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锁记》导读

2019-04-16褚国华

青年文学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金锁记张爱玲悲剧

褚国华

摘 要:《金锁记》作为张爱玲小说的代表作,是她十分出名的作品。小说以曹七巧这一主人公展开,并展现了她一生的悲剧命运以及生活,并从中揭示出人生的悲剧性以及生活的哲理。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悲剧

指导老师:缪军荣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02

一、张爱玲的生平简介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告西区一幢没落的贵族府邸。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幼女,母亲黄逸梵是清末水师之女。她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但这却丝毫没有给她带来多大的幸运,她自幼就缺乏完整的家庭关爱,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父亲是前清遗少没落贵族,抽鸦片,嫖娼,娶姨太太,生活十分堕落。在她四岁时母亲黄逸梵久抛夫弃女远赴欧洲,而她的父亲就是封建社会的家长,冷酷而又专制,在母亲远赴欧洲后,她父亲极其不满,张爱玲在幼年时就经常成为她的出气筒,遭受虐待,在她十岁时,父母离婚,在此之后父亲再娶,但后母与张爱玲关系十分紧张,张爱玲也在她的散文《私语》中这样提到:“我只有一个迫切的感觉,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件是发生,如果那个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就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张爱玲也因与后母闹矛盾,被父亲关禁闭长达半年之久,在这样温暖缺失的家庭,充满矛盾与压抑的生活环境中生活,这使她痛苦,完全体会不到家庭所带给她的温暖,而这些经历也迫使她得以成长,逐渐形成她的性格——沉闷,敏感,有时让人觉得有些刻薄,而这样的家庭经历以及性格的养成,使她能够在较年轻时就能够看清这个社会的本质,以及每个人悲凉的人生结局。

二、《金锁记》中的“凉”

这“凉”也许是“悲凉”“苍凉”,又或者是“荒凉”“凄凉”,就像《金锁记》中开篇就这样描述:“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月”自古在文人的眼中就大多为“凄凉”“荒凉”的意象,而在这篇《金锁记》中更是如此,不仅暗示着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剧命运,还有小说中的娟姑娘,芝寿,长白等等,张爱玲的“苍凉”在这篇《金鎖记》中给人以猝不及防之感,芝寿,娟姑娘,长白几个人的悲惨结局纷纷显现,让人来不及回觉,而又必须接受,这更加深了文章给人的悲剧色彩,以及“苍凉之感”也许这就是人生的真实写照,同样她也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喜爱苍凉的原因“我不喜欢壮烈,我更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乏人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他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在金钱和情欲的扭曲下,不仅破坏了自己儿子的婚姻,还渐渐折磨死了自己的儿媳,还断送了自己女儿的爱情。就像金锁记中所说“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狠毒了她,她婆家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曹七巧在这世上无一人与之再有情,在上文揭示其他人物的悲剧命运之后再来描绘曹七巧的悲剧人生,则更佳引人深思,而这段话也像是曹七巧的临终之语,又或者她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自己进入姜家,也实属无奈或者说迫不得已,她自身的命运已足够悲惨,但她还不放过她身边的人,她的子女,她的儿媳,她知道自己人生的不幸,但还要拉上几个人与她一起“陪葬”,对此傅雷先生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提到“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生命与幸福来抵偿”。而这也许是《金锁记》这篇小说导致悲剧结尾的最大根源,这“荒凉”或者说“凄凉”不只是曹七巧一个人,也不是她身边的人,也许是当时整个苍凉的社会。

三、《金锁记》中病态的曹七巧

“病态”在现在的审美来说可以称之为是“病态美”,而悲剧也是一种美,让人伤感无限,而又充满思考。

《金锁记》中曹七巧的病态性格可谓十分突出,但导致她病态性格的成因她自身的原因也是存在的,但绝不是主要原因,在小说中有着一段“大年夫妇出了姜家的门,她嫂子遍道:“我们这位姑奶奶怎么换了个人?没出嫁的时候不过要强些,嘴头上琐碎些,就连后来我们去瞧她,虽是比以前暴躁些,也还有个分寸,不似如今疯疯傻傻,说话有一句没一句,就一点没得人心的地方。”这虽然是很小的一段,但却值得注意的一段,这也是曹七巧病态性格的主要成因之一。在进入姜家之前只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妇女,进入姜家之后却变得“疯疯傻傻”这是整个姜家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曹七巧的病态表现在她对金钱的欲望,对性的欲望,以及一些违背正统价值观念的事,比如自己抽鸦片,还叫子女抽,而这些如此种种的病态描述,而更像是对于当时社会的一种反抗,张爱玲小说笔下的子女,母亲大多如此。“女儿不再温柔纯洁,妻子并非为爱守护家庭,母亲不再总是神圣慈爱,这些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女儿性,妻性,母性扭曲的变态现象是张爱玲对女性异化的全面描写”她这样的描绘同时进一步冲破了当时人们的思想禁锢,打破了固有的人们传统心目中女性三从四德的价值取向,在当时封建残余下通过来描绘女性的病态,来表达更好的反抗效果。

若从张爱玲的童年经历来分析曹七巧的病态也是有迹可循。张爱玲悲惨的童年使她没有得到家庭的温暖以及父母之爱,而这些对她来说都是十分缺失的母亲在她四岁时远赴欧洲。继母又与她关系十分紧张。她童年中母亲的形象大多如此,这也就不难去解释为何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也大多如此了。亲身经历过也能描绘得更加真实与生动,以至于在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各个有血有肉,十分生动。语言、神态的刻画也比极尽细致,更对人物心理的捕捉显得格外的细微。张爱玲在23岁写下了《金锁记》这样出名的作品一方面来源于她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有她作为才女的孤独与敏感。

四、《金锁记》的悲剧现实含义

傅雷曾经评价《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金锁记》中的悲剧也不仅仅取材于她悲惨的童年,同样也影射着她的未来。张爱玲的爱情和人生境遇也没有太好。先是和汉奸胡兰成有过一段不对等的婚姻,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移居到美国,她在美国的第二次婚姻也算不上十分幸福,她在晚年幽居,基本上与断结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与来往。1995年9月,七十五岁的张爱玲在洛杉矶的公寓里去世,直到一个星期之后才被人们发现,也许张爱玲的悲剧与他个人也有关,就像《倾城之恋》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胡琴咿咿哑哑地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这一段就也像她的作品与人生,昏暗,冷漠,病态,压抑,痛苦,正因为童年的经历和失败的婚姻可以让张爱玲看清了这个社会,以及整个人生的悲剧现实并注入到她的作品中,同时也就造就了《金锁记》的悲剧现实。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或者说整个社会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悲剧的,无论你如何成功或者如何失败。张爱玲在年轻时就把这点看得十分通透,人们之所以感到悲凉。也许并不是因为小说本身的悲凉,而是因为自己,自己所处的剩女,自己所处的时代而悲凉。故事虽然悲凉,但读者的现实生活大多如此,都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并也无法解决。悲剧相比喜剧而言更具有一种美,美的现实,美得令人后怕,我们虽不愿相信,但生活大抵如此,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会死亡一样,我们钟都败给了时间,所以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无论如何的病态,那也均是她们自心的选择,她们最真实的写照,就好像她做“汉奸妻”一样,虽为人唾骂,但也是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自由而已。

张爱玲的小说给人多的是深刻的人生以及问题的思考与警示,虽为不堪,但现实大多如此,生活中虽有喜,但悲或平淡为主旋律,毕竟若不知悲何来喜?

参考文献:

[1]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

[2]闵瑞华: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解读《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命运.

[3]徐鲲:萧红的“荒凉”与张爱玲的“苍凉”.

[4]周瑾萱: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病态女性哲学——以《小团圆》和《传奇》为中心.

[5]裴慧:张爱玲文学世界中的俗与雅.

猜你喜欢

金锁记张爱玲悲剧
伟大的悲剧
九月雨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香港舞台剧女王”焦媛和她的《金锁记》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张爱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