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域理论下博物馆座椅设计研究

2019-04-01王琪

设计 2019年22期
关键词:资本博物馆

王琪

关键词:座椅设计 博物馆 场域理论 惯习 资本

引言

自人类由席地而坐发展到垂足而坐,便有了更多的设计理念可以融入其中,从此座椅设计在工艺设计史中占据一席之地。在东西何方,无论是明代的太师椅,还是20世纪的红蓝椅,座椅的设计都是大师们一展才华的平台,座椅的四角撑起了工匠们的手艺,一座一背的线条则是设计师们的智慧。座椅是建筑设计中的一环,这从很多建筑大师都曾设计出色的座椅便可得知。但在现代化博物馆中,座椅的设计和放置却处在一种尴尬位置,如座椅数量严重不足、座椅设计风格与环境不符、座椅美学价值得不到实现等。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场域理论以“场域一惯习一资本”的三维架构为核心,其理论提出的初衷在于解释社会问题,但在这个三维架构中也許可以从理论层面为缓解博物馆这一公共空间的座椅设计尴尬定位提供一些参照,让博物馆座椅充分发挥其对于建筑、空间和人的积极作用。

一、博物馆座椅角色的尴尬

在设计实践中,建筑和家具分属两个分支,但因为家具与建筑的天然关联,二者的配合对于建筑功能和价值的实现都具有重要影响,但博物馆的座椅角色却显得尤为尴尬:作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座椅承担着为人服务的责任,在博物馆实际设计中却被边缘化。

一方面,当前的博物馆场馆设计中,座椅设计没有被纳入重点考量。建筑依其功能和目的,有着不同的设计原则,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最重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向公众和参观者展示藏品、传播文化,设计师在设计时注重空间的流畅性,以此提升参观者在博物馆的参观便宜与体验的沉浸。比如弗兰克赖特设计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如图1。该博物馆整体呈螺旋状,参观者由上向下沿坡道参观挂于坡道墙壁的作品,没有台阶,没有折角,浏览过程轻松流畅。也正是为了保证这种流畅性,展览大厅除了少许几处设置长条凳,其他坡道是没有座椅的,但随之而来的是有的参观者索性倚靠在坡道外侧栏杆上。这就不得不令人思索,博物馆设计中一味追求浏览的流畅性,而不给参观者一个停顿和思考的位置是否恰当。

另一方面,在博物馆实际运营中,观众对座椅有着紧迫的现实需求。生活质量的提升同时促进了民众对知识的渴求,近年来各级别博物馆参观的人次倍增,一般大型博物馆需要数小时才能参观完成,这期间观众需要短暂休息。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深入,尤其是近年来“申遗”热潮的推动,我国文物保护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也就是对于主体价值的重视。“这里所谓主体价值是就参观受众的主观感受而言,而客体价值是就展览本身达到的传播效果而论,其本质就是如何处理展览和观众的价值关系。”而这种价值的割裂在博物馆座椅设置上表现明显。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自2019年4月8日起为了提升观众安全和参观体验实行限额,每天仍要3万人次参观,虽然馆中有咖啡厅等餐饮休息区,但是相比之下,在展厅中却很少有座椅的设置,仅地下一层和四层有共约不足150个休息的位置,这与观众的人数相比可谓杯水车薪。座椅严重不足的情景在南京博物院也时有发生,浏览期间无法在休息区寻得座位的参观者甚至选择了楼梯作为暂时休息之处,这不仅妨碍了观众的行走,也影响了馆内的整洁严谨,如图2。

除此之外,博物馆中座椅设计还面临着一些现实困难。如果博物馆方在设计之初并未重视座椅设计,以至建成后加入设置难度增大,需要考虑场馆的整体风格和展览效果等;在博物馆的日常运营中,座椅的管理难度较大,占座、霸座等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透过这些现实困难,回归于最本质的需求,仍是博物馆内座椅设计不合理造成的。这种设计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最初设计中对观众的实际需求考虑不够周全,安置座椅的数量过少,不能满足观众暂时休息、停顿的需求。其二,场馆使用中未能根据实际参观人数借助与场馆相配的临时座椅进行及时调整,其三,座椅并没有充分体现其设计价值,大部分博物馆座椅的设计在审美上追求现代简洁,在功用上仅仅为提供可坐之处的实用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座椅自身的设计美学。

二、座椅与博物馆的场域关系

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新的思想推进了博物馆意识的发展和更新,博物馆方已经认识到文化生态以及“场域”的重要性。“场域(Field)”理论是布迪厄的核心理论,“场域、惯习、资本”是其三个基本概念。布迪厄的分析重点在于社会问题,尤其是其对社会阶层和文化资本的论述非常精彩。根据布迪厄的界定,“场域由附着某种权利(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空间的一系列客观关系所构成,而惯习则由‘积淀于个人身体的一系列历史的关系所构成。”在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下,“场域”并不是一个有着明确边界的场地方位,而是一种复杂关系的客观围和。当人进入_个场域,就进入了一系列的客观关系,“场域”“惯习”和“资本”则分别指向这一系列客观关系的不同维度。应该说,布迪厄的“场域”是抽象的,旨在阐释社会、资本、人际等概念和关系。但从“场域”一词的形而下方面解读,这些关系也可以延伸至人与物的客观关系,延伸至物理空间的客观存在。在一系列客观存在的关系围合中,“场域”、“惯习”、“资本”围绕着“人”积极作用。在博物馆的场所中,构成博物馆文化场域的包括场馆建筑、展品,更包括博物馆观众、工作人员等。其中,座椅在博物馆这个特定的场域中,也就是这个空间不可分离的一个元素。

(一)从“场域”概念出发

布迪厄受到人类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的影响,认为社会形态分为“冷社会”和“热社会”,现代社会是“热社会”。“热社会”指的是文明社会,与未开化社会相对应,而文明和开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通过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深刻地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人造物是人接触和了解客观环境关系的纽带,通过与人造物的接触建立对空间的感知和认识,从而真正走进场域,产生“场域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与时间、时空充实了情感,客观关系得到稳固。参观者在博物馆中就是这样对于场域的进入,想要为参观者提供沉浸式的浏览体验,不仅仅要借助于顺畅的叙事空间和先进的数字技术,人造物的媒介和工具也起到重要作用,博物馆的座椅就是这种媒介和工具。“考虑到参观者的观展体验,参观流线的长度应控制在适度范围内,适当给予简短,控制参观节奏。”波士顿美术馆(MuseumofFine Arts,Boston)曾推出“请坐计划”(Please be seated),目的在于让座椅成为展馆场域空间中既能够与空间形成美感,又能够为参观者提供服务的物品。倡议者认为良好的座椅设计可以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在博物馆设计之初便可以配合展览的需要进行座椅设计最好还能够让这个人造媒介本身就呈现一定的审美特色,呼应展览的艺术文化风格。

布迪厄相信场域是客观的,但并不认为场域是不变的,场域在不断与周边场域产生联系,同时自身也不断螺旋式上升,不断地形成和凸显自身特征和本质。“场域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不同的场域具有不同的‘逻辑和必然性,即‘每一个子场域都具有自身的逻辑、规则和常规。”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博物馆座椅设计不满足于“功能第一”的价值追求,座椅本身即是艺术品的座椅置于博物馆中,为参观者提供休憩的实用价值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座椅的艺术价值,既与周围客观存在维系着和谐关联,又坚持着自己独立的审美逻辑。

(二)从“惯习”概念深入

“布迪厄认为,场域不是一个‘冰凉凉的‘物质小世界,每个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眭情倾向系统,这种‘性情倾向系统就是惯习。”惯习(Habitus)这种因后天习成而形成的认知系统,使得场域这个客观关系的系统因为投入感情和付诸努力而更加具有稳定性、温度、意义和深度。在布迪厄看来,社会不是单一作用的,其中结构、性情、行为等因素相互糾缠、共同作用,从而产生了某些具体的表征和知识,进而又对结构、性情、行为等产生定向影响,最终影响大的场域。博物馆不仅是城市文化展现的场地,而且肩负着保护、研究与传播人类存在文明的任务。在当今社会,文化遗产本身蕴含的精神价值在推动人民文化自信,推动社会文明变革等方面的价值不容小觑。

布迪厄的“惯习”为观众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来源和途径,通过这一机制的触发和具体化,对认知和行为习惯做出引导。对于这种“场域”的重视和利用早已渗透到设计领域,尤其是建筑设计和展示设计中。对于惯习的培养,座椅的功用不仅在于单纯的休息、落脚,如上文所述,它们本身作为艺术品就已经是对于参观者审美惯习的显性引导。比如中华艺术宫中就巧妙地设计了符合场馆艺术风格,本身就富有强烈设计感的座椅,如图3。因参观博物馆而产生的疲劳确实可预见,观众在数小时的站立、行走、思考后,身心均需要缓和。在展场中提供更多座椅,不只让观众舒缓身体的疲惫,也鼓励他们放慢脚步:停下、观看、思索,从而更加投入、更富感知地感受博物馆的文化。

(三)从“资本”概念扩展

布迪厄“场域”理论中,“资本(capital)”是最为活跃的维度,是场域中力量的所在。他所理解的“资本”分为:经济、社会、文化和符号资本四种类型。

“经济资本”相当于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在博物馆的资本运转中,观众即市场,市场即资本。随着体验设计理论的深入和应用,博物馆的场馆和展示设计开始实践为公众服务的理念,从而形成资本与体验的良性循环转换。与“经济资本”密切相关的是“符号资本”,布迪厄说“象征资本是只有集团的信念才能赋予那些给集团提供最多物质和象征保证的人的—种信用”。简言之,良好的体验可以被赋予优质的符号,而这种表征着信任的符号则会带来更多的“经济资本”。本文探讨的博物馆座椅,虽然与博物馆的展品、规模不直接相关,却直接影响着观众的最直接体验。“社会资本”是“一个社会或群体所具有的现实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它主要由确定社会或群体成员身份的关系网络所构成”。人同时具有安全感和社交需要,博物馆作为文化类的公共空间,虽然与图书馆类需要为读者提供充分阅读空间不同,但仍需要保护观众的社交需要,博物馆内相对集中的座椅设置可以形成小的“安全社区”,方便观众卸下防备,悄声交流讨论,参与博物馆互动,以座椅打造“社交空间”。“文化资本”是行动者对于某种文化资源的占有,“在他看来,文化资本以三种形式存在,即身体化、客观化和制度化三种形式”。其中,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是指借助客观物品讲述文化的资本,比如文化产品、文创产品等。适应博物馆氛围和风格的、本身就是艺术品的座椅也可归属于这类文化产品,是文化资本的客观转化与体现。

三、服务于公共空间的座椅设计

在提升博物馆的公共价值方面,“除了通过使用新技术,拓宽传播渠道的方法吸引新用户之外,保持用户黏性也是提高传播有效性的题中之意,提高用户体验可以为此提供一些帮助”。用户体验以“人”为中心,契合了布迪厄“场域”理论中对“人”的复杂关系的关注和处理。在布迪厄“场域一惯习一资本”的三维框架中,座椅对于博物馆这一公共空间处于协同的服务地位。在博物馆座椅的设计实践中,仍要从座椅本身出发。

首先,需要明确博物馆座椅从来都是博物馆场域关系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座椅的形式和风格不可与博物馆风格氛围相悖。座椅的色彩方面,“色彩的语汇是敏感的、难以捉摸的,它给观者带来的更多是一种视觉印象而非具体的视觉符号”。座椅色彩应考虑到与环境的相符,同时应注意色彩对于观众的感官和心理影响,多采用可以引导观众放松心情、冷静情绪的色彩搭配。座椅的材质方面,并不建议采用过于柔软舒适的材料,一方面因为柔软面料往往不易于清洁,对于公共空间而言,安全性和清洁度的要求大于舒适眭;另—方面,博物馆座椅的设计初衷在于为观众提供暂时停顿的机会,过于舒适的材质可能使游览间断期加长,影响浏览整体性,从实际操作上也可能增加占座、霸座的可能,造成公共资源浪费。

其次,在博物馆座椅功能方面发展其“惯习”引导作用。座椅除了作为“坐具”,更是艺术品本身,博物馆馆内氛围要求座椅呈现一致的风格,在统一的风格下,在功能上用心、在形式上用意的座椅设计可为博物馆增添一件“展品”。另外,博物馆座椅更可以肩负起教育功能,比如在相应展厅中仿制相同历史文化风格的座椅,方便观众直观体验和感受。座椅的设计除了对人体工学的考虑之外,还应考虑到与展品的配合关系,通过座椅的设置为观众提供和锁定良好的观看视角,合理调整观看距离,培养观者的良好观看习惯,如图4。座椅在公共空间内也为观众提供了交流平台,因此座椅可以在不阻碍流动性的前提下,可以增加聚合性,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交流空间。

第三,可考虑根据具体参观人流量增减活动座椅和休息区。在博物馆设计中,良好的流动性是一个优秀场馆的必要条件,即使本文强调博物馆中座椅的重要性,也无需增设过多固定座椅。设置足够座椅的初衷是服务观众,为观众提供良好浏览体验,因此,根据实际的参观浏览人数,灵活机动地调整、增减座椅数量不失为一种解决策略。但在活动座椅的选择上,仍要秉持上述设计原则,如有条件可根据场馆风格等具体需求进行定制,一方面可充分适应场馆环境,提供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具有场馆特色的座椅也可投放市场,成为独特的文化产品,拓展博物馆的经济资本。

最后,博物馆作为向社会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公共空间,应考虑到不同人群、年龄段、身体状况的公众情况,在座椅的实际设计中不可忽视人体工学、无障碍设计原则等。座椅是观众了解博物馆的实体媒介之一,直接影响博物馆的品牌口碑,为了赢得良好的符号资本,进而转换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座椅这种文化产品的符号、文化特性在细节上均应得到体现。

结语

当前,在博物馆的设计实践中,座椅设计常被置于边缘位置,但博物馆的现实运营情况提醒我们关注博物馆座椅的存在和角色定位。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博物馆座椅设计带来如下启示:

1.从“场域”理论的要求看,博物馆的座椅满足了布迪厄对于资本经济、符号、社会和文化的要求,可以作为一种资本,充实和活跃场域的力量、生气与潜力。

2.作为“场域”客观关系中的一部分,“场域”的自主性要求博物馆座椅本身需要与周边环境氛围保持一致,同时作为艺术品的形式出现。

3.从“惯习”培养的要求看,一方面博物馆座椅应辅助博物馆空间运作,给予观众培养“惯习”的良好机会;另一方面,博物馆座椅应与博物馆展品共同引导参观者“惯习”,发挥座椅本身的审美意义和教育意义。

4.从博物馆运营现实和理论两个层面考虑博物馆座椅的设计从而助于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浏览体验、培养观众审美文化、积极促进参观者交流、引导资本良性循环、树立良好口碑品牌。

如此,场域理论就为博物馆这一公共空间的座椅设置寻找一定的理论支持,在“场域一惯习一资本”的三维架构中找到座椅的角色定位,为协同博物馆场馆设计本身和为观众提供良好体验两者关系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资本博物馆
博物馆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2014年度中国资本“金桥奖”
2009中国资本市场最佳创富IR奖
博物馆
真实资本与虚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