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2019-03-30李朵朵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优化途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摘 要】 “第二课堂成绩单”是高职院校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新需求,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探索,实现共青团工作全覆盖的新方式。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主要是:完善课程体系,构建考核平台,健全保障机制。

【关键词】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这要求高校共青团活动在改革过程中要重视“第二课堂”在实践育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如何有效发挥“第二课堂成绩单”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成为新时期高校亟需解决和优化的重要问题。

一、“第二课堂成绩单”相关内涵

1、“第二课堂”与“第二课堂成绩单”

“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它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重要补充,[1]主要包括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知识讲座、志愿服务等方面,即“第二课堂”是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第二课堂成绩单”则是根据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表现所作出的评估,也就是对学生课外活动以及所获得的成果进行实时记录并客观认证的一种工具。目前各大高校纷纷制定并逐渐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使得原本隐性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工作浮出水面并以显性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2、“第二课堂成绩单”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现代素质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现代高等教育面对的大多是“95”后的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好奇心强,第一课堂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思维方式,亟需第二课堂的有效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养成创造性人格。因此,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作用,通过科学的记录、考核、评价和认证,从而形成可量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制度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身心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由此可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需要“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有效融入,而“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大力推行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成和优化发挥着更好的促进作用。

3、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高职院校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目标的核心场所,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整个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进行转变。目前,虽然高职院校都在强调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是大多数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一些高职院校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尽管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逐渐意識到将第二课堂融入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但是在工作中存在着活动参与度不够、成效难以量化、评价体系单一、成绩无法认证等弊端,也就是说缺乏“第二课堂成绩单”这一衡量载体将人才培养体系规范化、系统化、合理化。

二、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第二课堂成绩单”是高职院校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新需求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说,“第二课堂成绩单”是衡量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当前,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契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深化,高职院校在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多样化、灵活方便、可量化的第二课堂活动,并通过严格的考核机制形成货真价实、可以“看得见”的成绩单,从而实质性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服务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第二课堂成绩单”是高职院校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探索

从社会角度来说,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创新创业也成为了高校学生的普遍需求。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展示自我的凭证,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用人单位招贤纳才提供科学的依据。而为了给学生今后的就业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需要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课程体系、开展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拥有足够的能力和自信参与到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3、“第二课堂成绩单”是高职院校实现共青团工作全覆盖的新方式

从高校共青团角度来说,“第二课堂成绩单”主要是将团委的学术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进行全面的梳理,并不断地完善,同时也倒逼共青团进行改革,使其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当前,高职院校共青团在努力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中,创造性地将“第二课堂成绩单”融入到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中,将其打造成涵盖绝大部分共青团工作任务和职责的有效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共青团工作的效率,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共青团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1、完善课程体系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需要充分借鉴第一课堂在教学方面的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不断加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内涵建设。团中央、教育部意见提出,“第二课堂”可以围绕思想素质养成、政治觉悟提升、文艺体育项目、志愿公益服务、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实习实训、技能特长培养等七大模块进行课程设置。[2]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团中央意见不断更新共青团的工作理念,在保留第一课堂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不断完善适合本院校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构建与第一课堂目标一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制度”。[3]

2、构建考核平台

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的必要举措,但要想使“第二课堂成绩单”真正发挥出它的优势,进而确保其规范化、长期性的发展,就必须利用好网络信息平台进行科学的统计和考核。当前,各大高校运用最多的网络管理系统是“PU”平台或者“到梦空间”,高职院校可以借鉴这一举措,并将其连接到手机客户端,方便学校及时发布活动通知,方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第二课堂课程和活动,也方便管理员客观记录并科学考核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总之,高职院校要利用好这一技术载体,努力做好“第二课堂”活动的大数据分析,实现活动目标规划体系化、活动课程模块化、工作运行一体化、记录评价可量化。[4]

3、健全保障机制

将“第二课堂成绩单”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共青团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要想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实效性,进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协调学校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建立健全一套有力的保障机制。首先,从制度保障方面,高职院校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比如《第二课堂成绩单实施办法》等,扎实推进高职院校共青团改革走向深处。其次,从组织保障方面,高职院校共青团应当建立专项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和分工范围,并协调学生处、教务处、各二级学院的积极配合,保障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最后,从人员保障方面,高职院校共青团是培养中国共产党后备力量的群众组织,拥有90%以上的团员学生,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优势,最大程度地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共青团各项活动的开展出谋划策,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注 释】

[1] 曲雪艳.关于加强农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2) .

[2] 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国青年报,2018-7-5.

[3] 雷洪峰.财经院校第二课堂活动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施路径[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3)39-42.

[4] 余喜文.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运行模式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85-86.

【作者简介】

李朵朵(1990—)女,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优化途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高校行政人员的绩效管理及其优化途径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优化途径分析
市场经济下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途径
邮政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阐释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