人的生活,并不能使自己过得比别人好。也许,你的生活已经够好,你就知足吧。”[1]他教人审读自己,提醒世人,读起来也颇有些解脱之意;《生命的过程与价值》一文讲述了美国某州的一种蝉,它蜗居地下17年,吮吸树根的汁液存活,但破土后与这个世界的光明只有短短的十几二十天的相遇,在这短短的两三个星期内完成求偶、交配、产卵整个生命的历程和延续。作者用蝉与人的生命相比较,用以劝慰人类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所有遇见,他说“人的一生,是用百分之一的快乐陪衬百分之九十九的痛苦。”所以痛并快乐着才更像一个完整的人生;《取悦社会》一文对年轻人更是大有裨益,让初出象牙塔进入另一层空间的年轻人,稍安勿躁,“取悦社会,是因为我们对这个社会有信心。取悦社会,是为了能更稳地立足于社会,进而改造社会。”[2]寥寥几句却也说得让人心安不少。

这几篇杂文虽然草草几字,没有特指的对象,但却让“走在路上”的青年人读起来,多了份理解和包容,多了些父母的温情,用一些文字来告知青年人亦或是任何人,面对生活和生命都应该达观,了然于心,珍惜眼前的所有,未来生活应多些希望之情。心下自在,便是佛陀,这种包容的人文情怀,是一位文人学者应该给读者传递出来的一股温情。

三、牛撇捺诉官者圣贤

作为一位杂文家,本该具有针砭时弊的先锋精神,牛撇捺也负着时代之所责,担起了一位食禄米者的责任。他关心社会问题、大政方针、国计民生、批评中带着理性,在《职务不能天然地带来权力》中,牛撇捺直率的坦言何为一个为官者的权力。“不敢负责,权利会打折扣;不为部下承担责任,遇事往部下身上推的人,权力会打折扣;大权独揽、小权也抓住不放者,权力会打折扣;不关心部下,尤其不关心部下的政治前途者,权利会打折扣;不分是非,遇事模棱两可,打哈哈者,权利会打折扣。”[3]这些都是他细致的总结,为官者应多些担当,有豁达的胸襟,能明辨是非,走贤者之道。政治学家说过,没有敌人的人,也就没有朋友。所以牛撇捺提出一位领导者在做决定的时候应该果断些,正确地行使职权,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力和权威。

在牛撇捺的多部作品中都提及了“贤者”“为官者”这一行为主体,在《老马恋栈之类》中也再次被提及,牛撇捺一直认为为官者到了该退休的年纪就应该有风度的离开,不应该还想方设法、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地赖在官位上,让世人诟病。牛撇捺一直推崇和敬慕一些古代的贤士,认为为官者本就该在其位谋其职,有他该有的风骨。以史上的贤者为鉴,为政、为权者更应该走圣贤之道。

四、牛撇捺的杂文态度

牛撇捺不断地从杂文中了解自我,从自我中顿悟杂文。这一路走来也不是一直具备昂首阔步的精气神,但作者深受《中国杂文百部》中出现的一些杂文家的影响,他对前辈是尊重和敬仰的,也从杂文大家的经历中,认识到自己以前写杂文的肤浅态度,他曾经觉得写杂文的目的是为了自娱、娱人,能自娱便窃喜,能娱人则狂喜,而看过大家的过往后,他也更深的认识了杂文并非那样简单,他担负的多是一种责任。多了对杂文的再次正视和思考。

作者对于杂文的态度在《杂文可以“玩”乎?》一文中辨明其意,他明确指出杂文是要“载道”的。“如果你是在真玩杂文,亵渎杂文,你写的文章没有思想性,正误不辨,美丑不分,你的文章材料单薄、逻辑混乱、文字粗糙,那你的东西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杂文。真想玩杂文者,玩不了杂文,玩出的只能是四不像。口头上说玩杂文的人,一般都是很认真地负杂文作者沉着扬清、匡正时弊、疗救社会的责任。” “窃以为,杂文是可以‘玩的,但要玩得轻松、认真、正道。如果带一身市侩气与痞子精神,你可能只能玩青楼,玩不了杂文。”[4]这是作者对杂文的明确态度;在《杂文家的架势》一文中,他也写到“为杂文事业计,为社会发展计,还是抛却这些架势为好。平实一些,谦恭一些、团结一些,杂文的繁荣、杂文家的进步就都在其中了。”[5]他不仅认清自己,也在匡正着杂文界的朽败之气。牛撇捺的谦虚之态,前辈对他的警示,他对后辈的培育,犹如宁夏杂文届里的一束光,照着杂文的光明路。

在牛撇捺的杂文中,我们时常可以看见他的自省,三省吾身是牛撇捺的必备课程。对赞誉的谦逊在本篇杂文中贯彻始终,牛撇捺的杂文选入《中国杂文》百部之后,他放言“千部无我也正常”,低姿态的自我评定,“我文章的思想性、艺术性均不是很高,我需要在五十多岁的年龄时更加努力,不但要將杂文坚持写下去,而且应当有所进步,有所突破。但坚持已属不易,进步与突破更有难度。我需要更加努力!”[6]这样的自述听起来像是刚入门的新手,难得的谦虚和坦然,少了老夫入门许久的锐气。

映着急速发展的时代浪潮,宁夏杂文的发展也将进入另一个新的局面。牛撇捺并没有脱离开这个时代,他从生活中探索杂文,走出了一条文学的道路,不管是对日常生活的释然与思辨,还是对时事政治的忧患与思考,亦或是对自己的过往和未知,如今在宁夏杂文界里,牛撇捺已然褪下了青涩苦旅的行囊,成为了爱人、知人的长者。勤恳的牛先生一直没有间断过自己写杂文的意向,一个人可以坚持一件事情几十年之久,那便真的是源自内心的热爱,在《半睡半醒》中,牛撇捺有些许倦怠之意,但被何满子、黄一龙等老前辈的精气神所消散,从杂文中他不仅用文字输出了对社会、人性、国家政治、官场等方面的认知和态度,也从文字的抒写中看清了自己,一直寻着杂文的本真载道,不可违文,更不可违心。

注释:

[1]牛撇捺 .半睡半醒[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40.

[2]牛撇捺 .半睡半醒[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81.

[3]牛撇捺 .半睡半醒[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48.

[4]牛撇捺 .半睡半醒[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23.

[5]牛撇捺 .半睡半醒[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26.

[6]牛撇捺 .半睡半醒[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5.

参考文献:

[1]牛撇捺 .半睡半醒[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宁夏杂文学会.杂文:宁夏十人集[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宁夏杂文学会. 女或有所思 宁夏女性杂文集[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李生滨 田燕 .审美批评与个案研究:当代宁夏文学论稿[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6.

[6]王岩森 .负一份知识分子的责任——牛撇捺杂文创作审视[J].宁夏社会科学,1999(3).

[7]王佐红 .牛撇捺与宁夏杂文生态[J].朔方·论坛,2008(8).

[8]丁月君 .无忌无畏 敢怒敢言——牛撇捺杂文集《中国人生气了》索解[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8(1).

[9]田燕 .现实批判的文人情怀与文化生态的良性建构——20年来宁夏杂文综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

[10]田燕 .史家情怀、现实批判和学术守望——《牛撇捺文集》评介[J].宁夏社会科学,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