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企业科研与人才问题的调研

2019-03-29傅桐碧

科学与技术 2019年11期
关键词:辽宁人才

傅桐碧

摘要:企业是一个地区经济运行的基本细胞,提高企业的科研效率质量对于一个地区创新驱动力和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才是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离开人类知识实践的介入任何研究都是无法成功的。据此我们希望能够为经济上滚石上山艰难爬坡的辽宁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企业科研;辽宁;人才

一、辽宁省企业科研投入和产出现状

(一)企业科研投入情况

2009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内部经费投入总和为1654323万元平均每家工业企业有效科研支出为70.8万元,作为辽宁经济发展主力的国有及其国有控股企业获得了1127791万元占全部内部科研投入比重高达68.4%,其余所有制企业的科研投入占比之和仅为32.6%。而在关系企业科研基础的仪器设备原值方面2015年辽宁企业研发机构总共拥有价值1365077万的仪器设备平均每家达到3321.4万元。

(二)企业科研产出情况

2009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为6402件,其中发明专利数为2649件,有效发明专利数为3061件。到了2015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增长到12299件,其中发明专利数为4131件,期末的有效专利发明数为10372件,这三项数据在6年间分别增长了92.11%,55.9%,238.8%。在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上。2009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有8760件,到了 2015年达到了5494件,降幅达37.3%.在新产品销售收入上,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25868782万元,到了 2015年增加到33373490万元增长了29%

(三)辽宁省企业科研投入与产出转化情况

2009年辽宁省规模以上企业新开发项目数8760件,若用当年规上企业总内部科研投入相除取得188.8万。如果将新开发项目数替换为企业专利申请数的6402件则取得的值为258.4万而到了2015年辽宁省规上企业新开发项目数为5494件与当年规上企业总内部科研投入之比的倒数为440万比09年时多出251.2万增长了233.1%反映了6年来每一项新项目所需经费变化是呈现快速增长的大致趋势。若将新开发项目数改成申请专利数量该项数据为196.7万与09年相比数据上的变化不大,从侧面可以大致推断出这六年来科研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转化效率并未有所提升。

二、辽宁企业在寻找组建人才队伍中遇到的困难

(1)企业科研人员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1. 公有制企業及国有企业科研人员所占比重过大。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发展主力军的其他所有制企业所拥有人才始终过少比例始终过低。未充分发动起市场对于科研人员提高积极性的优势。对企业科研产出及其转化效率有一定影响

2. 大中企业所获得的研究资源比例过大。作为企业主体的小微型企业普遍所拥有科研人员过少平均学历不高,没法发动起其经济活力与竞争力,无法为辽宁建设隐形冠军提供物质基础。

3.科研人员总数少,增速慢。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的增速与数量也无法与先进省份相比。

人才作为研发过程中的最重要资源对科研产出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辽宁这些企业过少的人才储备会对科研的产出造成影响。2009年辽宁省规模以上企业科研机构人员数量为48104人。其中拥有硕士学历以上的5699人,到了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科研机构共有各类人员50352人,其中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7568 人,两项数据分别增长了4.68%,32.7%。而2015年浙江省规上企业科研机构人员数量为319500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20242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2015年辽宁的两项数据分别只占了浙江同期的15.1%和37.4%。

(2)辽宁省经济社会环境对企业人才的影响

近年来辽宁省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佳,2009年到2015年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多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从2013年到2015年增速断崖式下滑从9.8%跌至3%。经济转型也不利到2015年三产结构为8.3∶46.6∶45.1其中工业占比依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始终没有脱离陈旧的经济体制,轻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私营企业也不发达。国有企业管理僵化、“关系” 氛围浓厚,再加上薪资方面的不足推动了一些辽宁本地的青年人才去更具有创新意识和良性竞争的南方城市发展,从而影响辽沈企业对研究人才的吸引力。

三、针对人才问题提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学术竞争,提高人才造血能力

目前情况下辽宁缺乏有效手段去吸引外部人才,这时提高本地人才素质,自主培养外地来辽的学生并留下他们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以江浙地区为例当地文化氛围浓厚在改革开放前经济虽然不发达但仍然为国家提供了大量人才。在这现象背后是社会整体资源不多情况下的激烈竞争,参考各地高考难度与投档线能发现这种竞争是塑造了整个年轻一代较高科学文化甚至心智的素养。因此政府在本地高校招生计划中不妨适当降低本省学生比例,提高外地学生数量,在教育系统各个层面引入竞争,提高生源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培养更多人才。

(二)打造金字招牌,改变思路吸引人才

纵观我国西北一些经济不那么发达的省份如甘肃会发现一个现象。经济发展不佳—无法吸引到人才—经济发展更不好,形成了一个不良的死循环。为杜绝此类问题,我们其实可以改变思路,能吸引人才的无非是优厚的经济待遇和先进有学术影响力的大型科研机构。将工作重点从“金钱吸引”转到“智力吸引”和“魅力吸引”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尽可能避免隐藏经济发展速度慢的弱点,着重发展乃至创造顶级高校这样的“金字招牌”。

(三)培育良好环境,鼓励人才扎根

辽宁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尤其是重工业基地,大型国有企业在经济中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上文已经提到这些企业占据了大量的人才资源,但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这类讲究编制等级的企业研究人员收入虽然稳定但并不高,无法激起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不仅研究产出效率低,更有可能让大量人才对前往辽宁发展产生抵触。与其让这些企业吸引人才,不如将吸引人才与区域经济转型计划相结合,鼓励这些有才华的人从零开始创建有竞争力有吸引力的大型优质民营企业从而形成人才入辽的良性循环。对此政府部门可以改善营商环境并向他们给予更多的帮助,早日形成类似于交大系、浙大系的创新企业集群。

参考文献

[1]王涵,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 辽宁省人才流失情况分析及对策建议[f] . 明日风尚,2017(4)

[2]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统计局. 2016 浙江科技统计年鉴[M] .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3]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统计局. 2015 浙江科技统计年鉴[M] .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基金项目:沈阳师范大学2018年挑战杯项目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辽宁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辽宁赋
读辽宁 爱辽宁
一共几个人
澳门辽宁 携手同行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人生哲理等
智珠
毛遂自荐
辽宁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