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潮何以起珠江?

2019-04-11任红禧尹博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9年2期
关键词:广东人才

任红禧 尹博

改革开放之初,位于深圳罗湖口岸附近的国贸大厦曾以三天一层楼的纪录,被世人惊叹为“深圳速度”。

34年后的今天,在与蛇口工业区一山之隔的前海,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惊人的速度——2018年,平均3天左右推出一项创新制度,其中属于全国首创或领先达133项,全国复制推广9项;平均每天新增企业88家,注册资金10亿元以上的企业已达1047家……

从“深圳速度”到“前海加速度”,改革开放40年间,广东之所以能持续领跑,有哪些核心要素可供借鉴?

切实解放思想——坚定不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79年,肇庆市高要县沙浦公社的农民陈志雄承包了生产队的8亩鱼塘。1981年,他扩大规模,承包了497亩鱼塘,并雇了5名固定工,还有一些临时工。

这件在今天看来非常普通的事情,在当年却引发极大的争论。因为按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单个个体经济组织雇工7个人以下,算个体户,雇工8个人以上,“就算剥削,就是资本家”。

对此,广东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率先在全国进行理论探讨——雇工超过7人的个体经济到底应该叫什么?经过讨论研究,最后诞生了一个新名词——“私营经济”。

1980年,广东省出台了全国第一个鼓励支持个体经济发展的文件——《关于城镇个体工商业若干政策暂行规定》,用“私营经济”的新概念为个体经济撑腰。短短三年间,个体经营工商户就由1.56万户迅速增长到25.16万户。

《南方》杂志曾发文评价道:“广东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在于率先打破了狭隘的教条主义思维,破除了‘雇工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等诸多思想禁锢,为经济发展扫除了思想障碍。”

40年来,针对体制机制弊端,富有创新精神的广东总是率先打破条条框框的约束——为打破僵化的价格机制,广东率先进行“价格闯关”;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广东率先实行“靓女先嫁”……据统计,从1978年创建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1979年发放第一批个体户营业执照开始,改革开放40年间,广东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率先进行了数以千计的开创性试验,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为全国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坚定不移地贯彻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旗帜鲜明地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富有闯将精神——面对质疑能“硬着头皮顶住”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口号的提出者是广东省招商局集团原常务副董事长袁庚。从经营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新时代,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常识、一种观念了。可在当时,却有人指责袁庚“既要钱又要命”“不讲政治只认钱”。

这个诞生于1981年的口号,是袁庚针对当时办事拖拉、不讲效率的现实提出来的——“要引进外资,必须让外商看到我们的办事效率”。目睹香港人效率至上的观念和做法,袁庚面对质疑和指责,顶住压力,让人把这句口号做成一个巨幅广告牌,高高矗立在蛇口最显眼的地方。

作为蛇口工业区和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企业的创始者,袁庚以大无畏的勇气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率先打破“大锅饭”,率先实行工程招标,率先实行职工住房商品化……与此同时,他也要经常面对“姓资还是姓社”的质疑、“既要钱又要命”的贬低,甚至把特区比作旧租界的影射,但他坚定地鼓励同事们要敢闯敢试:“如果失败了,放心,我领头,我们一起跳海去。”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庚同志改革先锋称号。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面对争议与质疑,广东涌现出一大批“先干了再说”的“改革闯将”——从“掌舵”广东的高层领导习仲勋、任仲夷、吴南生,再到实干家梁灵光、匡吉、袁庚,均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啃下了一大堆令人望而生畏的“硬骨头”,为广东“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正是这样一大批敢闯敢干、勇于担当的党员干部,才确保了广东的改革行以致远。

打造“广东生态”——对标全球一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政府服务

经过20个委、办、局,53个处、室、中心、站,100个审批环节,盖108个章,最少799个工作日——在2013年年初的广州市两会上,广州新城市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拉开一幅自己绘制的4.8米长的行政审批“万里长征图”,直观呈现了一个房地产投资项目从立项到审批的漫长历程。

如今,就在这张图的“出生地”广州,从立项到验收完成,主流程审批事项只需30个工作日。

变化源于改革。6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可谓不遗余力,而广东在此轮改革中更是领跑全国,率先启动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先照后证”“多证合一”“证照分离”“不见面审批”等多项新政。

据南方网报道,在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前,市场主体在广东省登记注册,平均需要9.4天,比全国平均数多1天。改革后,在2014年至2016年,迅速降至5天,低于全国水平;2018年则下降至2.7天,成为全国所需天数最少的省份。

按照建设国际一流營商环境的工作目标,2018年11月7日,广东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针对民营企业反映突出的痛点难点问题,从10个方面,立足59个政策点,提出针对性支撑措施。

2019年春节前夕,知名财经作家今纶在一篇阅读数达“10万+”的微信文章中写道:“‘广东模式就是创造一个高效的服务型制度体系,让各路神仙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各显神通,这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我愿意把它命名为‘广东生态。”

突出人才本位——致力形成人才聚集的“洼地效应”

1985年,《羊城晚报》刊发了一篇题为《从“星期六工程师”引出的》文章,报道了许多工程师利用周末到乡镇企业“走穴”的情况,这是为这个特殊的兼职群体第一次赋予定义。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的农民纷纷“洗脚上田”,开始从事二三产业。由于缺少文化、不懂技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少技术方面的“拦路虎”,他们只得向体制内的明白人请教。于是,一批科研技术人员私下里利用周末时间下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并获取相应报酬,为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放的人才观念、用人机制,促使广东的民营企业迅猛发展,总部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的美的集团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40年来,美的集团的人才观一直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80年代用北滘人,90年代用中国人,21世纪用全世界的人”。如今,在企业创始人何享健退休后,这个当初由农民一手办起来的全球性企业,其董事会的高管中甚至没有一个是广东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家们深刻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当地的主政者更是清醒认识到人才的含金量。从为“星期六工程师”正名开始,广东便不断突破传统体制机制对人才的束缚,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批人才南下,从而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现象。

在“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之下,为形成人才聚集的“洼地效应”,广东多次出台重奖科技人才的政策,面向全国乃至世界招揽英才。据广东省科技创新检测中心统计,仅2010年至2012年间,广东出台的省级人才政策就有43项之多。

另据《南方日报》报道,2016年,广东省人才总量达1357.3万人,其中,在粤工作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53人,“千人计划”入选者431人。

创新驱动发展——政企之间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30多年前,佛山市南海区的小镇青年杜泽桦和他的五个伙伴,靠着几个烤灯开始了生产藤制家具的创业之路。然而,两年后的一个偶然机遇,改变了他们的发展方向。

1986年,一位从欧洲回来的亲属告诉杜泽桦:在欧洲,木家具才是消费潮流,市场潜力巨大。他委托杜泽桦为自己做一套木家具。

杜泽桦和伙伴们用两个多月时间设计出了30多款木家具。没想到,被选中的那款家具竟引来众多路人围观咨询。受这一尝试启发,杜泽桦从此转向木家具生产,并逐渐领悟到:要想赢得市场认可,首先要做到设计领先。

1992年,该企业推出一款符合人体曲线弧度的联邦椅,设计的灵感源自明清家具的椅子。正是这款椅子创下了累计销售超过1亿套的惊人纪录。显然,独特设计赢得了市场,创新理念也成就了企业。

智能灯泡球、无线热水袋、随植物生长而增大的花盆……在位于佛山市顺德区的广东工业设计城,无数创意在这里涌现。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来到这里,当得知设计城已有800名设计师时,总书记说:“希望我下次再来的时候,这里的设计师有8000名。”

如今,这个希望已成为现实——广东工业设计城从最初的6家企业、50名设计师,目前已发展到200多家企业、8000多名设计师,2017年的设计服务收入达7.5亿元,对经济的拉动超过75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高地,用实践证明了“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价值和市场价值。

纵览改革开放40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疑是广东创造奇迹的关键因素。近5年来,广东全省研发经费支出从1236亿元增加到2300多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6652家增加到3万多家。

2018年11月,由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显示,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蝉联全国第一。

弘扬“工匠精神”——让“中国制造”赢得世界尊重

“我把13年的美好青春都奉献给了一碗米饭。”从走上第一个工作岗位至今,黄兵每天都在研究同一件事:怎么把生米煮成熟饭,再把熟饭变得更好吃。

作为美的集团生活电器事业部的首席产品经理,人称“煮饭哥”的黄兵练就了一手“绝活儿”:一锅饭,用的什么米、放了多少水、好不好吃,只要一闻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这个绝技的背后是一股精益求精的韧劲——为了找出电压波动、气压变化、米种不同、用途不一等变化规律,生产出让用户更满意的电饭煲,两年里,黄兵和他的团队煮了2吨米,最终研发出功能卓越的智能电饭煲。

而像黄兵这样的“工匠”,在广东可谓璨若星河:格兰仕集团的微波炉大师黄醒民,两年间烤了6000多只鸡,造出功能卓越的智能微波炉;九江酒厂高级酿酒师刘新益,每日品酒百杯,15年酿出40种新品;日丰集團高级工程师李白干,经过5000次的反复测试,只为做到“管用50年”;追求极致的陶艺大师刘泽棉,60年默默工作在斗室之间……

近年来,为了打造“工匠集群”,广东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工匠培养搭建了宽阔的舞台。为让公众尊重“工匠精神”,让“中国制造”赢得世界尊重,广东省委宣传部连续多年举办“南粤工匠”评选活动,使“工匠精神”在南粤大地更加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广东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革命三谭”:推动广东党团组织发展壮大
视觉
一共几个人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粤来粤美”
智珠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
对爸爸妈妈说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