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丘陵山区特色效益农业提质增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以重庆涪陵区为例

2019-04-12信桂新

绿色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效益特色农业

陈 玲,陈 兰,信桂新

(1. 外生成矿与矿山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 400112;2.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教育改革研究中心,重庆 408100;3.长江师范学院 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重庆 408100)

1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各地区自然、地理、气候等农业生产条件存在较大差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不尽相同。近年来,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路径,形成了诸多典型经验。如,围绕服务大中城市发展都市型农业,面向国内外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山地资源特色发展生态农业。由此可见,做好现代特色农业,各地区应立足自身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探索形成各具特点、有机结合、功能互补、类型齐全的区域特色农业。不过,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过程中,山区农业既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难点区域,受到经济环境方面的诸多约束。这些约束除了普遍存在的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约束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约束,还面临耕地资源破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以及平原农业竞争的约束[1]。如何破解这些约束,是山区农业实现现代高效发展的关键。

重庆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区,农业发展面临立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区域气候差异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以及现代化水平低、产业链条短、驰名品牌少、市场竞争力弱等短板和问题[2],导致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农业特色不显著、效益低等问题突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为将劣势的资源禀赋转化为优势条件、把独特的农业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多年来重庆立足农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探索出一条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路子[4,5],为山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实践路径和示范样板。本文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在总结区域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全区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和障碍,并提出农业提质增效发展的对策措施,期望为山区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2 涪陵区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涪陵区地处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涪陵农业实力雄厚,粮食、肉类、蔬菜、桑果等农产品产量和农业产值等农业发展指标居全市前列。近年来,通过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涪陵区农业发展基础持续夯实,2018年依托特色效益农业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区农业农村经济提质增效发展的成效愈益突显[6],主导产业特色优势日趋明显,农业农村经济实力有效提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初步建成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的“2+X”产业体系。其中,“2”是指发展榨菜和中药材两个支柱产业,“X”是指蔬菜、柑橘、蚕桑、笋用竹、油茶、茶叶、水产等骨干产业(图1)。

图1 涪陵区农业产业体系

(2)初步形成以三产融合新业态为主导的农业经营体系。其中,农产品加工业态累计发展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50余家,涵盖榨菜和中药材等各类农业产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态累计建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14个(其中国家级2个、市级3个)、精品景区20个、精品线路24条,成功创建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互联网+农业”业态,新建成10000 m2的涪陵电商产业园和391个乡村电商服务站,“涪陵e生活”、“尚尚吧”等农村电商平台成功上线平稳运行。

(3)初步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的适度规模生产体系。据统计,全区已累计培育发展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9户(其中市级34户、国家级5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分别到达851户、862个、676个,各类规模种养殖专业大户1万余户,累计流转土地59.7282万亩,土地流转率38.57%,规模经营集中度达39.57%。珍溪、南沱、同乐等3个现代农业园区获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南沱镇治坪村获批农业部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4)初步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以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服务、教育服务和文化服务为核心内容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截至2017年,全区整治病险水库逾70座,总有效灌面增至55万亩,行政村公路通畅率、撤并村通达率均达100%,广播、电视、电话综合覆盖率达96%,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村村通”;全区26个镇街建立了科技管理站,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增至60%,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超过95%,农村劳动力培训总量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的比例超过20%,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5%。

(5)基本形成农村土地资产盘活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机制。通过“清产核资、确权确股、优选项目、培育经营主体、构建经营机制、强化风险管控”的“六步法”,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唤醒农村沉睡土地资产。截至2017年12月,全区有8个村、8个组完成了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马武镇白果村2016~2017年共计收入23万余元,其中17万余元用于股民分红。

(6)基本形成农业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全区农产品优质品牌总数达240个,2017年即新增61个。建立区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网络和344家重点农产品生产经营监管对象名录,扎实开展秸秆焚烧控制行动、“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以及榨菜废水达标治理和水产养殖废水排放专项整治。

(7)基本形成特色农业引领的农民增收致富长效机制。2017年全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3466元,增速高出全市0.3个百分点,其中经营净收入5324元,占39.54%,较2016年增长10.4%,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4.1个百分点。特色农产品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最强助推力,榨菜、瓜果、蚕桑等品种、品质、品牌效应拉动农民家庭增收效益明显(图2、图3)。

图2 2011~2017年涪陵区和重庆市农林牧

图3 2011~2017年涪陵区和重庆市农村

3 涪陵区农业提质增效面临的问题和障碍

3.1 相对滞后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制约优势产业规模集聚

当前,在“2+X”产业体系中,榨菜和中药材作为全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两个龙头,交叉覆盖了沿江、坪上和后山所有乡镇,但2017年青菜头种植面积达72万亩,而中药材种植面积仅相当于其1/10,两大产业一头大、一头小,尚难形成产业优势区域互补的新格局。同时,蔬菜、柑橘、蚕桑、笋用竹、油茶、茶叶、水产等骨干产业,向优势产区和最佳适生区集聚的速度和规模发展缓慢,四大农业区(城郊都市型农业区、沿江主导产业密集区、坪上现代农业示范区、后山绿色生态农业区)特色效益农业分区布局、分工发展、分业集聚的空间态势尚未优化。

3.2 拼盘式的农业三产融合束缚特色农业效益快速提升

目前,农产品加工业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态、“互联网+农业”业态日趋活跃,但全区农业三产融合总体发展不成熟,处于三产“磨合”阶段,普遍存在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链条短、经营主体实力偏弱、创新驱动不足、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种植、加工、销售、游乐,看似环环相接,现实却是简单拼盘、各干各的,导致特色效益农业难以实现优质高效发展。例如,主要骨干产业缺少有实力的农业加工、销售企业带动;榨菜加工企业数量虽多,但部分企业规模小、效益差、污染重,行业亟待优化整合;特色农业节庆活动举办成效明显,但活动一过游客骤减,餐厅、民宿及相关旅游设施闲置严重;“互联网+农业”拉近了农户与市场的距离,但部分农特产品品质不佳、定位低端,市场竞争力低下。

3.3 低效配置利用的农地资源限制农业资源要素优化整合

截至2017年底,全区累计流转土地59.7282万亩,土地流转率38.57%,规模经营集中度达39.57%。不过,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全区仍有62%的承包耕地由“386199部队”经营,与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对有学历、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科技人才需求不相适应,导致新兴特色效益骨干产业“规模小、品质差、发展乱、收益少”;同时,部分返乡农民工和下乡工商资本对农事活动、农事规律缺乏实践经验和本土知识,对市场信息以及掌握市场变化规律的能力又相对欠缺,导致“柑橘挂在枝头、蔬菜烂在田里、生猪存在栏里”等现象屡屡出现,教训惨痛;此外,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除了单一的土地—租金关系,缺乏利益共享机制,一定程度上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能有机衔接,反而相互对立,导致两者间频发利益纠纷和矛盾。

3.4 短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供给影响土地资产盘活

农村土地资产盘活、红利释放的背后是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但是,当前农业基础设施设计规格、施工细节、建设质量仍存在诸多缺陷,与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对农业设施化、机械化、规模化、生态化等的多样化需求不相适应。同时,信息服务、金融服务、风险管理服务以及技术创新服务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现代服务业渗入特色效益农业程度较浅。由此导致,农村土地资产盘活及其红利释放多在条件较好的少数村组“点上开花”,在具有特色效益农业优势的多数村组却“面上无果”。

3.5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遗患拖累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是农产品深加工业还存在较严重的腌制液、生产废水、废渣、噪声污染等显性环保问题。二是规模化、产业化的畜禽养殖和种植业扩张,导致农(兽)药、化肥、饲料添加剂、基建等投入量持续增加,长期来看所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虽具有隐蔽性,但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

4 对策建议

4.1 加快调整优化全区农业产业空间布局

一是优化涪陵四大农业区农业产业布局。顺应农业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的趋势,城郊都市型农业区以农业设施化为核心,以蔬菜、瓜果、花卉苗木为主导,聚力于农业多功能性,满足城市生态建设需求;坪上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农业机械化为核心,以大宗粮油和蔬菜为主导,聚力于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满足区域粮食安全、食品安全需求;沿江主导产业密集区和后山绿色生态农业区以农业产业生态化为核心,以榨菜、中药材、茶叶、笋用竹、林果、油茶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聚力于生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满足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需求。二是加快建设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带。首先,大力提升土地集中经营水平,鼓励特色效益农业企业、种养专业合作社和经营大户依法流转土地,扩大特色效益农业种类与规模占比;其次,积极引导和合理布局特色农产品在农业区聚集,形成水果、蚕桑、蔬菜、蜂鱼猪养殖等在优势区域内的条块发展格局;第三,规范有序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农业园。

4.2 加快建立三产深度融合农业经济新模式

三产融合发展,实质在于改革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6]。在融合方式上,全区可借助龙头企业、大型超市、互联网平台等的技术和市场优势,以榨菜、中药材、蔬菜、瓜果、畜牧、烤烟等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建立“订单生产—加工仓储—配送销售”相融合的农业经济模式;通过加快旅游、康养等产业与特色效益农业深度融合,创新现代农业业态,补齐产业链,形成“吃、住、玩、土、特、奇、鲜”的休闲农庄服务链。在此基础上,依托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试点建立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4.3 加快培育素质硬、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

一是建立健全全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机构和职责。在培育、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和仲裁机构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咨询服务和监察监督的职能职责,积极引导、鼓励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对贪多、贪大、贪洋的土地流转者应及时跟踪监督,提出指导性意见,确保土地流转摆脱传统农业资源要素简单的重复性投入,能够与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方式有机融合,通过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来实现农业转型和资源价值提升。二是加快培育有情怀、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自我雇佣的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本土人才重点培育计划,关怀支持返乡农民工、返乡青年的能力提升,有针对性地为代表性人才提供培训、教育和技术指导服务;着力培育和引进具有“开阔视野”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开展农村特色产业经营。三是围绕提升农业价值链、兼顾农民利益链、延长农业产业链,支持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房屋、资金等入股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组织,开展股份合作经营;同时,

引导和激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生产前后的服务环节和少数优势突出的农业生产领域,促进城乡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优化配置。

4.4 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硬件”和社会化服务“软件”

一是开展差别化土地综合整治。围绕农业分区和主导功能,分别在城郊都市型农业区、坪上现代农业示范区、沿江主导产业密集区和后山绿色生态农业区,采取差别化的设施农业包装模式、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国土综合整治模式。二是强化基本公共服务针对性供给。切实提高田间道设计规格和路面材质,田间道路面宽度应不小于2.5 m,以满足农村广泛推广使用的电(机)动三轮通行需要,以及农业规模化、机械化、设施化生产要求;加强乡村信息服务设施建设,确保电视、网络、移动终端信号通达畅通;强化水、电、气等日常生活所需能源供应设施建设。三是加快构建区、镇街、村统一联网、三级联动的农村交易市场体系和“1(区级)+1(镇街)+N(行政村)”多级交易管理制度体系,通过搭建特色效益农产品交易和信息服务网络平台,面向供应方、采购方、基层群众提供交易新闻、政策、公告、信息查询、监督投诉等功能。四是明确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支持措施,建立“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基金”,增强涉农经营者抗风险能力。

4.5 加快筑牢农业生态安全屏障

一是重拳整治农产品深加工业、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站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高度,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榨菜废水、废渣治理,严禁新划禁养区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完善乡镇二、三级污水管网建设和村—场镇垃圾收运系统。二是采取农田绿色生态举措化解农业面源污染难题。构建农田绿色生态水网,通过生态沟、生态塘、生态湿地用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吸附水中化肥、农药的氨、氮、磷,减少农业生产对水环境的污染[7]。推广以“稻蛙共生”、“稻虾共生”、“稻蟹共生”、“稻鳖共生”为主的“稻田+”种养模式,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量,实现绿色清洁化生产,为环境减压。

猜你喜欢

效益特色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错季土豆 种出好效益
特色种植促增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优化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效益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