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黄帝世系的文献及其形成历程

2019-04-11□刘

华夏文化 2019年1期
关键词:部族血缘国语

□刘 晓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祖,从《史记》以来为历代帝王所追溯,其追溯的方式即世系的附会。其追溯的本源起自先秦,从原始口传文献开始,到西周奠世系所产生的制度文献,再到战国以来的整合文献,黄帝从一族、一姓之祖变成诸族、诸姓的共祖,就在于这几个阶段内世系文献的渐次附会。

一、黄帝与原始世系文献

原始世系文献主要是指保存于《山海经》中的世系材料。有关黄帝一系及其特点如下所示:

其一,血缘的交叉与世系的单线传承。早期部分部族之间虽然存在血缘上的联系,也有共同的始祖,但因为世系处于口传的时期,不可能将所有与自己部族有关的世系传承材料都纳入到本族的世系中,所以尽管存在着共同的始祖,其世系的传承形式却是单线的。

其二,由于各自部族所传承的世系的单线线状结构,导致在写定之时,就会出现很多的世系祖先的交叉现象,彼此的世系之间会出现很多矛盾之处。黄帝一系中,有颛顼、驩头、苗民一支(《山海经·大荒北经》),也有禹、炎融、驩头一支(《山海经·大荒南经》),禹出于白马,也就是鲧,鲧之上则直达骆明,与颛顼无关。

这种血缘世系交叉点的出现,反映了早期民族发展历史进程中,从单一部族到多部族复合的阶段。这种交叉点的不可避免,也在于这一阶段中部族联盟的出现。部族之间的联盟建构,促使不同族群趋于融合,这样有关部族世系的民族记忆也会产生混淆。而且,这种交叉混合的产生时间大概当在历史传说中的黄帝之时。这也是为何在历史上血缘世系的追溯基本都以黄帝为祖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其所处的时间段正好是部族联盟阶段,也就是世系交互的出现时段。

上古各民族的世系祖先不一定就止于黄帝,在其以前,也必有祖先的存在。但是,随着部族之间交叉点的出现,同一部族联盟之间所能追寻到的共同认可的祖先就是黄帝,为了部族融合,这一交叉点上的先祖就成为整个族群的共同先祖。部族联盟越大,统治力越强,则越需要固定的部族祖先作为凝聚本族群的点,也越有可能将此点稳固成为部族共同认可的先祖。久而久之,其以前的祖先记忆被淡忘,交叉点上的祖先也就成为部族联盟乃至进入到邦国阶段的部族所认可的唯一先祖,黄帝成为世系之祖的奥秘就在于此。

二、奠世系与黄帝先祖地位的形成

原始世系材料在西周之时得以制度化,黄帝成为姬周族群的世系之祖。

其一,奠世系对世系的制度化规定。西周宗法嫡庶制度,按照姬周本族的血缘远近来确定亲疏关系,由此而形成本族大宗之世和小宗之系。大宗之世就是本族传承的单线体系,而小宗之系则是传承中出现的网状结构。通过制度的规定,将大宗之世确立不变,确定了自黄帝以降直至西周诸王的传承脉络,这一脉络就作为西周世系的主干。同时,将各族之祖与黄帝至西周诸王的传承脉络相参照,将之系于大宗之世,就形成了所出明确而先后条理清晰的诸族之系。

其二,奠世系与多种世系文献的形成。奠世系对原始的世系材料进行了制度化的规定,产生了大师系统中瞽矇所代表的口传和大史系统中小史所代表的文字两种类型的世系文献。其中,瞽矇所属的口传系统,又可以分为祭祀乐歌和讽诵内容两部分。祭祀乐歌如《诗经》,讽诵内容如“瞽史之纪”(《国语·晋语四》),均来自原始的口传世系材料,前者经过乐师配乐加工,并得到周王室的认可使用;后者被诸侯用于宗庙祭祀,其中关于世系的内容就成为祭祀祖先的乐歌而得以保存下来。文本系统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祭祀时的典礼内容的记载,如“祀典”(《国语·鲁语上》),其中保存了部分世系内容;另一种则是对世系本身的记载,即通过奠世系而确定的世、系内容,这些存于“邦国之志”(《周礼·春官宗伯·小史》)中。除此之外,与奠世系制度相互关联,与祭祀等国事相互配合,还产生了“教授国子”时的一种世系文本“世”(《国语·楚语上》)。其中,对于黄帝世系之祖的记载就见于“祀典”。

三、黄帝共祖地位与世系文献的整合

春秋战国以降,世系文献得以整合,形成了《大戴礼记·帝系》《世本》《史记·五帝本纪》等文本。尤其以《世本》为代表,在原有的世系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形成了无直接使用价值的纯文本的世系文献。

其二,黄帝世系的整合与齐、楚、秦等诸侯世系的附会。《世本·氏姓》直言其姓出自黄帝者,有十一姓,同于《国语·晋语四》司空季子所言的黄帝之子十二姓。言出于黄帝之子孙后裔者,有九姓。是则《世本》中言姓共三十四,而言出自黄帝者即有二十九姓之多。此是言姓之大体,即战国时人已经将黄帝作为本家本族本姓之祖,争相追溯于黄帝及其子孙后裔为姓之来源。即使不直接言黄帝为祖的剩余诸姓,也都纷纷以别的方式将自身与黄帝联系起来。

以姜姓为例,其得姓始祖原本为大岳,其后追祖至炎帝,西周之时对姜姓的看法是属于异姓。本为异姓的姜姓,在春秋之时,经过《国语·晋语四》中司空季子的追溯而上追至少典,言姜姓、姬姓的得姓之祖为炎帝、黄帝,二者本同出于少典之族,属于同父同母,在血缘上属于同祖关系。这样一来,姜姓与黄帝也有了血缘上的关系。至于嬴姓,其本身的得姓之祖为伯翳,与姬姓本无干系,所以《国语·郑语》载:“姜、嬴、荆、芈,实与诸姬代相干也。”但是,其后嬴姓在追溯自身得姓之祖时,将伯翳以上又追祖至女脩,女脩又追祖至少典之族。这样一来,嬴姓与姬姓也有了血缘上的联系了,从而自认为黄帝后裔。楚国也是如此,西周之时,楚国本族的世系十分明确,楚与夔越属于同族,是芈姓族团的主体。楚国世系与黄帝、颛顼产生联系,始自春秋之时,其勾连的纽带即祝融,其方式则是将重、黎与祝融复合为一(《国语·郑语》)。由此,黄帝遂成诸族公认的世系之祖。

其三,其他少数民族对黄帝世系的附会。不单是中原各异姓诸侯国在追祖黄帝,在少数民族诸国诸族中也是如此。例如,在《世本》中记载的允姓,本为少数民族之姓,允姓之下所列具的各国,诸如“鄀、允格、壹駘、陆浑、阴戎”等,皆是少数民族之族属及邦国,他们在追溯自身姓氏源起之时,也多向黄帝靠拢,通过黄帝子孙以建立起血缘关系。“鄀”在《世本》中记载为“允姓国,昌意降居为侯”,“格氏”记载为“出自允格之后”,而允格则在《左传》昭公元年中记载为:“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允格即金天氏之裔孙,自然应该为黄帝之子孙。台氏者亦如是,“金天氏裔孙”,也即自视为黄帝之子孙。除允姓之外,媨姓之中“翟氏”,《元和姓纂》记载“黄帝之后,代居翟地”,也是追祖于黄帝。这样一来,黄帝就成为少数民族世系之祖了。

正是对原有文献的不断附会和整合,才使得原本作为神话传说和档案资料存在的世系文献,得以形成体例完整的文本文献。《世本》是对奠世系制度生成的世系档案,和原有神话传说中的世系内容进行整合的文本结果。其后《大戴礼记》基本继承了《世本》的内容,又对其进行新的整合。其《帝系》篇是对《世本·帝系》的继承,其《五帝德》篇则是一种新的结构,将世系传承和先王治功结合起来,形成类似于“本纪”的一种体例。《五帝德》的体例结构之后为司马迁所接受,形成《五帝本纪》并将黄帝世系的传承彻底定型,这使黄帝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共祖。

猜你喜欢

部族血缘国语
部落里的秘密
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学习国语的积极性
论金庸小说《天龙八部》血缘的原罪隐喻
古今贯通,民族诗歌的一脉血缘
容祖儿《一百个我 国语新曲+精选》
妈,你好
论捺钵制度及其对辽代经济领域的影响
真话还是假话
拜伦奇部族的神奇叶子
非血缘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