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邦:引爆印巴纷争的“火药桶”

2019-04-04徐聪

记者观察 2019年3期
关键词:克什米尔印巴南亚

徐聪

2月26日,印度空军12架装有激光制导炸弹的幻影2000战斗机突然空袭巴基斯坦。印方声称,行动是为了打击巴境内的“恐怖组织营地”,打死了“大量”恐怖分子。巴方则称之为“严重的侵略行径”,并在印军行动后几个小时,迅速反击,向印度发起了猛烈的炮击。

原已紧张的印巴关系,经此恐怕将变得更加剑拔弩张。

南亚次大陆上的印巴关系,如同一个“火药桶”,一点就着。为什么双方之间的仇怨会如此之大?

其根源,要追溯到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前的历史中去,这其实是南亚漫长历史进程和印巴分治时众多“烂摊子”所遗留的难解命题。

世界首富的海得拉巴

被印度抢走

米尔·奥斯曼·阿里汗,1937年2月22日,他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他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因为他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阿里汗手握大把的黄金、珠宝,据说,他拥有的所有珠宝连起来可以绕伦敦的皮卡迪利广场一周;他用旧报纸裹着当镇纸用的钻石,比英王王冠上那颗还重!

不过,要是以为这些金银珠宝就是阿里汗的全部家底,那就太天真了,这位富翁还拥有一个面积广袤的“国家”。

横亘于南亚次大陆中南部的这块土地,名为海得拉巴,领土面积达21.3万平方公里,比英格兰和苏格兰加起来还要大,也比如今克什米尔的印巴实控区加起来更大。

它的位置十分重要,把海得拉巴叠加到今天的印度地图上就能发现,它实实在在地长在印度的“心窝”里;

海得拉巴又具有一个特点:以君主阿里汗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是穆斯林,但领土上绝大多数居民却是印度教徒。

若缺少海得拉巴,今天的印度将是一块“空心”的版图。所以,印度堂而皇之地“要求”海得拉巴“并入”印度。作为穆斯林的阿里汗自然不肯接受,他想保持独立,甚至加入巴基斯坦。屡次“劝说”不成,印度终于露出了獠牙。1948年9月13日,印度军队直接入侵海得拉巴。阿里汗的巨大财富无法逆转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海得拉巴军队抵抗5天后,被迫投降。海得拉巴由此被印度吞并,至此,当代印度的版图才算基本形成。

罪魁祸首—土邦

海得拉巴和大名鼎鼎的克什米尔都被称为土邦。

印度、巴基斯坦和各土邦,原本都处在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之下。英国人离开时,同意印巴以“分治”形式独立,各土邦可以自行选择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或者选择独立。因此,到印巴各自独立时,南亚次大陆上,还存在着近六百个土邦,其中550多个在印度境内。但是,英国人给出的方案毕竟只是理论上的,现实的地缘因素则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处在印巴两大国境内星罗棋布的土邦,纷纷识相地“主动”并人印度或巴基斯坦。两个南亚面积最大的土邦一一海得拉巴和克什米尔,是少数几个“拒不从命”的“硬茬子”。

克什米尔的统治者哈里·辛格是印度教徒,但其治下3/4的人口是穆斯林。印度疯狂吞并境内土邦的行动,巴基斯坦不会视而不见。克什米尔对于巴基斯坦,相比海得拉巴对于印度,要棘手很多。

急于将克什米尔收入囊中的巴基斯坦,吓坏了土邦君主辛格,他选择主动投入印度,换取其武力支持。印度很乐意“插一杠子”。印巴双方谁也不轻易相让,旷日持久的冲突由此爆发。

土邦的问题,却并非此才出现的,它的历史还要上溯到更远的时代……

“海得拉巴、克什米尔们”从哪里来?

与中国不同,在喜马拉雅山另一边的南亚次大陸,从古至今基本处于邦国林立的状态,从未实现过真正的统一。

来自中亚和西南亚的征服者一次次来到印度平原,建立起众多五花八门的封建土邦。

到了欧洲殖民者入侵前的莫卧儿帝国时期,这种特点更加凸显。

莫卧儿帝国是伊斯兰教文化与印度教文化的交汇点,同时它也给南亚种下了土邦问题的种子。

自建立之初,莫卧儿帝国便是邦联性质的国家,大肆分封功臣贵族,地方总督、王公享有极大的自治权利。

在第六位皇帝奥朗则布(1658-1707在位)统治时期,莫卧儿帝国的疆域达到了顶点,版图最广时包括今天阿富汗一部、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和印度大部。

然而,这看似鼎盛的大帝国,却是外强中干——战争大大消耗了帝国实力,长久在南部征战,导致奥朗则布对北部的控制力减弱,大贵族纷纷拥兵自立。到奥朗则布去世时,留下的已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

18世纪以后,帝国日益衰微,各省总督、地方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封建主乘机纷纷拥兵自立,遍布印度各地、大小不等的土邦王国,正是在这时形成的。

维多利亚王冠下的“两个印度”

1857年,莫卧儿王朝灭亡,印度正式进入英国殖民统治时期。

英国人在他们统治的南亚版图上建立起了英属“印度帝国”,将原本仅是概念的“印度”具象化为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满目疮痍:“国境”之内,居然还分布着近600个大小不等、分裂割据的土邦国。

许多土邦王公热隋欢迎英国人到来,在战场上为英国人冲锋陷阵,以承认英国君主为前提,保留他们的王位。各土邦王公和大英帝国签订条约,确认上述原则,接受英国国王兼印度皇帝的君主地位,同意副王(总督)控制其外交和国防大权。

作为交换条件,英国保证各王公享有内部事务自治的权利,像海得拉巴这样实力雄厚的大土邦还拥有自己的货币、造币厂、铁路和邮政局。

所以,英国统治之下的南亚,事实上有“两个印度”:

—个是先后以尔各答(1858-1911)和德里(1911—1947)为首都,并以此为中心由各省组成的印度,称为“英属印度”,由英国直接统治;

另一个是由565个土邦王公封建领地组成的印度,称为“印度土邦”,由各邦王公施政,英国殖民者在幕后操控。

“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虽然都以英国国王为最高元首,却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实体。存在着众多、不相连接的“国家”。

从600到个位数,土邦都哪去了?

上世纪四十年代,英国心有不甘地放弃了印度这颗“大英帝国女王冠冕上的明珠”。

得到英国殖民统治者承认的王公有一大堆,当英国人离开时,一系列麻烦接踵而至。他们对印度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竭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党派之间挑拨离间。其中,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争端尤为激烈,最终双方争执不下,“两国”分治的形势呼之欲出。

1947年2月,蒙巴顿伯爵出任最后一任印度副王(总督)。5月13日,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出台。主要内容除了确定“印巴分治”的方案以外,还特别对土邦问题做出了规划——“各土邦国的前途由其自行决定”:

王公土邦562个,占印度面积2/5,人口8.1千万,享有独立地位,可以自由决定参加印度或巴基斯坦。如果某土邦不愿加入两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可以继续保持同英国的旧有关系。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

“蒙巴顿方案”给各土邦自行决定加入哪一个国家或保持独立的权力,而英国殖民者也力图同各大土邦保持旧有关系,各土邦面临着命运的历史抉择。

印度境内大部分土邦与印度临时政府签署了《加入协定》:各土邦只需将外交、国防和交通权利交给印度政府,其余权利仍由土邦政府管理,印度政府不干预;土邦王公享受充分的礼仪,保留“王号”,迎来送往保持“王威”;私有财产得到保护,同时印度政府提供年金。

通过这一办法,地理位置在印度领域内的土邦基本都加入了印度联邦。海得拉巴、朱纳加德及克什米尔等仅剩的几块“硬骨头”,则通过战争来解决,而其中处在特殊地理位置的克什米尔,其问題甚至没能有效解决,一直延续至今。

土邦已成历史尘埃,

克什米尔战火依旧

1947年10月27日,初获独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兵戎相见。最后,由联合国出面调解,双方才于1949年1月1日停火。

战争结束后,克什米尔土邦的独立地位荡然无存,印巴双方在1948年形成的停火线成为实际分割线,巴基斯坦占据克什米尔2/5的土地,印度占据3/5。

1949年,南亚版图上最后三个土邦特里普拉、曼尼普尔和巴纳拉斯加入了印度联邦。

1971年,印度通过宪法修正案,取消土邦君主的年金和称号,王公的资产也都被充公。这样,土邦王公时代在印度彻底结束了。然而,土邦在历史上形成的问题,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这片土地。

现今,印度境内各邦仍有着不同的语言、宗教甚至法律,东北部地区的阿萨姆邦、曼尼普尔邦等地,长期有着强烈的分离主义倾向,大规模骚乱时常爆发。

印度的国家结构仍然是松散的,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仍是无力的。而在克什米尔,两国至今仍在前线紧张对峙,时而爆发规模不等的冲突和流血。

已化作历史飞灰的土邦,似乎仍然笼罩着南亚大地。

猜你喜欢

克什米尔印巴南亚
克什米尔冰屋
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对巴政策演变
最美湖泊被污染
印巴推出2019“和平日历”
在不一致这一点上,我们很一致
《南亚》教学设计
“偷”面包
山推成功拓宽南亚销售渠道
印巴边界交火,上万人逃离6日
传印巴领导人今日会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