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教学:建构语言运用与人文体验的有效路径

2019-04-12秦琳娜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语言运用珍珠鸟对话教学

秦琳娜

【摘要】本文以《珍珠鸟》教学为例,论述语文教师要有“工匠精神”,在教学中承担着解析文本作品的任务,提出要能读懂文本内容,透过内容发现文本的人文密码和言语妙处;课堂教学要能读懂文本的人文密码、体验语言运用,并回归语文生活本质;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让学生能得言、得意、得法。

【关键词】对话教学 《珍珠鸟》 语言运用 人文体验 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A-0042-02

当前,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时代赋予新的内涵,呼唤“工匠精神”,而语文教师自古以来就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一篇篇精美的课文,是教师工作后的日日相伴,说语文、用语文,语文编织着学生和教师的一个个梦想。艺术品,在普通人眼中具有光鲜的外表,但在工程师眼中,可透视其结构的奥妙,而在语文教师眼中,能读懂人文思想的渗透,语言整合的逻辑。语文教师琢磨言语,是言语艺术的工程师,不仅要研读言语作品、读懂言语内容,更要关注言语中蕴含的人文内涵,解析语言密码,透视言语内在结构。德国思想家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读懂课文的内容是一种能力,知道课文内在的结构秘密更见功夫。”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从内容到形式,从形式到内容,发掘文本的独特密码。下面以部编版语文教材第九册课文《珍珠鸟》为例,谈一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匠心”,建构语言运用与人文体验的有效融合途径。

一、对话文本:匠心独具,从读懂结构密码开始

(一)阅读教学,需要对文章做透彻地分析。《珍珠鸟》是一篇状物散文,作家冯骥才优美的文笔中潜藏着深刻的哲理。课文紧紧围绕“信赖”这一主题,用生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我”对珍珠鸟的爱心和呵护,珍珠鸟从害怕人到亲近人、到信赖人,这个变化过程展现了人与鸟的和谐相处,读来让人心动。“爱在左、情在右”,因为互相间的信赖创造了美好的境界,这是叙事散文最有价值的人文关照。《珍珠鸟》课文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第九册第4组中的一篇,之前有《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而《珍珠鸟》在这组哲理性文章中令人读来舒缓、温馨,源于冯骥才先生描写时的独特视角,他善于运用表现手法突显主题、营造氛围。解析冯骥才先生的语言密码,是挖掘本文语用价值所在。为此,本课课堂教学应侧重习得写法的相关训练策略。

(二)以生为本,需要对学生有充分的预设。课堂教学对象是五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独立阅读能力,能在独立读通读懂课文的同时感受言语的传情达意,品悟作者呵护下的小珍珠鸟,逐渐对作者的亲近,最终如亲人、爱人般的信赖。这种写法将“主题”孕育在“细节演绎”中,学生阅读时往往会忽视这一类散文“细节演绎主题”的写作特色。阅读了这篇文本,从内容到形式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就能捕捉到看似随意、不经意背后刻画的精妙,真正领悟作者对珍珠鸟“爱的放手”背后传递的情感,对“信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学生读进去,走出来,再读进去,对整体布局的关注需要教师的着力培养。

二、对话课堂:匠心独运,以语言运用体验为指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关注“语言文字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依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了解动作细节描写对展现主题的妙处,具体到教学中,就是通过对话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单个动词,品味表情达意的效果,进一步体会一系列不同动词又是传递不同情感的方法,纵深比较,发现动词的变化所承载的情感内涵。

(一)拎出主线,质疑探究,初品“境界”——“人鸟相处”。首先发现中心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感受画面,寻找课文段落,即描绘这幅美好的画面,“珍珠鸟怕人,却趴在我肩上睡着了”;体验情感,“居然落在我肩上”“竟睡着了”;对比质疑,中心句中有一个词“信赖”,想问什么问题。教学紧扣中心句,由表及里,走近内心,引起共鸣,在质疑中走向文本细读。

(二)研摩动词,感悟情感,凸显主题——“人鸟信赖”。紧紧围绕“珍珠鸟是如何逐步信赖我的”来开展。在品悟动词中体会情感:抓住珍珠鸟的每一处细微举动、神情描写,请学生运用精准生动的词语,再现人与鸟相处的温馨场面。在动作描写中刻画人物的内心与情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典型语用价值。教师引导学生读动词,体会言语背后蕴含的情感:和学生对话,揣摩鸟与人相处的变化,由怕人到近人、亲人、爱人,最后竟然“在肩头睡着了”,近乎与人融为一体,是什么促使变化的发生。教学抓“信赖”这一主题进行对话学习,既提升了文本探究意识和能力,又在同伴分享和交流中产生不同观点,对“信赖”主题获得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迁移写法,运用语言,主题升华——“回归生活”。在读懂了作者和珍珠鸟的生活后,教师带着学生再次回顧课文,思考:作者对珍珠鸟的动作描写又是怎样结合和联系的。学生讨论发现:文中用了“一会儿”的排比句,体现动物的活泼可爱;“起先……随后……”“先……然后……再……”,文章条理清楚,内容更加紧凑。文人笔下的小动物让人喜爱,像孩子一样淘气、活泼。这样的文章很多,例如老舍先生的文章《猫》,在老舍眼里,猫也是一个可爱的小家伙,学生可在课后读出猫可爱的地方。从课文中走出,还要回归课文。此时再读《珍珠鸟》中段落“白天,它淘气地陪伴我……”,学生学着大作家的写法,也来写一写文章中留白的地方。学生通过补白,感受文字创造的美好境界。通过对写法的归纳、对文本的补白,拓展文本又回归文本,学生在感受人文体验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活学活用,做到和谐统一。

三、对话拓展:匠心独妙,回归生活水到渠成

(一)情感共鸣,感受人性美。《珍珠鸟》是一篇写法鲜明、言情于无声的叙事性散文,作者将纯真睿智的感情融入对珍珠鸟的描写之中,把爱的呵护给予珍珠鸟,也把人的灵性赋予珍珠鸟,作者笔下的珍珠鸟具有人的神情和心理。当学生读到人鸟相依的画面时,美好的境界已浮现眼前。这美好的境界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是源于内心的“爱”。教师带着学生再次到文中走个来回:整体回顾课文,找找文中哪里写出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当“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时——“我把这对鸟儿放在一个用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子里还有一卷干草,哪是鸟儿舒适而又温暖的巢”;当小家伙胆子大了,落到我的小桌上时——当它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时——我从不伤害她,甚至不去打扰他,终于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孩子们和珍珠鸟互换角色,此时你们就是小珍珠鸟。“我”:“伏案写作时,你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你。”小家伙:“不一会儿,我竟趴在你肩上睡着了。我睡得好熟哇!我不停地咂吧嘴,大概是在做梦呢!”此时,教师引出“这就是——信赖,信赖给了你——撒欢的自由,给了你——趴在人肩头睡觉的幸福,给了你——更多的关怀”,把课文开头的“真好”连起来再读,“真好!信赖——”颠倒过来说“信赖——真好!”此时学生的情感越来越浓,是真情的流露,是走进文本的体现。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一般散文会将蕴含的哲理隐藏在文字之中,避讳将中心句直接呈现文本。但本文的中心句为什么直截了当地呈现,是否有破坏舒缓节奏的感觉呢?学生又一次对话文本,此时的感受已是读者的共鸣,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由此达到情感体验的高峰,这也是本文的语用价值所在。

(二)回归生活,感受阅读之乐。生活是一本书,读懂这本书,学生就会有所发现,收获启示。课文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领悟“爱的放手”这一主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通过抓作者看似随意的情感背后,学生会明白爱的不同表达,由文本再到生活中对于喜爱的物、人的体验。课文教学环节的设计,要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独立思考操作、同伴小组合作等方式,形成思想的碰撞、观点的冲突,这样在与更多对象的分享提升中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过程由扶到放,教师引导聚焦文本语言的写作特点后,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担当的角色任务是组织调控,是聚焦研究目标,是提高学习效率。走近作家冯骥才,了解冯骥才的生活,才能真正读懂《珍珠鸟》这本生活之书。

纵观课堂教学,文本体验与语言文字的融合看似无意,却是匠心之举,折射出教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准确把握,也体现了教师对“工匠精神”的诸多思考,值得细细品鉴。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语言运用珍珠鸟对话教学
可爱的珍珠鸟
说谎的珍珠鸟
《珍珠鸟》文本解读
2016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四大特色题评析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浅析威廉?布莱克的《老虎》
浅谈《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艺术
关注句子教学 重视语言运用
对话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