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40年的变迁

2019-04-06张贵付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旧衣服舅妈老二

张贵付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湘南的一个小山村,那时人们穿的衣服,大多是灰、蓝白三色,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按计划供应,每人每年只发定量的布票。

我家有五兄弟,我是老满,上面有四个哥哥。那个年代,几乎是老大穿过的衣服给老二穿,老二嫌小了又给老三穿。记得读小学时有一年春节,大哥带着我们两个最小的弟弟到舅舅家拜年,却没有一件新衣服。一向好面子的母亲怕娘家人笑话,便向隔壁家的小孩借了一件新衣服。待回家时,好客的舅妈抓了两把糖果花生往我新衣服的口袋里塞。我急忙按住口袋,说什么也不肯要。但舅妈说新年大吉的,没什么给你们,糖果花生你们平时又吃不到,硬要往我的口袋里塞。我被逼急了,不得不實话实说:“这衣服是借别人的,不能弄脏!”在外工作的舅舅看到这个尴尬的场面,心酸地抱着我说:“别难过,舅舅明天给你们两个小外甥扯布去,让你舅妈给你们做,保证在正月十五有新衣服穿。”

现在回想起来,那次我穿上自己新衣服的高兴样子,至今仍历历在目。

1978年,我进入高中读书,穿衣仍没有多大的变化,不是黑,就是灰,样式都是学生装。翻出当年参加高考的照片,肥大的学生装挂在我瘦弱的身上,16岁的人好像个小老头儿。

1980年冬,已参加工作的二哥给我买了一件毛线衣,那是我第一次穿上毛线衣,既轻便又保暖,再配上刚在部队提干的三哥给我买的一件夹克衣服,人一下子显得精神多了。之前,我冬天总是穿着母亲做的棉袄,那是几个哥哥穿了十多年的旧棉袄,有些棉花已结成了板块,却依然能御寒。

1983年,中师毕业的我月工资是29.5元,第二年转正才是34.5元。因为分在厂矿子弟学校,企业每月有10元的奖金,同学们知道后当时好眼红。年底时,我用所发的工资及奖金买了一套西装,外加一双皮鞋,再配上三哥给我的一条领带,春节那天穿上后帅气得不得了,引来同村年轻人极其羡慕的目光。已承叔当场对他们说:“这就是读成书后的荣耀!你们这些后生仔今后如果不霸蛮读书,结果就跟我一样,有件好衣服都穿不出老五贤侄的气派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家的旧衣服一般是送给老家的亲戚,比较受欢迎,有些好一点的衣服送了这家没送那家,还怕亲戚有意见;而现在,老家的亲戚手中有了钱,不再缺衣少穿,衣着打扮与城里人相差无几。除了有个别贫困户愿意要我们的旧衣服外,大多数人宁愿自己买新衣服,也不再接受城里人的旧衣服了。因此,这几年,妻子除留两件棉质的用于擦地板外,其余的放进小区门口的旧衣服回收箱里。

改革开放40年来,变化真是太大了!然而,我只要想起40年前兄弟多,没有衣服穿的往事,就永远忘不了那个缺衣少穿的年代,也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旧衣服舅妈老二
郑老二
神奇裁缝最省布
旧衣服
我的舅妈
可爱的舅妈
借钱
可爱的舅妈
敲门的舅妈
旧衣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