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传承及其问题

2019-03-29杨怡吕余萍

商情 2019年5期

杨怡 吕余萍

【摘要】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协会成立于民国后期,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的历史源流、发展现状、传承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在今天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依旧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它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所以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会自身、政府和社会各成员都有着义务来传承发展音乐传奇。

【关键词】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 洞经音乐传承

一、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的历史源流与发展现状

(一)通海洞经源流

洞经,一般认为就是《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的简称。洞经之洞则有通之意,经则有径、达之意。洞经一词则是通达意。据史料记载,唱颂洞经,最初源于旧时文人在遭受冷落和贬辞之后,纷纷另辟蹊径,进行自我保护,或者追求自我存在的一种手段。

通海洞经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王连城在《续修河西县志》中说的“流觞于明代”。根据洞经崇尚的神的封敕、主要的经卷的改编年代、祭祀场地的寺庙建成以及谈演曲调的风韵特色等诸点综合显示:通海洞经活动兴起当在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之后,即明代初期至中期这一阶段,到现在约有500余年历史。另一种说法是通海洞经的活动始于明末清初。也是王连城的《续修河西县志》载:“初创时,系由文入学者醵姿延请迤西(大理)教师教授”。而大理洞经的形成,按1926年大理周仁写的《洞经洪仁意旨薄》记载:“会为前明侍御中溪李公元阳创设”。也就是李元阳致仕回到大理到死的这段期间,即明嘉靖中叶以后到万历初年(1542-1580)。虽然通海在历史上是水陆交通重镇,信息较为畅通,但是大理洞经传入通海也要在1580年之后,约在1600年左右,距今有400余年。然而在明末清初,通海灾祸连连,社会处于极具动荡之中,到清康熙初期(1662年后)通海方出现洞经谈演的第一个组织——“朝山会”。由此可知,通海洞经从大理进入并流传至今,又只有300多年的历史。

以上两种说法,不论哪一种都反映了通海洞经的传入兴起时间及其内容、曲调与活动的基本概况和大体格局。哪种说法更为确切,目前尚难定论,只能暂时并存。

洞经谈演的组织称“会”和“学会”。通海有记载最早的洞经会是康熙初期的“朝山会”。乾隆时期,通海洞经成立了“桂香会”。光绪年间,“桂香会”因机构庞大、人员繁多而出现分歧,以“戴淳、张家熊、周诚(周四爷)、汤应山、卢光耀人为首的亲友拉出联合成立了“五圣会”。此后“五圣会和桂香会各自发展,成立不同的组织。其中五圣会的张家熊和桂香会的张云涛有姻亲关系,又联手组建了云南省唯一的女子洞经班——通海”妙善学”会而轰动全省。

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自民国年间成立至19世纪60年代末,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成立初期面对着民众的质①张家训:通海洞经音乐,玉图(报、刊)2007049号②夏梦琴:大理洞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大众文艺》,2016年第05期疑和官府的阻碍,洞经协会的成员凭借着对于洞经音乐的热爱,敢于冲破传统念的束缚,为洞经音乐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19世纪70年代初至19世纪8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政府实行“破四旧”政策,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因此被贴上封建迷信的标志,洞经协会被迫解散,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协会成员各奔东西,洞经音乐频临灭亡。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洞经音乐协会才重新回到人们视野中。洞经音乐协会原班人马解散后各自忙于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对于洞经音乐的信仰有所减弱。重建时很多的洞经协会成员不愿意回到协会中,人员流失严重。面对重重困境,重建者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洞经协会中的有关规定(女子洞经音乐人员终身修贞),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重建者通过废除洞经音乐协会的有关规定、动员原班人马重回协会和培养新的洞经音乐的演奏人员,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得以重建。但经过解散后,重建的洞经音乐协会受到了重创,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发展举步维艰。

第三阶段:19世纪90年代初至今。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协会经过改革,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再次获得发展。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于2001年进入国家非遗名录,自2006以来,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性质也发生了改变,由原先祭祀表演到如今的純粹表演形式,并于2012年8月正式得到社团登记批复,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协会发展为通海月光古乐团。

二、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发展现状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共享程度提高,从而导致各种文化的激烈碰撞。在与各种文化的碰撞中,通海秒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凭借着独特的生命力和洞经人员的坚强毅力,顽强的生存了下来。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社会急速发展的今天,通海秒善学女子洞经音乐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文化传承有着历史性和共时性,文化传承的形态是“传”一“承”一“整合”一“传”的循环状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些具体的方式来实现文化的传承。过去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文化传承主要有两种方面:包括师徒传承和家庭传承。

师徒传承是为师徒关系,老师带着徒弟进行传授,一代接一代传承。师徒传承是通海女子洞经音乐传承的主要方式。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记谱方式主要为口传心授和经文记谱,其中口传心授的方式较为独特,名称为锒铛谱。这是当时洞经弹唱人员为了解决文化程度不高,所发明的记谱方式。这种记谱方式轻易不传人,通常是师徒之间进行传承。因为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音乐造诣,注重传授仪式和洞经音乐的信仰,所以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主要传承方式为师徒传承。对于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传承而言,师徒传承是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但我们应该看到当今社会成员的仪式感下降,师徒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显得寸步难行。大多社会成员忽视传统文化,导致师徒传承在当今社会的比例降低和传承人员缺失等诸多问题。

除了师徒传承以外,家庭传承对于通海“妙善学”洞经音乐也显得尤为重要,家庭传承也称代价传承。其方式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家庭对于文化传承尤为重要,家庭成员之间通过互相交流,再加之家庭教育无形之中也将文化进行较好的传承。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之前家庭传承所占比重较大,但是随着时代变迁,父母对于子女期待值变高,社会对于文化传承人认同感低,经济来源有限等,加之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如今在传承方式中家庭传承的比例逐渐降低,但家庭传承在文化传承中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以上是通海秒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主要传承方式,但是在今天的社会快速发展下,显得过于单一,并且缺乏灵活性,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洞经音乐的发展。

(三)人员结构不合理

首先,洞经音乐主要传承人为退休人员、年龄较大的农民和年少儿童组成。从三种传承人员来看,洞经音乐传承人构成成分不足,主体构成狭隘,传承人年龄较大。

其次,当前我国对非遗的保护以公法为主,私法保护不足,传承主体权利保护缺失,社会地位较低,被排除于非遗开发的利益分享之外。由此造成了后继无人、文化变味等非遗保护困境,最终导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传承人主体权利缺失,私法保护不足,传承人享受不了应有的权利,并且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传承人年过中旬,无劳动力,经历收入微薄,日常生活困难,无法更好的传承通海女子洞经音乐。

最后,传承人的乐理知识有限,无法很好的掌握洞经音乐,而且对于当下流行音乐元素不了解,无法较好的进行改革与创新,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发展产生困境。传承人范围需要进行一步扩展,将更多的有识之士吸纳到传承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队伍中来。

(四)传承活动经济支持力度小,活动受限

为促进通海“妙善学”洞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传承,洞经协会组织了一系列传承活动,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自发组织,一种是政府组织。民间自发组织的传承活动,各个洞经会在日常生活之余会集中到秀山脚下进行练习和探讨。另一种是政府组织,政府倡导和号召要加大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力度,通海政府会不定期举办一些洞经古乐展演活动。如: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在每一次的通海迎春花街都会有特定的地点演奏;每当五一节和国庆节都会到秀山历史文化公园进行弹演;文庙的“三礼”活动;组织外出比赛(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赴蒙自参加“2017年洞经音乐之春”洞经音乐展演;西双版纳音乐展演;与罗平县洞经队交流学习;参加“2017年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展演等)。但其经济扶持力度并不明显,并未设立专项资金作为发展基金。以上两种类型的传承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大理洞经音乐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资金和活动场地方面仍然存在困难,使得传承活动不能更深入地进行。

(五)组织管理涣散

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协会属于民间自发组织社会团体,其自身组织建设有不少弊端,没有明确的组织管理体系。现如今成员共有50多人,但是一直坚持弹演洞经音乐的成员只有20人左右,人员流动频繁,洞经音乐没有办法进行更好的传承。

(六)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宣传不到位,知名度不高

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属于儒、释、道三教源流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宣传主要通过展演活动、通海电视台等渠道进行。因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特殊性,人们接受度普遍不高,再加之传统媒介的劣势,使得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传播显得更加困难。在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发展的过程中,传播渠道单一,对当下新媒体认识不足,过分依赖传统媒介,被动的进行传播。

三、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传承措施

(一)建立严格的组织管理体系

上文中所提到的洞经音乐现状分析中,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协会存在的组织管理涣散,人员流动大等问题。我们将提出以下措施:

第一,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因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协会属于民间团体组织,所以造成协会组织管理涣散。通过建立严格的组织管理机构,设立一位会长、两位副会长,还有分管财务的人员等。明确洞经协会的主要负责人,使洞经协会组织管理能够进行有效运转。

第二,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特别是人事管理制度。人员流动较大,导致洞经音乐协会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第三,引入新的管理方式。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经协会的主要负责人应该学习新的管理方式,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融入到洞经协会的管理中。

(二)建立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传习馆

在现状分析中,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呈现出传承方式单一,灵活性较弱,通过建立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传习馆,有利于改善传承方式单一的弊端,增强灵活性。建设传习馆中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传习馆建立后,经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传习馆管理中加入现在的管理思想,建立传习馆严格的管理体系,管理人员配备合理。

第二,针对田野调查过程中,凸显出来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补助资金运用不到位等问题。传习馆的建立需要政府资金支持,但是政府补助资金具有一定的程序,在申请时资金时,应制定具体的策划案等详细材料。

第三,举办洞经音乐的体验活动,比如说洞经音乐弹奏时的礼仪和程序、乐器的演奏、洞经演奏时的服饰等。社会成员通过体验学习,对洞经音乐有更直观的感受和深入的了解,洞经音乐的影响力和社会成员的接受程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利用新媒体对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进行宣传,扩大知名度

在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发展的过程当中,传播渠道单一,对当下新媒体的认识不足,依赖于传统媒介,被动的进行传播。要促进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上文中提到的传承因素,还要加上当今社会信息传播占主导地位的新媒体。运用一系列新媒体的优势,改变以往依赖传统媒介、被动传播的局面,为通海“妙善学”建立独有的宣传渠道,营造良好氛围。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要依靠新媒体的传播,但是要改变处于被动的局面,转变以往的宣传模式。

如何利用新媒体媒介去传播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

首先,建立属于自己的新媒体宣传渠道,例如微信公众号。手机媒体正在迅速崛起,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申请专属于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宣传渠道,建立属于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公众号将洞经音乐进行更广泛的传播。

其次,微信公众号建立后,管理人员进行微信公众号的制作。定期推送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对于微信公众号的制作内容围绕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内容展开,微信公众号内容要具有专题性,对于洞经音乐的缘来、组成成员、乐谱等进行推送,可以采用音频、视频、图文结合等多种形式等方式进行制作。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平台可以将洞经音乐的学习视频或文字进行推送,扩大学习洞经音乐的渠道,不仅可以面对面教学,而且还可以通过公众平台了解学习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扩大知名度,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增强人们对于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认知,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与发扬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改善以往被动接受洞经音乐传播的状态。

最后,要积极推广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微信公众号,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微信公众号,能从微信公众号上了解到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最新资讯,也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公众号的首页下方链接与传承人员进行交流,促使更好的传播与发展。

(四)开展具有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特色的地方课程

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开展特色地方课程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地理优势。位于秀山脚下的古乐馆,紧挨着通海教师培训中心,对面就是百年老校通海一中(高中),以及旁边的秀山小学,还有距离古乐馆不到三百米的秀山中学(初中)。可以在这些学校推广女子洞经,让洞经音乐与学校结合,形成具有通海文化特色的地方课程。

第二,政策优势。在《教育部地方课程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对“地方课程”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地方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结合本地的优势和传统,充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并实施、管理。开展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地方课程,有政策支持。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精神,积极与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结合。

第三,文化优势。洞经音乐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瑰宝,是古典音乐遗存下来的活化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全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海洞经古乐历史悠久,萌芽于元,形成于明,兴盛于清,驰名全省,享有盛誉,它上承北曲南音,下取通海本地乡土小调,原有100余曲,至今尚保存着完整的47曲。洞经音乐的很多歌词都是来自于语文的古诗宋词里,例如洞经音乐中的祝酒歌就是以陶渊明的一首诗《归园田居》为唱词,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可以把一些洞经的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同学们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

将学分制管理纳入到洞经音乐课程学习中,实现一种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切身的投入到洞经音乐当中去,使学生们真正的感受洞经文化的浓厚气息,有助于更好的传承女子洞经音乐。洞经音乐融入到中小学课程的学习中,不仅为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注入新鲜的血液,也能让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学习一门自己喜欢的乐器,更重要的是让洞经音乐得到传承,传承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灵魂。

(四)提高传承人员的信仰和存在感

社会成员的重新接受,使洞经音乐的传承人逐渐降低的使命感和角色感重新得到提升。社会关注度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驱动更多的人去传承洞经音乐。使其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重新审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感,赋予了洞经音乐传承人员文化自豪感。除此之外,社会各成员的重新关注,给洞经音乐带来了来自外界新的社会评价,来自外部的社会评价对于处在内部的人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有助于他们对自身的洞经音乐进行新的认识,并对其不足的成分进行改造。学术界和政府对于传统文化保护程度逐渐提高,传承人员也在逐渐崛起,但是传承人员缺乏的问题依然严峻。

(五)与政府建立有机联系

与文化馆工作人员访谈记录:

问:政府现在对于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态度是什么?

答:态度是比较支持的。

问:政府对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有专项资金吗?

答: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国家每年都会拨款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问:据我们所了解到的,洞经协会人员所获得的资金补助较少,这是为什么?

答:我们对于资金的作用都有明确的规定,不能随便动用资金。发放资金有严格的程序,她们在申请时不符合程序。并且她们在申请资金时主要是一些补贴,补贴会有但是金额不会太大。洞经协会要有明确的目标,比如说建立传习馆,按照一定的程序向政府进行申请。

问:您觉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双方的沟通联系较少,导致问题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田野调查中所呈现出的问题,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协会反应政府资金支持不到位,政府反应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申请资金程序不规范。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洞经协会与政府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沟通与交流。洞经协会应学习和展握政府相关行政法规,按照行政法规的相关要求和办事程序,有序的进行申报资金补助。另外,洞经协会应切实关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紧跟党的步伐,适时的做出一定调整,与政府真正做到有机联系,共同为洞经音乐的发展努力。

(六)与玉溪师范学院音乐系建立有机合作

通过分析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呈现其成员文化水平不高、音樂素养较低等问题,本团队成员结合自身优势(玉溪师范学院学生),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协会与玉溪师范学院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首先,玉溪师范学院的音乐系教师利用自身丰富的乐理知识,可以弥补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人员文化水平不高、音乐素质较低等问题。其次,通过双方的交流合作,玉溪师范学院的学生通过深入到学习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充分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利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最后,两方机构的合作可以为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注入更多的元素,使其更好的发展,更好的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我们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