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学质量提高与课程教学改革的反思

2019-03-30吉涛刘朋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高校改革

吉涛?刘朋

【摘 要】 高等院校应不断推进课程改革,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立“互联网+教育”教学技术平台,稳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课程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的指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的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主战场,为此,从教育部到各级高校管理部门,都在不断的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并对质量工程常抓不懈,我们看到,教学质量在持续改进中,教学方法也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教育领域最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是伴随着21世纪信息化潮流而展开的,承载着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互联网+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已经成为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回顾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特别是在“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与教学中,对如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定实施课程教学改革

在毕业要求圈定的课程体系中,承载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落实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扎实的、环环相扣的课程模块,是构建整个体系的基石。

1、课程教学改革,顺势而为

课程教学改革是伴随着教育发展,不断与时俱进的表现,它不是一时兴起的波浪式运动,而是对教学环境、学习需求、技术条件等不断变化的自适应调节,这种调节是绝对的,而程度是有起伏的。这种调节既可以表现为教师对每一轮课程教学中所做出的适时调整,也会表现为对此前教学过程的重大、乃至颠覆性的改革,前者属于小范围的日常调整修正,后者则属于关键性的结构式变革,是一般所谓之的“教学改革”。为什么要提出这两种分类呢?因为有的教师会将自己属于前者的教学提升活动,视为“教学改革”,从而降低了改革力度;也会有教师因看到身边某大动干戈的教学改革并未取得明显的教学提升效果,而产生“教改抵触”,那么,就要首先明晰教改顺势而为的本质,再区分出教改的含义,最后就是教改的执行了。适应当前信息化的发展,传统教学在诸多方面,有必要进行顺势而为的改变。

2、教学改革内容,适时调整

高等教育引导以学生为本、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实现这个目标,高校普遍在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在这样的形势下,还延续原来不变的教学思路,显然是不适应人才培养诉求的,那么课程该如何做出变革?遵照课程体系配置,基于毕业要求的框架,有一些课程,特别是专业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面对工程问题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主线,而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融会贯通式设计,打破传统分割明确的单一化课程内容设置,建立全新的教学大纲,继而在教学方式中进行改革,以适应变化后的教学要求。同时,专业类课程必须紧跟专业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应人才培养需求,这就要求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适时调整。

3、教学改革方法,百花争鸣

教学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有效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用的方法,既是有一定章法可依的,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应该因地制宜,教师利用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本专业的理解,借助各类资源,有针对性的力行教学改革,避免运动式的、潮起潮落式的思维。同时,应把教改视为日常教学活动,视为教师自身素质提升的一部分,因此,“翻转课堂”vs.传授式讲课、“混合式教学”vs.线上教育等等,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

4、教学技术平台,摆正位置

“互联网+教育”的模式,给教育方式和教学改革,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在线开放课程”、MOOC、SPOC、资源共享课、微课,新名词接踵而至,信息化教育给教育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让从业者大开眼界,主管部门看到了趋势、企业看到了商机、学校看到了导向、教师们看到了完全不同的课堂和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当教师接触了这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与之对应的技术平台后,很难不被它们所深深的吸引,一方面它们是那样“酷”,另一方面,为了完成平台的建设而大量的付出,让教师们下决心:“要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啊!”恰恰是这样,容易被忽视一个事实:一切技术平台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的参与者和他们之间的互动。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平台更多的是在课堂以外所扮演的角色,而授课中,其技术平台的特征更明显,教师和学生总是课堂的主体,避免喧宾夺主,宝贵的课堂师生互动时间,不应被大段的平台应用和多媒体信息所占据,即:关键在于教师怎么利用它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改善而设计教学环节。

二、稳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一线教师是教育机构实现教学改革、推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执行人,应持续而稳步的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分三层进行建设。

1、教师自我提升

教师自己应该明确的认识到进行改革对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以此激发内在学习动力,主动提升业务素质,毕竟信息化给教学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要求教师从专业知识更新和教育平台技术两方面进行全面的学习,才能应对来临的“互联网+教育”时代。

2、教学理念更新

要想推进教学改革,必须先进行思想理念的培育,高校教师应多与同行交流,特别是对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要及时跟进,拥有国际视野,是将“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落实的保障。对于多年从事某一门课程教学的老师而言,也许突破自己,比学习技术要困难的多,只有放下一些,抬头远眺,才能愉快的踏上新的征程,理念更新是关键。

3、学校的“后勤”保障

推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最重要的力量来自所在院校的大力支持,包括人才引进、学习交流、平台搭建等。教学单位应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给予扶持和资助,并为自己的教师创造再锤炼的机会,从学校的层面构建技术平台,让教师个体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事务中,改进一线教学内容。

三、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纵观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的确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师生均从中受益匪浅,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本科教育在教学改革的带动下,迅速与国际接轨,进入认证体系,这种以教学方式和理念革新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方式,就如同筑堤补缺,不断保障着教学质量的主流,更加顺畅的引向教育的目的地。在大力倡导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在本科生教学培养中,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抓手,也应该被重视起来。教学质量的提升效果,最终是由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定为衡量标准的,而学生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主因,相较于各类教学革新和技术应用而言,它们更多的是为主体创造条件,是外部因素的优化,继而作用于主体而产生效果,而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更有效的、更直接的方式,是教育管理,即严控大学出口质量管理,让内因的作用充分发挥,把努力学习变为学生的自我要求,这样的教育管理方式转变,是引流疏浚,对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是决定性的。可喜的是,院校在学生学分、学籍管理及考试管理等方面,许多具体政策已经陆续出台,一手抓教学改革、一手抓教学管理,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思路。

四、结束语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21世纪的国之重器,承担这一重任的高等院校和一线教师,正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每一位教师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对于技术的革新、理念的飞跃,始终抱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教学改革必將是常态,教学质量必能得到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吉涛.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探析[j].新西部,2018(26).

[2] 李育峰.浅谈学时压缩情况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

[3] 魏群.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黑龙江教育,2015(08).

【作者简介】

吉 涛(1973—)男,陕西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电子与电气控制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高校改革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