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尺寸素心

2019-04-16刘微

青年文学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刘亮程

刘微

摘 要: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通过品读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乡村日常生活细节描写来探究孤独美学和哲学意义。

关键词:刘亮程;寒风吹彻;孤独美学;乡村哲学;《一个人的存庄》

指导老师:缪军荣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02

一.漫天大雪与孤独的他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读到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莊》中的这一篇,眼泪直接落下了,太震撼了,一直念念不忘这句话,这篇文章是散文集中的一篇《寒风吹彻》。

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他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一个人的村庄》首版后,作者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在我心目中,我觉得他继承了沈从文、废名一脉的文学传统,多了一点令人亲切的糙味土味烟火气,有些部分让我想起萧红,写小地方的风土人情那种灵气、通达以及那种不动声色的残暴,我喜欢他质朴厚重的思考。诗一样的语言,塞外茫茫下的孤独美学。他的文字特点朴素、丰富、沉静而又博大,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获得对生命的语言。

《旷代的忧伤》作者林贤治评价刘亮程的散文“阳光充沛,村庄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他写乡土,却不土气,天赐的才华。通感、灵气、接天达地,漫天的星光。读完这本散文集,想到一句话:比沉默更沉默,比死更像死。如果哪本散文集在成长的过程中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那一定是这本,还有没有人记得,苏教版文科选修散文中的那一篇《寒风吹彻》。

二.寒风吹彻与忧伤的心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生在南方,长在南方,温暖潮湿的空气,总会让人想到江南小镇、古桥流水、井边人家,想起“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想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对于雪,总是很期待的,见证每年的第一场雪似乎变成了一场极有仪式感的事情,会想到瑞雪兆丰年,但是大雪背后的寒冷,化雪时的寒冷是直入我骨子里让我一辈子的忘不了的冷,刘亮程第一句话就说:“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我读到的是对它的习以为常,对它寒风肆虐的忍受,对它的无奈和看淡,更读到的是“过尽千帆皆不是”的苍凉与悲哀。他已经30岁了,30岁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个界碑,三十而立,30岁了,应该有点积蓄了,有点立足的物质基础了,显然,作者没有,他愈发地感觉到冷,他对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他在期待一场雪,一场静悄悄的雪覆盖田野,最后一句话,我读出了言外之音 ,心中升起不祥的预感,可以说是一种即将走向死亡的悲壮。

“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冬天,静静地回顾这一年的事情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所以没有多少人可以放下手头的事情,不关心温饱,不在意收成,而刘亮程,在用冰冷的双手,“从头到尾”,缓慢又缓慢地抚摸自己的一生。读到后面,我明白了。“寒冷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不过经过多少冬天,自己是没有办法躲过那一场雪的,纷纷扬扬地雪都会落在一段岁月里,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

“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痛 。”读到这一段,内心一颤,很心疼。一根骨头,就这样轻描淡写地掩盖了自己的遭遇。他的亲人们说他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他把他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你们没感觉到。

“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刘亮程在家乡,新疆一个边陲小县,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彻底地被冻僵。他的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他们几个兄弟常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河去看望她,临走前,她总会说: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她是多么孤单,只有孤单没有人说话时,才会一直盼望别人来和她说说话,还有一点不能避过去的是,人只有越老才会越怀旧,越思念过去的人和事,姑妈年老多病,害怕自己过不了冬天,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的来临。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姑妈后来死掉了。妈妈也老了,她也盼望别人来和她喧喧。而刘亮程,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

三.原始村庄与乡村哲学

刘亮程的散文引起广大关注,最重要的一点,它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他写的是故乡,写的是故乡里平凡普通井井有序 的日常生活。故乡,是年少时想要逃离的地方,是年老时想回可能已经回不去的地方,是清明的那炷香,是中秋的那轮月,是春运时的那张车票,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口音。当我们终于不知疲倦山一程水一程渐行渐远才发现,故乡是起点是终点,是即便永远回不去也依然是故乡的那个地方。白岩松在《白说》里提到他的一个朋友出国工作长期不归,走到机场前,一定要吃一碗牛肉面,他说:“原来爱国,首先是爱家门口的那碗牛肉面。”回头的地方更清晰,向前走的时候更加坚定,这可能就是故乡的意义,回不去的叫故乡。故乡是余光中的一枚小小的邮票,浅浅的海峡;故乡是木心的乌镇,五十年未闻乡音,听起来麻痒痒的亲切感;故乡是屈原秭归的洞庭波兮木叶下;故乡是卡夫卡的布拉格虚幻又现实欲说还休。

贺雄飞先生在阐释刘亮程的“乡村哲学”时说:“乡村哲学”时说:“乡村哲学的最大特色是有一条巨大的根系,这条根系是连着人性的,甚至渗透着某种宗教气息。”我走进刘亮程所在的村庄,听他讲村子里的故事,他讲了村民的故事,讲了村里的牛、马、甲虫、花絮和不知名的小草。他慢悠悠的,以他最闲适的姿态,在清晨,在炊烟缭绕的时候,一直带着这种好心情,写他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惊险、不离奇,也不深刻,就是每天吃米饭喝米汤,睁开眼,天亮了;闭上眼,月亮出来了。

书中第84页,“心地才是最远的荒地,很少有人一辈子种好它。”他还写马,马无法把一生的经验传授给另一匹马,马老了以后也许跟人一样,它一辈子没干成什么大事,只犯了许多错误,于是它把自己的错误看得珍贵无比,总希望别的马能从它身上吸取点教训。前路那么艰辛,我永远都战战兢兢。

《寒风吹彻》这篇文章呈现了人生的寒冷与死亡的主题,让我在这个年龄看到人生终极的某些消息:死亡只是别人的事,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死亡跟我们活着的所有人都有关系。人生中还有一种冬天,叫生命的冬天。刘亮程在清华大学时代论坛的演讲上说:“尽管写了那么多的黑夜,但是如此诗意的天空布满了整个村庄人的梦,尽管寒风吹彻,现世依旧温暖。”

《一个人的村庄》的第一句“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善解人意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变会被人剥了皮炖了肉。”看似写狗,实则写人。讽刺地写 人,厉害、懦弱、不解人意、善解人意全是别人对自己的标准与评价,很多人在城市生活久了,会想要逃离,逃离到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而刘亮程就住在这样一个地方,其实,生就是生而孤独的,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孤独的恐惧,我知道美丽会老去,生命之外还有生命,就老去吧,孤独别醒来。

结语:

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所反映的真实村庄和孤独美学告诉我们,尽管寒风吹彻,但是依然要发现现世的温暖,要有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哪怕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参考文献:

[1]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1-1出版.

猜你喜欢

刘亮程
潜在的共鸣与对话——论雍措与刘亮程的乡土书写
探掘大地隐痛 寻唤精神故乡
现代文明侵蚀下的精神隐忧
刘亮程小说中的历史叙述研究
冬天,与刘亮程有约
宿命与归途:论刘亮程散文的死亡书写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故乡意象
刘亮程作品时间意象研究
守望乡土的生命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