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地上大学or外地上大学

2019-04-16杨叮叮

高考金刊·理科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外地机会资源

杨叮叮

十年前,我一个人坐在网吧里,对未来的不确定与笃定奇怪地混杂在一起,最后确认了一遍自己填写的志愿, “就这样了吧!”按下提交键,未来数十年的命运就在那瞬间—键生成了。

填报志愿的时候,脑子里盘旋的一直是分数、大学和专业,没有有意去考虑过读大学我应该去哪座城市。之后,我从广州辗转北京,最后兜转回重庆,在地图上完成了一个三角形的迁徙。才发现城市,在我们的选择中很重要,它会给我们的未来带来不可逆的影响。

高考志愿填报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城市?本地还是外地,一线还是二线?这里有一份关于城市选择的清单,等你查收。

性格偏好

1 独立能力:第一次,你準备好了吗?

高考,是专属中国学生的成人礼。跨过这道线,世界的广阔与复杂,都会向你摊开。

第一次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室友相处,由于可能完全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观念,引发摩擦、矛盾在所难免,你能不能去面对分歧、解决争端?和喜欢的人走到一起,原来也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存在,和TA大吵一架后,感觉到心都被掰碎了,这样的痛苦,你一个人能面对吗?暑假和实习更配,怎么把简历写得漂漂亮亮的,要去哪里寻找靠谱的实习机会,你会害怕吗?……新的旅程,由各种第一次铺成。

如果你具备一定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恭喜你,本地读大学or外地读大学对你来说都不是问题。如果你对自己没有太大信心,那在修习这些人生必修课的时候,留在本地,有父母亲人在旁,多一些指导,你面对起来,会从容很多。

2 自由需求:每一份自由都有标价

经历了十几年被父母、被学校和老师安排的生活,终于有机会站在世界中心呼唤自由了,在这之前,我们有必要把自由的正面和背面都阅读清楚。

你可以自由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自由地安排学习计划,但是你有可能会临近期末前才刷夜复习,最后靠转发锦鲤来祈祷不挂科;你可以自由安排自己手里的钱,但是没有控制物欲的能力,你也会有走进校园贷的风险;你有机会结交到各式各样的朋友,但没有分辨的能力,也有可能被人卖了还在帮人数钱。

每一份自由都是有标价的,价格就是你的能力。如果你是一个能力者,外地上大学,或许能够满足你对自由的渴望;如果你各项能力有欠缺,那留在本地,让父母为你把—些关,会是更好的选择。

3 新鲜感的追求:有关个人审美

不同的人选择完全两样,对有的人来说,去一个新城市,不一样的CBD建筑,不一样的街道与行道树,还有不一样的街边小吃,新鲜感扑面而来,每一处都是新的风景,在弹奏着一首多巴胺之歌。对他们来说,去外地上大学,新的旅程带来新鲜的体验,何乐而不为?

但也有人每一回,都要去同一家饭店点同一道菜,每一回都是百分百的满足;同一条街道,穿过了无数回,风景早已旧曾谙,但每一次都还是会被那些美丽再次打动。城市里的一切,他都了然于心,他早已拣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切,来组成自己内心那片小确幸。

生活匹配

1 天气与饮食:打败一个广州人的火锅

离你的故乡越远,常常意味着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差异就越大,就会越考验—个人的适应能力。

拿我的体验来说,从重庆到广州,我每一年都会在雨季里体验一把入读“威尼斯分校”的感觉,寒假回来,墙壁上总是会长出新的霉点;看着水嫩水嫩的豆花,一入口,甜的,直接毁了我多年对豆花的热爱;难得和同学出去聚餐,看着有些辣椒的菜,好想解解馋,可是四面八方已经对我放出了威胁的光波,唉!

来重庆上大学的广州人,也是连皮带肉的痛苦。在他们眼里,重庆“连锅都是辣的”,吃什么都是下火海;到了夏天,走在街上,热气裹挟着人,大家都变成了冒着热气的小笼包。不要小看天气与饮食带给人的影响,一顿火锅能够打动一群人,也有可能击溃一群人。

留在本地读大学,这不是问题。但是选择外地,就不妨先调查甚至体验一下那边的饮食和天气了来。以免给自己上大学增加太大的难度值。

2 城市融合:友好度会给你加成

感谢政府感谢党,普通话在各地通用了大半个世纪后,我们至少有了去外地上大学和工作的资本。但各地方言还是会给我们制造一点点难度。在北京三年,我日常顶着“那个普通话最不标准的”的标签,从KTV里出来,曾经最拿手的王菲的《人间》从此累觉不爱,取而代之的是同学们对“轰轰烈(niè)烈(niè)”的调侃。

城市的友好度也不容忽视。有的城市比较排外,一些本地人会认为外地人抢占了本地人的资源、本地人的工作机会,所以如果你没有当地方言作为交流币的话,可能就要多承受一些被当作异类的目光了。无论是对于生活的幸福感,还是对于工作发展的影响,都不容忽视。

相对来说,越大的城市,汇集全国各地的人才越多,文化包容就越强,去这样的城市上大学,融合难度会小很多。

未来发展

1 就业机会:专业与城市要匹配

没有一个选择是孤立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引发蝴蝶效应,限制你接下来的选择。

就拿选择大学的城市来说吧。不了解所选大学的城市对未来就业的影响,真的会吃亏。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就业机会肯定是更多的,你会更有机会去赚更多的钱。

但是机会是留给那些爱打拼的人的,如果你并不喜欢打拼的生活,被大幅度拔高的竞争力,会让你工作的发展,比在一般城市更困难,而高昂的生活成本,则会给你雪上加更多霜。

目标专业与城市要匹配。选专业时,最好考虑到自己家乡城市的行业发展情况。工作之后,我常常会遇到一些人,在大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后,想要回老家去工作,但大学所读的专业,回去不好就业,就会处于大城市留不下、老家回不去的尴尬状态。

有了目标专业后,要去找那些毕业后,好留下来就业的城市读大学。如果你想学大数据,除了北上广这些大城市以外,贵州的大学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贵阳正在成为“中国数谷”,毕业后在这里会有很多的机会等着你。但如果你想学金融,却选了贵州的大学,那可能毕业后,你就很难有机会直接留下来了。

2 可用资源: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想在未来得到一份好的工作,做好一份工作,除了你的学校与专业、你的个人能力以外,资源的支持必不可少。也就是通常说的人脉。

放到职业领域,你的家人、朋友、同学、老乡、同事…-.所有你认识的人,都是人脉资源。在你找实习机会、找工作时,他们可以给你带来更多的机会;工作以后,他们也可以给你提供信息与资源,以及形成合作关系。当然,有更多认识的人,彼此在生活里也会互相有照应。

遵循资源最大化的原则,我们在就业寻找工作时,老家所在的城市、读大学所在的城市是最多的选择,这两个城市里集中了我们多年生活所积攒下来的关系。老家的城市,有家人、亲戚,以前的老师、同学;大学所在的城市,有你大学认识的同学、朋友、老师等。而其他城市,大多是比较分散的一些亲戚、同学或朋友,除非有那种核武器级别的人脉,不然也只能是第三选择了。

如果说,直接在本地读大学,然后留在本地工作,资源的积累肯定也会最大化。如果不想留在本地,那大城市在资源方面会是更优的选择,那里人才更集中,也更优质,即使回到老家工作,这些资源也会在有些时候帮助到你。

猜你喜欢

外地机会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没机会下手
北京郊区外埠车猛增本地人高价买外地牌
成长的机会
借伞
给指甲贴一个机会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没有不会停下来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