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雪冷血热

2019-04-04张正隆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9年1期
关键词:赵尚志游击敌人

张正隆

第十四章突击!突击!(续一)

东征北进

赵尚志率三军主力离开焦土狼烟的哈东根据地,踏上东征之路,目标去处就是“东大荒”,即今天的佳木斯及以东地区。

“松花江沿岸本系北满最富饶之区。沃野千里,人烟稠密。俗称之为‘东大荒。两岸平川漫岗,依山漫江形势雄胜,系游击活动优良之地区。一九三二年东北革命高潮时,松花江沿岸最为汹涌。尤其是松江下游,抗日部队曾与敌寇对抗甚久。一九三三年松江下游尤有一九三二年革命高潮之余波(如一九三三年土龙山民变)。抗日救国之思潮在人民脑海中酝酿已久。殆至一九三六年始形成火山爆发之势。但当时敌人在松江两岸,尤其是下游统治闲散,武装部队大部均系地方武装队伍。寇军力量亦较少。交通线除松江水道而外,宁佳路至一九三七年春始完成。客观形势完全有利于游击活动之发展。”1939年10月12日《冯仲云给中共中央的工作报告》中的这段文字,在1936年出自日本人之手的《满洲共产匪の研究》中也能得到证实:“各地的自卫团员已成为匪贼的部下,当匪贼来时,团长亲自迎送,或亲手交付子弹,或调查报密人质等的财产状况,经常秘密联系。”“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在现有的同情者通匪人中,有很多是当地有势力的人物。”“在活动地区衣食由自卫团、警察队、木材商等提供。”“日满军警的警备力量达不到的地区的自卫团莫如解散,其存在只能成为供给匪团武器子弹的来源。”

1935年三军的两次东征,第一次主要是为了扩大反日统一战线,与谢文东、李华堂等部联合。第二次就是一种战略转移,既是被动地又是主动地向日伪统治的薄弱地区突击。就是在这种不断突击中,三军不断发展壮大。

为庆祝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的成立,赵尚志决定攻打方正县城。这是一次突然袭击。三军少年连首先突破东门,联合军冲进城内,占领伪警察署,烧了日本参事官宿舍,但县公署却久攻不下。

赵尚志知道不能恋战,城破十余小时后,下令撤出战斗。

接着,赵尚志又指挥联合军攻进大罗勒密街,继而挥师东进牡丹江沿岸。一路歼灭、击溃伪军、伪警察和日寇雇佣军白俄队,仅半截街一战就缴获四挺轻机枪。

随着三军的威名波及牡丹江沿岸,谢文东、李华堂两部也开始从萎靡状态中振作起来。

没想到,第二次东征,出手就是一场误会。

10月,红叶满山,白霜遍地,赵尚志率三军直属队和四团、五团,经大罗勒密街东南二道河子附近,向依兰、勃利方向挺进。11月初,在勃利县青山里九龙沟,与四军三团不期而遇,将三团团长苏衍仁击伤,后不治身亡。

苏衍仁原是王德林救国军的一个连长,救国军溃败后继续率部抗日,队伍发展到500多人。此人不到30岁,细高个,白皮肤,人称“小白龙”,队伍亦叫“小白龙”,后被李延禄的四军收编。

山区的林场很多,“小白龙”和这些林场的头头很熟,部队给养、弹药补给主要来自林场的税收、捐助,不骚扰百姓。

说这是一场误会,一是因为对于三军来说,所到之处都是新区,地理、民情、敌情均不熟悉。二是由于敌人封锁、信息不畅,抗联各军单打独斗,难得往来,包括有的地方党组织对四军的情况也不甚了解。6月20日,《第三军司令部关于延方一带政治形势的报告》中说:“李延禄自称同盟军第四军军长(是否反动,根据省委文件上不详细知道,望详细示知)。”三是“小白龙”的三团当时正在调动部队,而且是在夜间,并有消息说三团要“归顺”日伪。

李延禄后来在回忆录中说,三团“政委邓化南在抗辩中拿出党的文件来才获释”。由此不难想见,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误会场面。

在当时那样的斗争环境中,抗联两个以上的军在一个地区活动,特别是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误解、误会是难免的。但在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之间,这种擦枪走火伤人的事倒很少,后面将更多出现的是关于政策、路线上的擦枪走火。

而三军这次误杀“小白龙”苏衍仁,对于四军来说却是立竿见影的灾难——留待后叙。

其时,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南次郎大将正坐镇富锦,指挥、部署冬季“大讨伐”。以岩越师团为基本部队的大批日伪军封锁了松花江南北交通线,并在各地不断袭扰。

这里已不是三军、四军大部队的久留之地,于是,赵尚志和李延禄决定,四军三师一部向桦川、集贤活动,以吸引敌人;三军四团、四军二团在方正、依兰游击;两军主力北渡松花江,向汤原进军。

过江后的第一次战斗是攻袭通河县二道河子伪警备队。12月间还大都身着单衣的官兵,夜里由当地一位姓雷的保董引路,骗开大门后,刘海涛即率队冲进大院。

睡在南北大炕上的60多个伪警备队员,在“中国人不打中國人”的喊声中举起双手,两名企图反抗的日本指导官被击毙。除缴获一挺轻机枪和一批长短枪外,最重要的是缴获了300多套部队急需的新旧棉衣——带兵人从树叶飘零起就悬着的那颗心,终于踏实了些。

12月下旬,在汤原县太平川东沟格节河,赵尚志和李延禄率领的三军、四军部队与夏云杰为首的汤原游击队会师。

北上汤原的目的之一,是帮助汤原游击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而扩大武装,就要夺取武器。

亮子河金矿有个伪警备连,连长姓孟,跟汤原游击队有个约定:谁也不打谁。游击队则规定,只许他在矿区活动,不准抓捕地下抗日人员,有情况要及时通报、协商解决。

听说要从金矿的伪警备连夺取武器,夏云杰觉得有些犯难——人家从未违犯约定,平日里交情不错,下不了手。

赵尚志说,干革命还讲什么交情,这是颗钉子,得拔掉。

李延禄也说,赵军长说得对,他要跟咱抗日没说的,不然就是敌人。

经过商量,最后决定将孟连长请来,劝他反正抗日。

讲形势,讲道理,讲政策,希望他把队伍带出来抗日,有的话都讲几遍了,但孟连长就是不置可否。

赵尚志脸沉下来了:“俺就问你一句,是想当反日英雄还是当狗熊?”

孟连长一脸的不自在:“反日英雄俺当不起,俺也遭不起那个罪。”

赵尚志说:“你遭不起罪,就把枪交给俺们打日本子,俺们不怕遭罪!”

到了这份儿上,孟连长只得服从。一个连的伪军,还有个伪矿警队,共缴得两挺机枪、200多支步枪以及大量弹药和其他物资。抗联在给资遣散伪军和伪矿警队的同时,还动员矿工参军。

联合军攻打方正县城后,赵尚志把缴获的枪械物资都给了谢文东和李华堂。这回,都给了汤原游击队。

1936年2月1日,六军正式成立,夏云杰任军长,冯治刚任参谋长,张寿篯任政治部代理主任。

此前的1月26日,在汤原县吉兴沟召开了东北民众反日联军军政扩大联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赵尚志、李延禄、夏云杰、张寿篯、谢文东、李华堂、冯治刚等。会议时间比较充裕,学习讨论了中共中央、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通过了《东北反日联军军政扩大联席会议决议》,决定按照《八一宣言》关于成立统一的国防政府的精神,成立东北民众反日联军总司令部,并酝酿成立东北人民临时政府。1月28日,会议选举赵尚志为东北民众反日联军总司令,李华堂为副总司令,张寿篯为总政治部主任。

汤原县东南临松花江,西北靠小兴安岭,山高林密,河流纵横。此等地利条件,又有久经考验的坚强的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自然是开展游击战的好去处。三军渡江前,即在勃利县青山里召开会议,确定了北进汤原的战略意图。一是与汤原游击队会合,并将原东北反日联合军指挥部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军总司令部,使其成为北满反日游击运动的军事领导机关;二是开辟江北游击区,依托小兴安岭发展、吸纳各路反日武装,扩大统一战线;三是帮助汤原游击队扩编为六军,使六军成为江北地区反日武装的骨干力量;四是在小兴安岭开办联军训练所,为联军培养军政干部。

但是,局势的发展是难以预料的,何况英雄不是神仙,也有难迈的沟坎——此后就有了1936年9月的珠河、汤原中心县委和三军、六军党委联席会议,和1937年6月的北满临时省委执委扩大会议。

西征——大游击

1936年4月上旬,赵尚志率三军司令部直属队政治保安营、少年连和五团、六团共300余人,从汤原县浩良河出发,开始西征木兰、巴彦、东兴(今属木兰县)、庆城(今庆安)、铁力、海伦。

这时,汤旺河流域的敌伪据点都被相继拔除,方圆200多公里的广大地区完全为三、六两军所控制,部队保障所需的被服厂、野战医院、军需仓库、军械修理所,还有联军政军学校,正在深山老林中选址、修建;三军的四个团已经扩编为四个师。

建立了新的根据地,按照通常的思维,这工夫正该在家里忙活的。可这不是赵尚志的风格。

舒乐镇是汤原通往通河、木兰的必经之地,也是敌人的一个重要据点,驻有日军一个小队和200多伪军、伪警察。

为了打有把握之仗,赵尚志先派70余名手枪队员陆续潜入镇内。战斗打响后,里应外合,一举抓获日军20余人、伪军80多人,缴获枪支300多把。然后,用缴获的日本人所开银行的钱款,将镇内店铺的布匹购买一空。该换季了,前方后方都需要这东西呀!

西征第一仗,打得舒服又快乐,接着又攻袭了竹廉镇。

5月的一天,西征部队在通河县洼大张附近一个大院套打尖,有哨兵报告:县城方向开来几辆汽车。

赵尚志判断,肯定是日本子,立即指挥部队进入阵地。

果然,前面两辆车上全是鬼子,钢盔密密匝匝的,远远望去像是载了满车西瓜。汽车在大院套前百来米停下,未敢贸然进入,一个军官“叽里哇啦”说着什么。随着赵尚志高喊一声“打”,机枪、步枪、“大抬杆”一齐开火,天地间立刻就被枪声和叫声填塞了。

个把小时后,鬼子卷土重来,呈散兵队形向大院套发起冲击。也是百来米的距离,赵尚志又一声“打”,炒豆般的枪声中,四挺“大抬杆”有些沉闷的“嗵嗵”声,格外振奋人心。

机枪是抗联的宝贝,可它的弹着点是线状的。这“大抬杆”就不同了——擀面杖粗细、两米来长的枪管,放入三斤来重如高粱米、黄豆粒大小的铁砂,被火药“轰”出枪膛后,是呈喇叭状向前喷射的,一打就是一面子,而且在百把米的距离上喇叭口最大,威力也最大。兵强马壮的三军,之所以舍不得淘汰这种被称为“二人抬”的笨家伙,就因为在这种火候上特别管用。

鬼子来了援军,是伪军,大家还是瞄准鬼子射击。有个日军军官在后面挥舞着指挥刀,赵尚志指给少年连机枪手张祥:“看到了吧?把这小子干掉!”

张祥一个点射,鬼子军官应声栽倒。

敌人没了指挥,阵容有些亂,赵尚志立即命令两侧部队出击,接着正面也向敌人冲压下去。伪军先跑,鬼子也掉头逃窜。

夏初,西征部队进至木兰县境。赵尚志以蒙古山为基地,西进东出,攻袭“集团部落”,缴伪警察、大排队、保甲的武装,与日伪军交战,两个多月大小数十仗,将巴彦、木兰、通河一带开辟为新的游击区。陆续收编了当地40多支义勇军小部队,两个团迅速扩编为两个师。

赵尚志在巴、木、通一带大展拳脚,日寇从哈尔滨、佳木斯调集重兵,准备围歼西征部队。赵尚志遂改变西进庆城、海伦的计划——向东游击,将西征主力带回汤原根据地。

1936年落叶时节,伪满洲国军政部根据关东军司令部“治安肃正纲要”,制定了以宾县、木兰、通河、汤原、依兰等五县为中心的“讨伐”计划,动用伪三江省的全部日伪军,首先将游击区包围,然后攻击、搜索、推进。同时下大力气“治本”,进行经济封锁、“匪民分离”,大搞“集团部落”,制造无人区,妄图将抗日部队困死在深山老林中。

在汤原帽儿山密营召开的汤珠联席会议和接下来的北满临时省委两次常委会议指出,必须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既不固守旧区,又不能完全失去旧区,迅速避开敌人大部队的正面进攻,迂回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地区战斗,通过西征开辟新区,粉碎敌人妄图将三军、六军聚歼在汤原根据地的计划。

赵尚志则以抗联三军司令部的名义发表了《为反对秋冬季“讨伐”告一切反日部队及全体战士书》。

赵尚志认为,对付“讨伐”,特别是这种大规模“讨伐”,防守是死道。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突出包围圈,到敌人后方去。这不是右倾逃跑,而是主动出击。因为东北没有绝对安全的根据地,一旦敌人决心对你动手了怎么办?俗话说“狡兔三窟”,可如果这三窟近了,都在敌人眼皮底下,那还是一窟。在敌人重兵包围下很难游击,东躲西藏迟早是死道。游击队必须竭力避免被动,而防守永远是被动的,进攻才有主动权。游击战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敌人不知道你在哪里,而你却能看到敌人,并随时出击。

从三军的连续西征,到其他军的陆续西征,在当年的史料中都见不到“大游击”三个字。但实际上,“打”字当头的赵尚志一直推崇、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就是一种大游击战略。这种大游击战略的特点,是先发制敌的主动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是建立在对东北抗战情势具体、透彻的分析和理解基础上的。

1935年12月4日,《中共吉东特委给第四、五军党委的信——关于一九三六年的军事行动计划》中写道:“三军能灵活的到处游击,不死守一城,这是很好,而极正确的。”

只是在眼下这种极易使某些山林队想到“蹲仓”“插枪”“投降”“假投降”的季节,实施这种大规模的远征,尤其需要一种毅然决然的坚定果敢精神。

历时近半年,行程数千里,大小数十仗的这次西征,是成功的,也是悲壮的。

首次西征,春寒料峭,随着季节交替却是越走越热,春暖花开,由春入夏。

这次正好相反。一师政治部主任李熙山率200多人的先遣队,从依东出发是10月初,11月底赵尚志率主力500余人的骑兵队动身时,已是大雪飘飘了。

三军西征,敌人已经有所察觉。主力从汤原老钱柜岭西出发,先奔木兰县蒙古山。敌人以为三军还走上次的西线路线,立即调兵拦截。赵尚志却突然挥师北上,直奔铁力。

进攻战,遭遇战,一路冰天雪地,战斗不断。2月到达海伦、通北地区时,大批日伪军扑来,恨不得一口将西征主力吞掉。赵尚志指挥部队在山里山外与敌战斗、周旋。粮食吃光了杀马,马肉吃光了,就用雪水煮马皮,捡松子、橡子。零下30多摄氏度很平常,零下40多摄氏度也不稀奇,枪栓冻住了打不响,树干冻裂了咔咔响,官兵就在这样“嘎嘎冷”的天地间,铺着冰雪露营。因为怕敌人发现,有时连篝火都不能点。队伍开拔时,有人还躺在那儿不动,上前一摸,已经没气了,身子都硬了。

1937年8月28日,《赵尚志、张寿篯给祥兄的信》中说:“去年一冬五个月,住了十天房子。”

三岔河之战,锤炼了三军善打硬仗恶仗的顽强作风。1936年开始的这个冬天,三军在北满雪野上纵横驰骋,使这支富于突击精神的部队最早积累了在冰天雪地中打游击的经验。在之后的各军、各路军远征中,三军、三路军能够取得那样辉煌的战绩,从哪方面分析都不是偶然的。

1937年1月20日,正在那個风雪世界西征途中的三军,在《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成立第二周年纪念宣言》中说:“本年前后,我军曾以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东奠勃(利——以下括号中文字均为笔者所加,均为县名)、宝(清)、富(锦)、桦(川)反日区域,西展宾(县)、延(寿)、五(常)、双(城)游击战争,南至舒(兰)、榆(树),北过松江,尤其陈兵江北,不月余而克兴安山脉,师指通(河)、汤(原),未几月竟获沿江阵地,突击巴(彦)、穆(棱)、庆(安)、铁(力),使龙江广原动荡,耀军通(北)、绥(棱)、海伦,致日寇首尾不及,大纛所至,强敌披靡。”

查阅三军史料,会发现用得最多的军事术语之一就是“突击”。

抗联11个军中,三军的游击区域最大,当是赵尚志这种“大游击”思想的最好注释。

(待续)

猜你喜欢

赵尚志游击敌人
稀奇古怪的敌人
稀奇古怪的敌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抗联英雄赵尚志
朝阳市赵尚志纪念馆
北国雄狮未竞志
抗日英雄赵尚志为何两次被开除党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