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比较

2019-04-15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开腹内膜淋巴结

子宫内膜癌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有接近20万的新发病例。据统计[1],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约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三分之一,是发病率第二位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了女性的生命。子宫内膜癌好发于绝经期女性[2]。现阶段,关于子宫内膜癌的致病原因仍未明确。极早期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阴道排液、不规则阴道出血、阵发性下腹痛等。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逐渐应用于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也加大了对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研究,并且证明了这一手术治疗方式是可行有效的[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9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开腹组42例,腹腔镜48组。腹腔镜组中,患者的最小年龄为47岁,患者的最大年龄为58岁,平均年龄为(51.12±3.1)岁;患者体质量为40~72 kg,平均体质量为(64.71±4.36) kg;病理分期为:Ⅰ期28例,Ⅱ期9例,Ⅲ期11例;13例伴有糖尿病。开腹组中,患者的最小年龄为47岁,患者的最大年龄为57岁,平均年龄为(51.04±3.0)岁;患者体质量为36~72 kg,平均体质量为(63.90±4.40) kg;病理分期为:Ⅰ期26例,Ⅱ期5例,Ⅲ期11例;10例伴有糖尿病。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会批准,两组患者术前均签署了知情书,从未接受过放疗与化疗。经过检查,90例患者尚未发现有严重肝肾功能疾病、血液疾病、全身感染患者,未发现有显著的子宫外转移。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腹腔镜组手术方法 术前,医护人员给予患者术前冲洗阴道、保持脐部清洁,并在手术前1日叮嘱患者流质饮食。进行灌肠。腹腔镜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方式,麻醉后取膀胱截石位,充分暴露盆腔手术视野。

术中,消毒后由手术室护士插上导尿管,留置引流袋。在脐部上方2 cm处提起腹壁皮肤并作一长度约1 cm的切口进行穿刺。之后,建立人工气腹,腹内压维持在12~15 mmHg范围内。利用腹腔镜选择出穿刺点,置入10 mm套管针,分别选择右下腹麦氏点、侧腹直肌外平脐水平线以及左下腹反麦氏点[4]。完成上述步骤后,利用腹腔镜检查患者的腹腔、盆腔状况,观察是否有脱水、腹腔器官等组织情况,检查子宫的大小、形态等。在处理双侧输卵管峡部后放置举宫器。300 mL 0.9%浓度的生理盐水清洗腹腔,并利用举宫器摆动子宫,利用超声刀及单双极管等能量器械切除子宫加双附件;伴有危险因素者同时行腹腔镜下盆腔和腹动脉旁淋巴切除[5-6]。经阴道取出全部标本后,观察后送病检。最后,检查手术创口是否出血,冲洗、缝合后放气。

1.2.2 开腹组手术方式 术前,医护人员叮嘱术前进行常规检查,做好清洁工作。开腹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方式,麻醉后取平卧位。

术中,消毒后铺无菌巾单,留置导尿管。之后,取下腹正中纵切口,逐层进腹。常规检查腹腔内脏器,查看是否有转移病灶及有否腹水,检查子宫的大小、形态等。按常规开户步骤切除子宫及双附件;但有危险因素者同时行盆腔行腹腔镜下盆腔和腹动脉旁淋巴切除。

1.2.3 术后处理 术后,叮嘱患者在 6 h内禁止饮用水,并配备监护仪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必要时给予吸氧。同时,叮嘱患者3日内预防用抗生素,减少术后感染的情况[7-8]。术后24~72 h内拔除留置导尿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导管留置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P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与处理两组患者的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结果(±s)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结果(±s)

腹腔镜组 2.81±0.73 54.83±8.92 9.18±3.44 1.84±0.82开腹组 3.62±1.34 78.39±10.68 14.75±5.14 2.93±0.71 t值 6.130 13.892 9.015 7.770 P值 <0.05 <0.05 <0.05 <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导管留置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如表1所示。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导管留置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淋巴结切除数量如表2所示,两组患者手术淋巴结切除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淋巴结切除数量(±s)

表2 两组患者淋巴结切除数量(±s)

组别 n 切除数量腹腔镜组 48 14.86±7.53开腹组 42 15.41±7.49 t值 - 0.628 P值 - >0.05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如表3所示,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19%,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得益于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腹腔镜手术的显著优势,并将用于治疗子宫恶性肿瘤中。腹腔镜可以放大局部细微解剖结构,可以帮助医生查看盆腔内器官、组织情况,使手术操作更为精确,有利于医生彻底清除淋巴结。并且腹腔镜手术视野开阔,有利于医生操作,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子宫内膜癌患者多比较肥胖,开腹手术视野不易暴露,且腹腔镜手术痛苦小,对肠道干扰小,更利于患者恢复。于腹腔镜下行子宫内膜癌手术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9-10],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两者的淋巴切除数量并无较大的不同,这一点也在本研究中得到了证实;部分学者认为[11-12],对于早期子子宫内膜癌患者而言,其手术治疗并未有统一的标准,关于是否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等组织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有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后,患者的肺栓塞、淋巴囊肿、残端感染等发生率无较大的区别。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导管留置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优于开腹组;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19%,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淋巴结切除数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癌可以降低患者的出血量,手术创口小,术后感染率较低,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猜你喜欢

开腹内膜淋巴结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子宫内膜增厚需要治疗吗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对比分析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腹腔镜与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