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知:在自知与知人之间

2019-04-16张汶文

青年文学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知人良知自卑

张汶文

苏格拉底说过:“认识你自己。”柏拉图也在《理想国》中重申:“看见别人,就是看见自己。”实际上,伟大的思想家们对某一方面的认识总会不约而同地在历史节点上发生碰撞——又如老子在《道德经》中写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谈论人的本质,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诚然,在人际交往之间找到自我定位并长期定居的过程就是“生活”赤裸裸的本质,而这一个过程,就是自知和知人的过程。

人之初,性本善,良知,就在自知与知人之间。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在當今社会,知人需要足够的智慧和道德底线。例如:对于同辈,你是否看清朋友对待弱者的真实态度?对于领导,你是否看清他的真实才干?对于亲人,你能否去看到某些血缘关系背后的利益纠纷?

古人云:“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和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这大抵可作为知人的信条之一。而将个人投影到当今世界格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往来不也是如此?结合《习近平语录》中的观点,什么是大国外交?笔者认为,知其历史背景、政体形态、社会动态,才能有效选择相应对外政策,从而展现大国智慧与大国风范。

在了解他人的过程中,会发觉人性的立体化、多面化,从而更加坚定那些属于正义、属于光明的人生信仰。在知人的过程中,人与社会、与世界的联系就愈发紧密,在看到黑暗时便有足够的能力去击碎恐惧,守护一个人心底的善良,守护一个国家的良知。

但是,倘若说“知人”难,那么“自知”就更难。

原因笔者浅析如下:

其一,人往往是自卑与自负的共生体。对于很多时候造成了不良后果的决定,我们很难承认是自己能力不足导致的,因而对错误、缺点视而不见,或者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这种“极度自我”的心理状态会在“搞砸一切”的同时转换为病态自卑,开始怀疑自我价值。这一点,在郁达夫的小说作品《沉沦》中清晰可见。

其二,人在正常状态下往往会条件反射性放弃一切自我反思的契机。例如,在鲁迅的作品《故乡》中,祥林嫂在没有丧子之前对生活的麻木感就是当时社会上百姓心理环境的普射。当然,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在特殊时期的特殊背景下诞生的,折射的也是一个特殊时代下的特殊群体心理;但笔者在此想说明,无论如何时移境迁,人类最原始的情绪是很难改头换面的,也即是,在当今时代,面临着各种如辞退、缺钱、养老、婚姻等“现代症状”,这样的快节奏的生活同样令很多人心灵麻木,那么自我反省的自知行为就愈发困难。

那么如何做到具有自知之明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意识。一旦具有自知意识,或是通过阅读一本书,或是听到长辈一句教诲,这样的“自知”意识便会在无形中扎根,与社会责任感相融,愈发壮大,最终成为一个人价值升华的资本。

综上所述,个人与社会紧密相连,自知与他知也不可分离。良知存在于自知和他知之间,社会中的每个人如果都能敢于用思想和良心去担当,那样的话,社会就会自然变得更加和谐、稳定。

猜你喜欢

知人良知自卑
2023元宵观灯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知人论史,法史交融——读陈新宇《寻找法律史上的失踪者》(增订版)
良知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指点迷津
谈班级管理中的“知人善任”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良知”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