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浮躁》看历史视野下的生命隐喻

2019-04-16刘宏颖

青年文学家 2019年6期

摘 要:《浮躁》中贾平凹通过运用独具特色的水意象,借由州河的浮躁变动,暗示人物的起伏命运和历史的波动发展。并通过刻画形象各异的人物,将作品中沉浮的个体价值指向其潜在的文化隐喻。因此,《浮躁》在文学上可以说是古典小说善恶对立道德模式的现代体现,但将田巩两家视为“传统”,金狗等人界定为“现代”,这种现代与传统的对立,使得作品的主旨抹上了现代性的釉彩。

关键词:州河;个体价值;平民集体;文化隐喻

作者简介:刘宏颖(1995-),女,汉族,黑龙江省铁力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在读,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女性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01

《浮躁》作为贾平凹“商州系列”的首部作品,通过运用独具特色的水意象,诠释并赞美其心目中神秘复杂的生命力量,并将貌似脾性古怪,实则钟毓灵秀的“州河”意象与文本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相结合,借由州河的浮躁变动,暗示人物的起伏命运和历史的波动发展。贾平凹通过州河意象的运用,将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历史变迁紧密结合,而在历史视野的关照下,个体终将如蜉蝣般沉浮。

一、波动的州河意象

在乡土作家的笔下,传统家园生产方式中相对稳定的制度虽然已经崩裂,变革时期的种种改变虽已浸入乡村,但乡民对自然与传统的依赖仍难以规避,他们仍在自然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属。州河的变动在文中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含義,这种魅力通过州河表现,且当其发生大的波动时,也体现着社会历史在恒常与无常中的不定转化。文末州河的第二次巨大变动象征着金狗等人事业的更进一步崛起,也象征着人间正道是沧桑内涵的深刻体现。

可见,《浮躁》中个体的生命价值与州河意象有密不可分的关联,甚至文本中各类人物性格都能与州河形成明显对照。金狗作为《浮躁》的主人公,他的一生都与州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安于现状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雷大空虽同金狗一样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不满足于在乡务农的现状,但他的行为更映衬了州河的破坏性。在没有文化水平和道德文化修养的前提下,为了维持温饱,明知皮包公司是危险性的存在,但仍与田巩势力进行搏斗。因此他的生命虽然是悲剧的,但仍然具有一种值得肯定的品质: 敢于冒险,反叛不公的现实,如州河之流勇往直前,奔腾不息。

与金狗和大空形成明显对比的是温柔娴静的小水,小水的美丽善良如同州河温柔秀美的一面。在乡民因不理解不认同对她进行鄙夷、英英因自身利益而对她进行污蔑时,她仍能善待他人,热爱生命,并在一系列人生打击之后逐渐转变为一个自尊自强、勇敢坚定而令人敬佩的形象。可见作者刻画的小水形象如同州河的水,时而波澜不惊,时而又大浪滔天,爆发出惊人的声势。

二、潜在的文化隐喻

《浮躁》中的惩恶扬善行为在深层次仍是旧式儒家体系的体现,这一点深刻体现在金狗和雷大空等人身上,如金狗对人们所受不公平待遇的悲愤正是因其站在平民立场上,希望成为一个真正有权有势而为百姓说话的人,包括作品中小水、石华等人对金狗不计回报的帮助也是传统文化赋予女性的道德内涵:在真正的大是大非面前,女性必须处于沉默且奉献的立场,因此作者虽然想构建一个改革时期传统儒家体系的崩塌,但在本质上作者自身也难以摆脱这种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如作品中韩文举形象的刻画即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缩影。

其最开始的登场是醉酒文人的形象,在面对社会的不公时,他会使用各种难听的词汇进行大声咒骂,而当真正面对田巩两家的权势时,他又变得畏畏缩缩,甚至和保守的画匠站在同一立场上,觉得没有必要和权势硬碰硬。在文中这种传统文人的形象与金狗和雷大空等新时代青年形成明显对立,鲜明地看出作者在创作时的矛盾心境。同时,贾平凹在进行人物创作时所构建出的不完整家庭结构又体现了作者对传统封建体系的决绝反叛。在作品中,没有一个人物是在完满的传统封建体系的窠臼中成长的。这种将完整的家庭结构剔除出人物生活轨迹的做法,体现出作者虽难以摆脱传统桎梏,却仍在与传统文化进行决裂的努力。

因此,作者将田巩两家视为“传统”,金狗等人界定为“现代”,这种现代与传统的对立,使得作品的主旨抹上了现代性的釉彩。同时通过表现出创作主体在现代与传统的纠结,体现出乡土作家转型的艰难,使得文本具有更深的时代意义。

三、总结

《浮躁》的创作自始至终贯穿着不可避免的矛盾,这一矛盾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现实矛盾的反映,他用自己笔下的意象世界来审视支离破碎的现实世界,建筑了一个真实的心灵世界。但他在创作时所揭示的个体生活困境却是真实存在的。因此,作品中虽通过州河意象反复印证了变革时期乡民的个体生命一定会受到社会的巨大冲击,但正因个体生命中浮躁心理与不断前进决心的存在,社会历史变迁才能从恒常中逃离出来。

参考文献:

[1]贾平凹.浮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刘一秀,孟繁华.主体立场:现代理性与传统伦理的纠结——贾平凹《浮躁》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6-70.

[3]原沛.贾平凹长篇小说《浮躁》中的州河意象[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143-145.

[4]常晋.论贾平凹长篇小说中的家园意象[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