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话中国文化里的猪

2019-04-15李丹

幸福家庭 2019年4期
关键词:祭灶苏轼猪肉

李丹

今年是农历己亥年,又是猪年。猪作为压轴生肖,在民间被称为六畜之首,倒也名副其实。因为猪与人类渊源颇深,它由远古时代的先民从野猪驯化以来,华夏养猪历史至少已有七八千年。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现猪的遗骸,因为古人常以牲畜的多寡来衡量地位和富裕程度。古代家祭时,陈豕于室,合家而祭,这乃是今天我们所用“家”字的由来。

中国古代,猪有许多别称。如“刚鬣”,见《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猪又称“乌金”,见唐张鷟《朝野佥载》:“唐拱州人畜猪致富,号猪为乌金。”猪还有“乌鬼”之称,皆与其毛色相关,唐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此外,乌羊、乌将军、黑面郎,也是猪的别称。至于亥氏、亥日人君,这些别称与猪在十二支中的亥位相关。长喙将军、勃贺、鲁津伯、大兰王、糟糠氏等,也是猪的别称。

古代典籍里一些与猪有关的故事,颇有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哲理。《韩诗外传》载,孟轲小时候,看见东邻杀猪。他问母亲:“东邻杀猪干啥?”盂母随口回答:“杀猪给你吃呗!”接着孟母觉得失言了,孩子正在长知识的年龄,随便说话骗他,岂不是“教之不信”!于是掏银子向东邻买了猪肉给孟轲吃,以此来弥补自己的一句戏言。这个故事表明,身教重于言教,只有不失信于儿童,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诚实守信的人。

东汉末年的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个知人善任的著名学者。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到处寻找,因为司马家的猪形状、大小和他家走失的相似,就误认为是他的。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的你就拿去。”过了几天,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抱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司马徽毫不责备他,反而说邻居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必改。邻居听了十分感动。司马徽的睦邻精神值得佩服,如果以这种精神来处理邻里关系,大概可以减少不少纠纷。

《后汉书》上还记有朱穆卖猪的故事。朱穆所养的猪,忽然厌食少动弹。朱穆觉得它病了,托邻人去卖掉它,并嘱咐向买主申明猪有病,只收市价的一半。邻人没有照办,还是按市价脱手了。朱穆收錢后很不安,赶到市集找买主要退还一半钱。买主仔细看看那猪,认为并没有病,不肯收钱。双方推让互不相下,结果朱穆把一半钱放在地上,自顾回去。这样的卖者和买者,不是很有一点“商业道德”吗?

古称牧猪的人为“牧豕奴”,可见地位很低下。《东观汉记》载有一位“牧豕奴”,姓吴名祐,原是官家子弟,父亲曾任职郡守。名祐20岁丧父独居,生活艰难,以牧猪为业。他父亲的老上级、老部下愿意接济、帮助他,给他钱,要他去作官作吏,他都一概婉辞,甘愿靠劳动生活,常常一面放牧,一面吟诵诗书。有人责怪他这是贻父母之羞。他说:“我不靠荫庇、不要照顾,凭辛勤的汗水吃饭,有什么可羞的?”吴祐可算有志气,他对生活的看法应该认为是正确的。

古代典籍中与猪相关的人事,固然有趣,有关猪本身的传说也不乏味。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有“猪臂金铃”一则云:“晋有一士人,姓王,家在吴郡。还至曲河,日暮,引船上当大埭。见埭上有一女子,年十七八,便呼之留宿。至晓,解金铃系其臂。使人随至家,都无女人,及至猪栏中,见母猪臂有铃。”这一人猪变化的志怪似乎向人们宣示猪善淫的习性。唐牛僧孺《玄怪录》中有“郭元振”一则,记猪精乌将军强淫民女,终为落第书生郭元振除去事。元代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也有猪八戒强抢裴家女海棠入黑风洞事。以上志怪传说,无疑为吴承恩《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的塑造打下了基础。在小说中,猪八戒原以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尘,又在高老庄找到浑家,贪吃与好色兼而有之。“人性”与“猪情”的合一,使其形象更贴近现实,反映明代市民情态宛然如见。小说中有了猪八戒,增强了调侃、诙谐的趣味,这也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猪在汉族饮食地位的重要性,也奠定了它与有关岁时风俗的密切联系。作为一种年节食品祭品,“岁猪”或“年猪”之称,在汉族民间极为流行。宋陆游《岁末尽前数日偶题长句》一诗有云:“釜粥芬香饷邻父,阑猪丰腯祭家神。”

“东坡肉”是一道因与历史名人结缘而驰名中华的菜肴。据说宋代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做杭州太守时,常外出公干,有一次直到腊月廿三才返杭,百姓为酬谢这贤太守一年的辛劳,集资宰杀了几头猪送去。苏轼见盛情难却,遂将猪肉切成大块,烹调后回送于百姓,于是就有了“东坡肉”的佳肴。这只是传说,但透露出后人对这位一生坎坷的文学家的几分敬重。另一种说法是,苏轼被贬官黄州,无聊中发明了一种少放水、用文火红烧大块猪肉的方法,用此法烹制的猪肉肥而不腻,后人即名之为“东坡肉”。此说有苏轼的《猪肉颂》一诗可证:“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二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轼流放海南时,还留下了风味类似的“东坡肘子”。后来,这道菜在广东和江浙一带流传开来,至今仍脍炙人口。

我国各地的汉族人在过去都有过年杀猪的习俗,很多地方至今仍保留这一传统。除夕之夜,广东普宁的农民到田里抱回两块土,放置在家中并插上竹叶,称为“抱大猪”,认为生长万物的田地可以把生长的能力感染给猪,来年猪长膘快。贵州中西部的山区,这里的汉人于正月初一下午,让儿童用两根绳各拴大小两块石头,分别代表牛与猪,左右手各牵一石拉入牛棚与猪栏,口中要喊“我赶猪牵牛来啦”,据说如此可令一年六畜兴旺。

我国还有些地方有于腊日取猎物祭祀先祖的习俗。据《荆楚岁时记》所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农耕人家则以牲畜祭灶神。《荆楚岁时记》说:“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所谓“灶神”,传说是主管各家各户炉灶饮食的神,又称“灶君”或“灶王”。宋代以来,祭灶改为腊月二十四日。宋代诗人范成大《祭灶词》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那么,为什么“祭灶”须用猪呢?原来灶君本为“猪神”后裔。传说“火正祝融为灶神”,祝融为古代帝王颛顼之孙,而颛顼为韩流之子。《山海经》描写韩流形象为“人面、豕喙、麟身、豚止”,乃是猪嘴、猪足、半人半兽的“生肖神”。以原始猪神的重孙祝融为灶君,也属于一种生肖崇拜的遗风。

(摘自《联谊报》2019年01月15日)

猜你喜欢

祭灶苏轼猪肉
祭灶节
———二十三,糖瓜粘
祭灶节——二十三,糖瓜粘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动力减弱
从善如流
猪肉价格要回归正常了?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关东糖
猪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