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新区宜居生活圈设计研究

2019-04-01李琳琳

山西建筑 2019年10期
关键词:生活圈宜居新区

李琳琳 赵 彬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36)

1 概述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入下半程,城市宜居品质的提高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无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还是有关文件都重点提及了宜居的概念,突出了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宜居生活圈的建设探索成为了城市工作的一项抓手。许多城市都建立了宜居生活圈的目标,并在具体的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工作中予以实践。文章结合涡阳城南新区宜居生活圈设计,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种生活圈构建体系方法。

2 生活圈内涵

“生活圈”是指居民以家为中心,通勤、教育、日常购物、社会交往、休闲运动和医疗保健等各种活动的组织所形成的行为空间。“生活圈”时空尺度突出,关键点是以人为本,塑造流线和空间来贴合城市交往活动。

国内关于生活圈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由于学界接受程度较低,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学者的主要观点包括从人居视角提出以家、住区、城市为核心的三级生活圈结构,强调生活圈中的城市生活环境质量评价;从城市结构系统方面,提出以单位、同类型单位、区为基本单元构成的基础生活圈、低级生活圈和高级生活圈;从出行时间成本角度,根据居民出行方式与公共服务设施使用习惯确定初级生活圈、基础生活圈、基本生活圈和日常生活圈四个圈层等。自2016年《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发布,生活圈成为上海社区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即让市民在以家为中心的15 min步行可达范围内,享有较完善的养老、医疗、教育、商业、交通、问题等基本公共服务,也使得生活圈的研究回归公众的视野。

3 涡阳县城南新区宜居生活圈设计实践

涡阳县城南新区宜居生活圈设计以涡阳县城南新区为研究对象,以公众参与问卷调查的形式,征求居民对所居住区域宜居生活程度的评价,做出“公共服务设施欠账严重与城市规模不符、人性化街道空间缺失造成慢行环境较差、空间景观结构有待优化带来环境特色不显和新城文化尚未形成造成区域认同不高”四个方面主要问题的研判。设计以宜居生活圈的研究视角和技术方法对用地布局进行优化,并与同时在编的控规进行反馈校核,以促进总规意图的实现。提出宜居生活圈设计方法构建、以新区街道为载体的协同设计、设计研究与法定控规全程互动三方面的设计策略,以此来提升城南新区宜居生活品质,解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新区的配套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矛盾。

3.1 宜居生活圈设计的方法探索

3.1.1区分对象,搭建体系

规划研究区分服务人口规模的差别搭建了两级宜居生活圈体系,明确了分级设施清单,以多要素标准来校核各类设施用地布局情况。一级生活圈为片区级宜居生活圈,服务半径为2 km~3 km,作为整个涡阳城南新区的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人口20万人左右,部分设施作为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补充,兼顾中心城区50万人口需求。强调混合业态,塑造活力片区。涡阳城南新区即作为片区级宜居生活圈。二级生活圈为社区级宜居生活圈,服务半径为800 m~1 km左右,每个社区级生活圈满足3万人~5万人左右居民的高品质公共服务需求,社区级服务中心结合片区生活型道路或骨干绿带布置,居民在此范围可获得较综合全面的日常生活和休闲服务。部分基础设施以300 m~500 m半径加密布置,做好对社区生活服务能力的补充和完善。强调生活相关要素之间的互动,做到乐活街区。规划将涡阳城南新区划分为五个社区,每个社区对应一个社区级宜居生活圈。社区级生活圈公共服务配套结合各社区中心配置,确保各社区中心以公共交通到达城区的便捷度高,鼓励生活圈中心结合交通转换设施综合开发。

3.1.2明晰清单,差异引导

规划通过公共服务分类分级体系的构建和不同人群居住及公共服务需求分析来搭建宜居生活体系框架,按照“预控市级设施区块、搭建区级网络、校核区级设施、完善社区网络和补齐社区设施”的递进关系逐步细化空间设计。强调关注道路网络、水绿网络、社区生活网络的交织节点的作用。例如,在区级骨干绿道和交通性干道的交织节点落实市、区两级公益性服务设施项目,以便于休闲步行可达和特殊时段疏散便捷。又如,在步行为先的生活街道和社区绿地的交织节点附近布局各类教育设施,以保证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促进社区生活流线的内部循环以及按照总规居住区范围划分和规模设定,对应完善基本生活圈的便民服务设施,做到完备供给。

3.1.3集聚布局,协同规划

规划注重公共设施与开敞空间的耦合,设施布局尽可能贴近绿带,并集聚于规划的生活性街道,分析各类设施相互影响与联动效果、推动用地功能混合,打造常态、活力街区网络,见表1。

3.2 以新区街道为载体的协同设计

规划尝试以新区街道为载体落实宜居生活圈。在对比传统与当代街巷空间动态变化(如表2所示)的基础上,提出街道作用四个方面转变的构想,包括:从主要重视机动车通行转向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从工程性设计转向街道空间设计、从道路红线管控转向街道空间管控、从强调交通效能转向整体空间环境设计。

表1 两级生活圈内绿带设置要素及作用一览表

表2 传统与当代街巷空间的比较一览表

3.2.1明确设计要素,区分设计类型

规划通过对街道相关“步行与活动空间、交通功能设施、附属功能设施和沿街建筑界面”四类要素的分析,明确了宜居生活导向下街道整体设计的思路。按照道路主导功能,区分为“商业、生活服务、交通和综合性”街道,结合两侧设施功能,对断面进行相应的路权设计,以促进宜居设施要素的汇集。

3.2.2促进绿色出行,做好转换协调

规划通过完善公交网络、塑造慢行优势空间和优化转换便捷的公交站点位置等方法来促进绿色出行。明确了公交站点要布局在公交线路与宜居生活街道的相交处,方便换乘;同时结合城南新区内主要开敞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及商业空间布置。公共自行车服务半径为200 m,作为对公交系统的补充与完善,促进自行车租赁网点优化布局解决通勤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

3.2.3保障慢行舒适,探索细节细化

从减少机动车活动干扰,打造慢行舒适的街区出发,规划对交叉口转弯半径进行了缩减,在增加地块可用面积和切实实践以人为本的街区方面做出探索。

3.3 设计研究与法定控规的全程互动

3.3.1全程控规反馈互动,促进本次规划落地实施

本次规划不拘泥于非法定规划的属性,在项目的全过程积极与控规反馈互动,提高了法定规划的科学性。在项目前期开展针对性的主题调研,在中期立足空间与交往进行用地布局优化,在后期绘制反馈给控规的特色图则。

3.3.2项目导向策划细化,提高地块划分经济性

规划结合当地的项目导向对用地功能策划细化,提高了地块划分的经济性。在城市新中心区块的细化中,研究针对不同人群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场所需求预留了不同的业态空间,按照小街区的理念加密支路网、细分地块,组织商业界面。

3.3.3强化功能复合引导,支撑城市精细化管控

为强化与生活配套相关功能的复合引导,规划提出了街区内功能符合和地块内建筑使用混合的管控建议,明确复合比例,为城市精细化管控提供支撑,也促进了社区就业的供给。

3.3.4设立宜居生活要素图则,便于控规聚焦

规划为了全面表达宜居生活要素的落实,创新地设计社区宜居生活圈分图则,通过聚焦开放空间、聚焦服务设施、聚焦慢行保障和聚焦人文精神四类聚焦,创新清单式图则控制方法,做到对控规基本编制单元管控的补充。

4 结语

面对未来的城市发展,尤其对于尚未成形的城市新区发展,宜居生活圈的建立更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章以涡阳城南新区宜居生活圈设计为例,提出宜居生活圈设计方法构建、以新区街道为载体的协同设计、设计研究与法定控规全程互动三方面的设计策略,希望本文的探索能对新时期中小城市宜居生活圈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猜你喜欢

生活圈宜居新区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圈划分研究
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模式探析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基于GIS的生活圈居住区规划与优化研究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
宜居大化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