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穿插引进”

2019-04-12唐春兰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学资料学习困难小学语文

【摘要】本文基于学生学习语文时受到生活阅历、学习经验局限而产生学习困难的现状,论述教师应该适时地“穿插引进”相关的教学资料,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优化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困难 教学资料 “穿插引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A-0109-02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局限、学习经验欠缺等因素,有时会给语文学习造成困难。比如,由于学生对作者的生平事迹不了解,因而不能有效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因而难以感悟作者在描写事物背后所暗含的道理……此时,需要教师适时适当地“穿插引进”相关的教学资料,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优化学习效果。

【案例一】

《莫泊桑拜师》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体会写作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勤观察、细观察、善观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如果只是从课文本身出发,学生很难深刻体会到如何观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笔者“穿插引进”了《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都德)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讲话的调子有些像唱歌。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引自《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

片段二: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十分像古时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的性格。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引自《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

师:上面这两个片段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刻画的人物,请你仔细阅读,说说你读完后的体会。

生1:作者描写得很细致,读完后仿佛都德和左拉就站在我的眼前。

师:你能具体说说哪些地方是作者刻画得很细致的吗?

生1:在片段一中作者注意到了都德的头发是卷的并且很浓密,连不容易发现的胡须作者也能观察到是卷曲的。他的习惯性动作是捋胡子尖而不是胡须。

师:你读得十分仔细而且在用心体会。

生2:作者还着重刻画了都德的眼睛,他说“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在这个细节中作者写出了都德眼睛并不大但是很有神的特征。作者还注意到他的过度近视所造成的眼光模糊的小细节,他讲话时的调子,举止、手势。

师:莫泊桑对都德讲话时的调子,举止、手势也着重刻画了吗?

生3:他是一笔带过的,着重刻画了他的卷曲的头发、胡须和眼睛。

师:我们继续来谈谈片段二中作者是如何将左拉刻画得活灵活现的。

生4:我注意到作者首先对左拉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中等身材,微微发胖”。其次作者开始注意到左拉整个的头部,他“表现出聪慧的头颅,脑门上竖起的短头发,直挺的鼻子,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修得很短的胡须还覆盖着下半部的脸,近视的眼睛很尖锐”,这些都是细节,作者却刻画得很详尽。

师:莫泊桑妙笔生花,使两个人物鲜活起来了。那么,莫泊桑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写作功力呢?

生5:需要仔细观察,将人物的特征都记在心里。

生6:还需要长期的坚持,勤观察,勤写作。

师:你们说得好,走向成功写作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勤观察、细观察、善观察。

由于“穿插引进”的这两个片段是课外的知识,学生有新鲜感,而且内容与课文有内在联系,学生“似曾相识”,因此,品读时积极性非常高。通过品读與交流,学生相互启发,达成共识:勤观察、细观察、善观察是写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案例二】

在《石灰吟》这首诗中,石灰的练就过程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但这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如果让学生光从“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这三个抽象的词入手,学生是很难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怎么办?对此,笔者适时补充练石灰的资料以及作者的部分生平资料。这样,就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突破了思维障碍,激发起了学生的内在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效果最优化。该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师(出示《石灰吟》一诗):《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自己理解诗意。

生1:石灰经过千锤万击才能从深山中被运出,经过烈火焚烧还是像平常一样,即使粉身碎骨也都不怕,要把清白留在人间。

师:生1基本上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那么通过这首诗,诗人寄予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生2:他要像石灰一样将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师:要想理解作者的情感,首先我们来看看石灰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出示资料:石灰,前身叫石灰石,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白灰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师:读完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生3:石灰形成的过程十分复杂。

生4:石灰经历了千辛万苦。

师:诗人想通过石灰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呢?石灰和诗人有哪些相似之处呢?我们再回想一下于谦的生平介绍。(出示资料: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生5:他们都想留清白在人间。石灰经过种种磨练还是白色的,诗人死时也是将廉洁正直留在了人间。

生6:他们都是受尽磨难的,诗人经历了平反冤狱,而石灰则经历了千辛万苦。

师:所以,诗人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同时借石灰的形象抒发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坚决同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这就叫“托物言志”。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笔者通过适时“穿插引进”两个相关的片段,使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有了升华。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资料的“穿插引进”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穿插引进”资料,不仅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还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智慧。

作者简介:唐春兰,女,有《加涅的信息三机加工转换对小学语文课堂记忆的启示》等论文在区级、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2018年4月在无锡市新吴区第三届“新素养 新课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习作)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猜你喜欢

教学资料学习困难小学语文
军队院校教学资料的建设与管理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高中学生在政治学科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分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浅谈学校建立教学资料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计算物理基础课程及教学资料的特色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