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豆汁儿开锅

2019-04-01冯新生

饮食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豆汁外地人豆浆

文 / 冯新生

当下,在北京城区能吃一口小吃的老街,或许首推护国寺街。我关于那里儿时的记忆,深刻且鲜活。记得少年时,玫瑰色早霞冉冉升起,上空鸽哨迂回盘旋。我从胡同深处向街心走去。

四合院老榆树探出墙外,枝头串串榆钱儿泛着清香;古街几家饭馆开门迎客,空气中弥散着甜香。护国寺小吃店的餐桌上琳琅满目,让隔窗凝视的我,两眼放光。橙黄色,是铁笊篱上泛着油珠的炸糕、薄脆;明黄色,是盘中精巧、甜软的蜂糕、豌豆黄;奶白色,是碗里散发奇香的杏仁茶、鲜豆浆。还有褐色层面一点绿——香菜点缀其中、口感鲜咸的豆面丸子、黄色层面呈现虎豹纹、麻酱淋洒的面茶。

最富悠扬感的情景,是“豆汁儿开锅”的吆喝。我原本以为,那是豆汁滚开、出锅时的认定语。后来方知,是豆汁锅旁的大厨提示声。因为,熬豆汁,讲究的是文火微滚,让充分发酵的绿豆汤汁长时间处在开锅与未开锅之状。锅中被搅动的涟漪,像是演绎着一段传奇。

精心看护,熬到恰当,一锅冒着小泡、散着热气、气味诡异、口感独特的豆汁,在膀大腰圆、满脸油光的厨师满意微笑下,熄火出锅。继而,端到柜台醒目处。于是,足金色的焦圈、灰绿色的豆汁、精致的酱菜,便合成老北京人的“个性化吃食”。其人气指数,大大超越了色感诱人的豆腐脑、营养丰足的羊杂碎。来京旅游者,面对气味迥异的豆汁,像是与胡同的“京爷”初次相识,开始,有明显不适,甚至感觉怪诞。多次尝试、深入了解,便有“冷傲中含真情、奇异中有平朴、直至依恋不舍”之感。

豆汁,无疑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与之一同出现的面茶、杏仁茶、茶汤、豆浆等,都能适应外国人和外地人的口味,唯有豆汁例外。我每每看到,专程品尝豆汁的外地人,一勺入口之后的复杂表情,就想起上世纪40年代初,将中国武侠电影推向世界的作家、导演胡金铨,在《谈老舍》一文中所说:“不能喝豆汁的人,算不得真正的北平人。”

看到豆汁,两幕难以忘怀的情景便萦绕眼前:那年仲秋,父亲患肺癌病危时,饭食已难下咽,最后向我提出,想喝一碗新鲜的豆汁。

当时,我已迁居京郊,距城区豆汁店较远。于是,我骑车到临近的清河粉丝厂,与厂长陈述此情,获赠一大瓶制作绿豆时过滤的新鲜豆汁。那晚,父亲暗淡的眼神,在热腾腾的豆汁前显露的那一丝喜悦,像是人生最后的亮点。一生忠直、朴厚、勤劳、与人为善的父亲,生命即将终止时,最后的欲望,竟是极为廉价、极为普通的北京豆汁!

冷色调、热情怀、初识纠结,触久生情的北京豆汁,从亲情到思忆;从故里到乡愁;从小店到华堂,从难以接受到百尝不厌。在折射百变人生,还是展现人生况味?

猜你喜欢

豆汁外地人豆浆
豆汁儿
豆汁 老北京的标志
我妈妈是卖豆浆油条的
shock of THE NEW
豆汁儿
聊聊豆汁
豆浆新吃法
沉默的堰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