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洋管弦乐在中国戏曲中的结合与运用

2019-03-30荆嫄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

荆嫄

【摘 要】 本文以京剧为例,探讨了西洋管弦乐与中国民族和声法的矛盾处理与结合以及西洋管弦乐队与京剧乐队的配合问题。认为,在现代京剧中,大胆地引入西洋管弦乐,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京剧乐队的表现力,烘托了剧情所需要的音乐气氛,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演出效果。

【关键词】 西洋管弦乐;中国戏曲;结合与运用

西洋管弦乐在中国音乐作品中的运用与结合,最多的是在歌剧、舞剧音乐、合唱歌曲及一些独唱歌曲的伴奏音乐中使用。而中国戏曲音乐的伴奏,由于其音乐个性的鲜明,以及它严格的板腔体音乐结构和伴奏形式,使得西洋管弦乐一直未能在戏曲乐队中得到运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涌现出了大量表现时代特色的新编现代剧目。虽然剧目的题材是现代的,演员的念、唱是现代的,服装是现代的,并且唱腔音乐也加入了很多的现代音乐元素,但它的乐队伴奏形式却仍然是传统乐队的结构与伴奏手法,这就极大地局限了乐队的表现力。面对比较宏大的剧情氛围的烘托需要时,它就显得单调而束手无策。

以京剧乐队为例:过去传统的京剧乐队的组成只是由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笛子、唢呐以及京剧打击乐的“四大件”即板鼓、大锣、铙钹、小锣这几样乐器所组成。乐队的配置虽然比较简单,却也基本满足了唱腔音乐的伴奏需要,而且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奇特效果。可是,它在为现代题材剧目的伴奏时,就显现出了它的单薄与力不从心。比如:最早在现代京剧,也就是样板戏中,尽管加入了民族管弦乐,但受到民族乐器本身属性特色的限制,它在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乘胜前进、与国民党残匪激烈战斗的场面时,虽然比传统的京剧乐队的表现力丰富多了,但还是显得不尽人意。

为了解决这一不足,完善京剧乐队的表现力,在现代京剧中,大胆的引入了西洋管弦乐队,这也是西洋管弦乐首次在中国的戏曲中得到最正规的运用。它的加入,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京剧乐队的表现力,烘托了剧情所需要的音乐气氛,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演出效果。但是,由于京剧乐队的伴奏乐器,它的音色个性非常鲜明与特殊,而京剧音乐又属于具有严格的程式化的板腔体音乐。所以,它的音樂风格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风格。而西洋管弦乐属外来音乐品类,也具有鲜明的音乐特性与风格,以及严谨的音乐处理手法。这样两种风格、特性完全不同的音乐品类的结合,势必会遇到很多音乐属性上的矛盾冲突与撞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使它们能很融洽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一种完美的伴奏效果呢?经过个人多年的分析与研究,概括的讲,认为它主要是通过以下两大部分的音乐处理手法及具体的技术手段来解决的:

一、西洋管弦乐与中国民族和声法的矛盾处理与结合

西洋管弦乐队的配器手法,基本上都是沿用欧洲古典音乐的和声法则来进行的。它突出和强调的是由各类西洋管弦乐器合成演奏出来的音响效果。而中国民族的和声配器法则却是突出它的功能性,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怎样才能使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丰富了民族戏曲音乐的表现力,而又不完全失去其民族风格,以京剧《智取威虎山》为例,剧中主要是通过以下的几个具体的和声处理方法来解决的:

1、和声减音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把民族和声中的某个音减掉,以消减它的功能性,使之能更好的把中国的民族音乐特性与西洋管弦乐的和声效果巧妙地结合起来。如中国民族和声比较典型的二级和声的组成是DGAD,在西洋管弦乐器配器处理时,就特意的把第三音A减掉,变为DGD。经过这样的处理,既避免了西洋管弦乐的生硬介入,又保留了中国戏曲音乐的特性,达到了一种和谐的效果。这种方法多在京剧的唱腔配器中使用。

2、支声复调法

中国戏曲主要以它的唱腔音乐为主,正如人们常说的“无曲不成戏”。因此,为了突出戏曲唱腔音乐的旋律性,西洋管弦乐在戏曲音乐中的运用时,在配器手法上,多采用“支声复调”的手法,而尽量减少“和声堆积法”。此方法主要为了削弱内声部的音量所起的作用,使音乐在情感的刻画上,更加细腻和灵活,比“和声堆积法”更富有内涵和手法的多样性。

这种处理方法在京剧的慢板唱腔中运用得比较多,比如:在《智取威虎山》一剧中的“定计”一场,一开始由剧中人物,解放军的参谋长少剑波唱的“誓把反动派一扫光”那段“二黄”成套的大段唱腔,其中的慢板部分,就是采用“支声复调”的处理方法。使西洋管弦乐为补充京剧乐队在表现人物情感内涵不足的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和效果。

3、和声与复调两种织体的综合处理法

在传统的京剧音乐中,经常会出现一曲多用,重复使用的现象。比如: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的形体动作的虚拟表达、人物的对话等等,通常都是用京剧音乐中的“行弦”,也叫“小拉子”的旋律来作为衬托音乐的。它在旋律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乐句进行无限反复的演奏。这种方法在京剧音乐中几乎是万能的,一旦需要有音乐衬托情节时,都可以用“行弦”来表达。这种方法,甚至在现代影视作品的音乐中被借用。例如电视剧《大宅门》中,有多处表现紧张气氛情节时,就是借用的京剧“西皮”行弦的旋律并直接用京胡演奏,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中,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有多处人物对话的陪衬音乐也是借用了“行弦”的旋律来处理的。但如果仅仅是旋律的照搬,而不做任何表现手法上的技术解决,是无法满足剧情提供的人物情感表达的需要。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主要是从技术上采用了“和声与复调两种织体的综合处理法”来解决的。

但是,在京剧《智取威虎山》中,为了使西洋管弦乐与京剧乐队的和谐结合,在处理方法上,又没有严格按照西洋和声配器的协作原则来处理。它是把和声性与复调性这两种织体的位置进行了置换,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西洋乐队与京剧乐队在音色上的矛盾冲突。具体的来说就是把京剧“行弦”的旋律作为和声性基础,并根据行弦的旋律调性,将其中的几个音经过变格、扩展处理,赋予它一定的旋律意义,使之形成一种复调化的副旋律。经过这两种织体的综合处理,从而使京剧的传统音乐的表现力更为丰富和深刻。

比如: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一剧中的“发动群众”这场戏中,“李勇奇”与“参谋长”的对话音乐,就是把京剧“二黄行弦”的旋律作为和声性的织体基础,由京剧乐队的弹拨乐“月琴”、“琵琶”来演奏。而它的副旋律则根据“二黄行弦”的调性特色,截取了革命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一个乐句,通过扩展、移调模仿等手法,分别由管弦乐队中的木管组“长笛、双簧管,弦乐组的小提琴和大提琴,进行交错、对话式演奏。很好的把参谋长与李勇奇这两个人的对话情感,准确的表达了出来。

4、大小调和声与调式和声结合解决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京剧唱腔在旋律进行过程中的调式属性比较琐碎和变化频繁的特点来处理的。

京剧唱腔在其旋律发展过程中,它的调性变化多端且频繁。如果不是对京剧板腔体音乐结构特别熟悉的话,那么在为京剧唱腔进行和声配器时,就会是让配器协作者头疼的一件事。

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任何复杂事物都有其规律性的,只要我们把它的规律性所把握,就能去其繁杂,揪出主线。京剧的唱腔音乐也是如此。一般来说,要想辨别出京剧唱腔音乐的调式属性,主要是从它每一句的落音归属在什么音上来确定它是哪种调式属性,从而也就很容易的给出应该用哪种和声配器手法来解决了。

通常京剧唱腔音乐都是由大、小调和声与调式和声所组成。那么,在具体进行和声配器协作时,也是采用大小调和声与调式和声相结合的办法来解决,使得这个让人感觉琐碎、繁杂的问题,得以线条清晰、层次分明,简洁明了的得以解决。

5、掐头去尾、不严格模仿法

以上主要谈了对京剧唱腔音乐的几种解决办法,下面要谈的是对于贯穿全剧的主题音乐的解决办法。

以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为例,根据剧本提供的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与情节素材,它的主题曲主要是引用了《解放军进行曲》作为该剧的主题音乐。在具体运用上,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

(1)掐头去尾法。这种方法多使用在开幕曲、幕间曲和闭幕曲这三大部分当中。比如序曲,开始引子部分就是采用的去尾法。先是管弦乐队奏出《解放军进行曲》的第一个乐句,并进行了上行五度的移调严格摸进,使全剧一开始,就给人一种气势恢宏、铿锵有力、充满战斗气息的一种气势,并以这一鲜明的音乐形象,简明、扼要地昭示了该剧的主题。接下来则是完整的引用《解放军进行曲》原旋律,使得这种气势更加完善、圆满。而接下来的第一场开幕曲兼解放军追剿小分队上场舞蹈音乐,则是采用的掐头法,并通过不严格模仿的手法,使其很好的烘托了小分队上场的舞蹈动作,达到一种配合默契、干净利索的效果。把解放军战士那精神饱满、威武英俊的形象,很好的展现在了舞台上。

(2)不严格模仿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借用《解放军进行曲》的音乐元素,通过变格、扩展、压缩、自然转调等技术手段,进行旋律上的处理,并频繁出现在全剧音乐和唱腔当中,使之贯穿全剧、完满地塑造了《智取威虎山》全剧的整体音乐形象与风格。

二、西洋管弦乐队与京剧乐队的配合

以上关于“西洋管弦乐在中国戏曲中的运用”问题,我们主要谈了它从和声配器的手法上如何解决与中国戏曲音乐的功能性与性格上的冲突问题。下面我们主要谈一谈西洋管弦乐队是如何在实践中与中国戏曲乐队具体结合的问题。

这个问题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西洋管弦乐队与京剧乐队的代表乐器“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的结合;二是西洋管弦乐与京剧打击乐的结合。

1、西洋管弦乐与京剧“三大件的结合

中国的戏曲乐队,特别是京剧乐队中的管弦乐器,俗称“文场”,主要是由京胡、京二胡、月琴、小三弦及笛子、海笛子、唢呐这几样乐器所组成。它们的音域特点基本上都属于高音乐器,这就使得在具体的伴奏效果上显得单薄与表现力不完美。因此,西洋乐队的引进,大大丰富了乐队的色彩,特别是西洋乐队的中、低音乐器在京剧乐队伴奏中的运用,增加了乐队的厚实感,从现场演奏的气势与表现力上,更加完善,基本满足了现代题材剧目所要表现出时代感的要求。京剧《智取威虎山》第五场的“打虎上山”的音乐就是最具有代表性、最成功的一个范例。

“打虎上山”幕间曲一开始,是由京剧打击乐先奏出京剧锣鼓点“快冲头”之后衔接一套新编的打击乐“干牌子”,并引出由小号、长笛、单簧管、小提琴、中提琴领奏主旋律,圆号、长号、大提琴、低音提琴等樂器跟进,做音型方式的演奏。气势恢宏,动感强烈。把杨子荣跃马扬鞭,奔赴敌人虎穴的英雄气概很好的渲染了出来,做了很好的铺垫。

当乐队奏出这个乐段的最高音A调的B音时,随着一个短促的下行4度3连音分解和弦接上行4度音程跳动之后,管弦乐队的1、2小提琴组,木管组的双簧管,以及大提琴、低音提琴均做节奏型的演奏。单簧管、中提琴则是固定的快速滚动分解和弦音型演奏。民乐组的琵琶是采用双音扫弦手法进行,与小提琴组进行平行节奏型演奏。在这样组合的衬托下,进入圆号的独奏乐段。在这一乐段里,圆号以它圆浑的音色,勾勒出大兴安岭林海雪原的广寰深邃的景色,同时,又在乐队的衬托下,似乎又以类似电影的中长景镜头,描绘出杨子荣跃马扬鞭,穿梭于茫茫林海中的画面。

圆号Solo乐段结束后,乐队进入下一个乐段。在一段快速的级进分解和弦和半音阶模进音型进行到最高音域时,京剧“三大件”进入,奏出“迎来春色换人间”这段大段唱腔的紧拉慢唱的“二黄导板”过门儿,并引出杨子荣幕内的导板唱腔。而此时,乐队的其他乐器休止,只留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以及民乐组的琵琶双音扫弦的节奏型演奏作衬托。在导板唱腔进行过程中的每个乐句之间的过门旋律,基本以京剧“三大件”及弦乐组和木管的长笛、双簧、单簧管做填充演奏,而不用铜管。

杨子荣在幕内唱完导板后,一开始先由弦乐组由弱到强的演奏了一个阶进型乐句,随后木管、铜管乐器的依次进入,把杨子荣骑着骏马,由远而近的画面很形象的刻画出来。随着杨子荣上场,进行舞蹈动作,管弦乐队基本以全奏形式来演奏这段舞蹈音乐,借以烘托舞蹈的气氛。舞蹈音乐在一个无限延长音结束后,由“月琴”演奏了一个短促的前十六分音符的小乐句,引领乐队进入到正式的唱腔部分。

“迎来春色换人间”这段唱腔,它的结构主要由:二黄导板、回笼、原版、散板及后面的西皮快板、散板几种板式所组成。这段唱的“导板”部分,管弦乐队的具体运用手法在前面已经做了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那么接下来的“回笼”转“原版”唱腔伴奏过程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的呢?

整体来讲,在这两种板式的唱腔伴奏中,基本以京剧乐队的“三大件”为主,管弦乐队以弦乐及木管为主,但也只是在唱腔的个别乐句及过门部分,做复调式演奏,几乎不使用铜管乐器。即使出现,也仅仅是在过门音乐的个别高潮部分使用。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突出演员的唱腔、唱词。避免铜管乐的音量将演员的唱腔与唱词遮盖住,从而影响演出的效果。

在“原版”最后一句“急令飞雪花春水”结束后,京剧“三大件”停止演奏,交由管弦乐队的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吹奏一个长音,小提琴、中提琴做颤弓演奏所组成的一个和弦衬托,引出“杨子荣的”的散板唱腔。除了散板小分句之间的过门演奏旋律以外,基本都是采用和弦衬托的方法来伴奏散板的唱腔。这种处理方法,在其他现代戏中也被引用。

接下来的“西皮快板”唱腔的伴奏,除京剧“三大件“伴奏唱腔旋律以外,管弦乐队只由弦乐来伴奏。并采用拨弦的演奏方法,拨奏快板唱腔的每一节拍第一个音的伴奏形式来伴奏。只是到了“似尖刀插进”的“插”字的一句长拖腔时,弦乐才做复调式的处理,演奏出级进音型的副旋律,用以加强唱腔的情感色彩和气氛。这也是管弦乐队在伴奏京剧快板的板式时,常采用的一种基本运用形式。

通过以上京剧《智取威虎山》“迎来春色换人间”这段唱腔的大致分析,基本了解了管弦乐队与京剧乐队在实际伴奏中的几种配合的具体方法。下面,我们再谈一谈管弦乐队与京剧打击乐是如何配合的。

2、西洋管弦乐与京剧打击乐的配合

管弦乐与京剧打击乐的配合方法,基本上是以两种形式来进行的:

(1)以打击乐为主导,管弦乐做音乐旋律上的填充。京剧打击乐在京剧表演的伴奏中,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演员的身段表演、念白的语句划分和情绪的加強、唱腔各种版式的划分与衔接,都需要打击乐的介入来完成。因此,管弦乐在与京剧打击乐的配合时,视剧目中演员身段与剧情或唱腔的需要,必须根据京剧打击乐各种锣鼓套子的节奏类型特点,来选择何种伴奏音型来演奏。例如:现代京剧《沙家浜》“聚歼”一场戏中,新四军战士翻墙跃入刁德一家后院的那一套“跟斗”舞蹈,打击乐用的是“马腿儿”锣鼓点加以伴奏。“马腿儿”的节奏型属快三节拍。因此,管弦乐在与打击乐配合时,也是以铜管乐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奏快三拍的音乐旋律和伴奏音型,使之与京剧打击乐的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完美结合。

(2)以管弦乐为主,京剧打击乐为音乐旋律气氛的加强而助奏。这一点,在开幕曲、幕间曲及舞蹈音乐中比较多见。例如:京剧《智取威虎山》“滑雪”一场戏中的大量滑雪舞蹈音乐,京剧打击乐就是根据音乐旋律而特意编配了专用锣鼓点。

综上所述,通过管弦乐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运用范例,我们大概了解了如何使西洋管弦乐在中国戏曲中得到很好的运用的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但限于篇幅有限,还有很多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办法没有谈到,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我们相信,西洋管弦乐通过与中国戏曲的完美结合与运用,一定能使交响乐这一高雅艺术品类,在中国的民众中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并开拓出更加广阔、美好的音乐天地。

【参考文献】

[1] 秦萌.革命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音乐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01.

[2] 谢振强.京剧音乐发展现状与思考[j].戏曲艺术,2011.11.

【作者简介】

荆 嫄,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
基于田野调查的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研究
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显著特征
浅谈中国戏曲在法国传播过程中的文化障碍
中国戏曲与流行思想的融合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之一“虚拟”
试论叠字体【叨叨令】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
再识西方歌剧文化中的“音”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