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冬

2019-04-06姜红兰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咸肉主妇被窝

姜红兰

窝在床上,听北方呼啸,感觉终于有了个完整的冬天,尽管今年的雪下得大,化得也快,终究是齐全了。豌豆苗切碎用面粉和好,再加入个鸡蛋,水磨的糯米粉就如乡下自家舂的面粉,不那么黏手了。搓成团,压成饼,在平底锅烙至两边起脆,就唇齿留香了。冬天的慈姑粉球球的,没有了苦尾子,和切碎的大咸菜一起炒,这两样是冬日佐粥的最好搭配。浇头粉丝,这个好像也是冬日的菜肴,把肉斩碎,葱花爆香,加入切好的茶干、香菇,炒熟备用。泡好的粉丝,加高汤,大火收汁,一定要炒得黏稠稠的,出锅盛碗时,粉丝上面浇上炒好的肉末,再撒上一把切碎的青蒜叶,热气腾腾地上桌,实实在在是胃和味蕾的满足。

汪曾祺老先生曾经在他的《冬天》里写床上铺草的味道,暄腾腾的。我们小时候虽不铺草了,“暄腾腾”三个字却让我想起了各家各户蒸的馒头。腊月里,每家都会淘好糯米,去镇西的碓坊舂糯米粉,现在高邮的盂城驿景区还保留着一间碓坊的原型。蒸馒头的小麦面倒好像要去粮油店里换。蒸馒头和年糕的师傅,被庄上的人轮流约着,看碱发得怎么样,馒头蒸岀来是不是暄腾腾的。糕倒是简单,有个刻着许多菱形格子的六角木头屉子,把糯米面倒在屉子上,用个长条尺子刮来刮去,把格子填满,多余的面粉刮下来,长条尺子各个方向敲紧实,不至于糕出锅大小不一,我们这里把年糕也叫斜角糕。一般先蒸馒头后蒸糕。第一笼胖胖的略带微黄,馒头出笼倒在芦帘子上,师傅像拍小孩子的脸一样,拿在手上左拍拍,右拍拍,暄嗖嗖的,不错!第一笼是存不住的,烧火的大人,洗笼布的半大丫头小子,先吃个饱。小孩子大抵不大喜欢黏食,于斜角糕上也就个一两只。馒头和糕一时吃不了,放在太阳底下晒,晒八九个太阳,脆嘣嘣的。考究的人家还会切成片晒。做饭烧炉灶,用火钳夹住晒干的馒头放在火上烤得金黄,更有一种焦香。开春,清明前的咸肉微黄,青菜起薹了,熬几片咸肉,放入有花骨朵的菜薹,烧滚,推入切碎的馒头,咸香扑鼻,没有入冬时咸肉的盐卤味,算是和冬天做了个了结。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冬天可以天天都过“水包皮”的日子,以前的澡堂子稀罕得很。洗澡像打仗,像是赶鸭子下塘。而大太阳底下,伏在母亲的膝上,旁边的炭炉上蓝汪汪的火苗咕嘟咕嘟烧着水。母亲用篾子一遍遍替我篾头,用“六六粉”洒入头发,用毛巾裏着。过个十分钟,用热水洗净。以至于我一直在想,现在人没有虱子,大抵是因为现在的洗发水有“六六粉”的成分。

老先生提到的脚炉,记忆里奶奶有一只铜制的汤婆子,外面用布做了一个兜,放在被窝里,上床不至于烫到。我们小时候用个瓦盆,底下放的木屑、焦糠,扒些灶膛里未燃尽的草木灰盖在上面。家前屋后,溜冰滑雪弄湿的棉鞋,搁在瓦盆上的铁钢丝上烘干。其实,最多的时候是炸蚕豆,大人出去上工,小孩子在家翻箱倒柜,那時家具很少,极容易找到,有时就在稻集子厢房的旮旯找到。偷一把,一个一个排列地放在火盆里,“啪”的一声响了,拿筷子搛出来,小嘴烫得歪歪的,吃的脸上乌黑。有时噼噼啪啪响个不停,来不及搛,炸得焦了。大人回家之前,把火盆里的草木灰彻底翻个身,销毁证据。腊月二十四,送灶,开始炒蚕豆、花生、葵花,预备过年,“咦!”大人们吃惊地说:“怎么少了这么多!莫不是被老鼠吃了!”小孩子自鸣得意地互相挤眉弄眼。“你们这群老鼠嘴!”大人们指着孩子笑骂。

雪后天气放晴。“太阳真有劲啊!”老人们见面都说,太阳有劲真是个好的形容句。进入腊月,临近过年,遇着个太阳有劲的日子,农具厂食堂门口的那口老井热闹起来了!主妇们一早催着孩子起床,赖被窝的直接拎起来。棉被拆了,夏布帐子摘下来,氤氲着热气的井水欢笑个不停。铁铅桶上面系个麻绳,吊落到水面上,手腕一抖,一桶冒着热气的温水就打上来了。主妇们赶着时间把被面、被里、被单、帐子洗岀来。没有洗衣机甩干,两个大人拿着床单,一边一个往反方向拧,拧到实在拧不岀水,急急地放在门前院子里早就用尼龙绳扣好的晾晒的地方,追着太阳晒。太阳真有劲啊!傍晚,院子里的芦帘子上,被里摊放在帘子上,中间铺着雪白的棉花胎,上面再放洋花布被面,或者因为过年,换上簇新的绸缎被面。小孩帮忙着叠四个方方正正的角。主妇们开始拈针穿线勾被。食指上套着针箍子,一针一线均匀地缝,晚上被窝里就有肥皂粉和太阳的味道。而这个工作,因母亲的离世,都是我父亲一个人完成!我并没有学会农村女孩应有的针黹,实在是惭愧得很。

我有点想我的父亲母亲了!

猜你喜欢

咸肉主妇被窝
不做闲置主妇
除了被窝,都是远方
腌笃鲜
——家的味道
咸肉中的亲情
俏主妇的笃定 把生活过成诗
藏在被窝里的爱
被窝才是人间真正的天堂
咸肉庄
高不可攀
主妇与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