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构投资者持股、政治关联和盈余管理相关综述

2019-03-28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盈余关联投资者

(西华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39)

一、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治理方面

首先,国外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偏好持有公司治理质量较好的公司。Useemeta.l(1993)在对美国养老基金进行研究后发现,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在决策时更关注目标公司的董事会构成、董事会是否独立、董事的经验、所有权是否分散。Russell ReynoldsAssociates(1998)在对美国的机构投资者进行研究后发现,董事会质量、构成和管理层激励是美国的机构投资者比较关注的因素。Mc Kinsey(2000)通过对全球200家机构投资者进行调查,发现机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主要参考目标公司的治理状况。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关注的公司通常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征:具有较多的外部董事;外部董事的独立性较强,外部董事与公司没有经营方面的业务往来;董事持有公司的大部分股权;董事的报酬主要是股票和期权;能够积极对投资者的需求做出回应。其次,研究还表明机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更多的表现出“审慎人”的特征。Badrinath(1989)最早研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的特征并提出了“审慎人”假说。这些公司的特征包括公司规模、超额回报、值、标准普尔等级、上市时间、收益率和流动性等。最后,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在参与公司治理时,不仅能主动积极地“用手投票”来监督公司的高级管理层,而且还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应对业绩表现较差的公司时,还会选择“用脚投票”即卖掉其持有的公司股票这种被动方式参与公司治理。相对与个人投资者在参与公司治理时,机构投资者具有明显的优势。作者认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所获得的回报大于其监督公司的成本,股东积极主义能够提升公司的企业价值。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机构投资者并不是总选择参与公司治理,在面临公司业绩表现较差的公司时,他们同样会选择“用脚投票”而不是积极的与公司管理层沟通。

国内研究方面,发现机构投资者偏好公司治理水平较好的公司。江向才(2004)在对中国219个机构投资者的持股行为进行研究后发现,公司治理的好坏和信息透明度的高低是机构投资者投资时主要关注的因素。肖星和王琨(2005)通过对我国沪深A股2000年-2003年的数据研究发现,我国证劵投资基金非常关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外部董事比例及董事会成员专业能力。其次,国内大多数学者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能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发挥监督作用。王琨、肖星(2005)对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进行研究,寻找其与关联方占用的关系,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侵占小股东利益的关联方占用呈负相关,机构持股参与公司治理可以有效降低关联方占用。

二、盈余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在美国,上市公司管理者的盈余管理活动主要与工作任期和高管薪酬相关。

整体薪酬对公司股票价格更敏感的管理者会有更大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Fudenbera和Tirole,1995;Berastresser和Philipoon,2006)。DeAngelo(1988)认为,管理者可能在发布收购报价公告之前通过操纵应计利润来低估报告的利润,这样他们就能以较低的价格接管公司。Defond和Jiambalvo(1994)认为,企业在面临违反债务契约的风险时,企业倾向于增加报告利润来进行盈余管理。Rangan(1998)和Teoh(1998)认为,在股权再融资(增发)之前,上市公司使他们的收入上升,以便提高发行价格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此外,Chung(2002)认为,盈余操纵会用在工会的工资谈判、首次公开发行定价、并购、管理层收购债务契约等方面。Aharony 等(2000)研究了中国B股和H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发现公司的平均资产回报率(ROA)在上市几年达到顶峰,此后下降。Kao(2009)也发现,平均而言,中国的上市公司报告在新股发行后盈利能力下降,并经历长期的股票表现不佳。Aharony(2000)和Kao(2009)把上市后股票表现不佳归因于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前严重的盈余管理,并认为这是由IPO 基于财报的定价规则引起的。据Yu(2006)的研究,上市公司更倾向于提高新的股本而非借款,因为企业债市场是低效的,而银行贷款在许多方面都有限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控股股东和其他大股东不愿意在中国认购股权,因为他们购买的股份无法流通(Huang 等,2011)。

三、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一)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Warfield(1995)认为,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企业的代理成本会降低,公司操纵盈余的空间和盈余管理的水平也会随之被压缩。Balsam(2002)指出,机构投资者可以凭借其专业背景轻易地辨别出公司盈余中可操纵和不可操纵的部分,并由此判断公司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迫使公司高管更加慎重决定是否采取盈余管理。程书强(2006)也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盈余管理的水平及越低,盈余的准确性也就越高。高雷和张杰(2008)的研究也发现,机构投资者往往愿意选择会计信息更及时的公司,规范公司的经营,公司盈余管理的水平就越低。范海峰,胡玉明(2013)指出,机构投资者能对盈余管理活动产生抑制作用。

(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盈余管理的促进作用。Graves(1990)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在介入公司之后,不仅没有对管理层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反而加重了其操纵盈余的行为,加深了公司盈余管理程度。Peasnell 等(2000)的研究也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没有对管理层盈余管理的行为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其持股量与非正常应计项目之间没有显著关系。高群和黄谦(2010)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时,其对公司的治理持消极态度,因此会使内部人控制越明显,公司对盈余的操纵也更为严重。袁知柱等(2014)指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显著正相关,并且机构投资者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也因其类型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性。随着研究的发展深入,也有不少学者提出,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态度会随其持股比例的高低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将其进行分类研究。Porter(1992)认为,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决定了其能否发挥监管作用。Bushee(1998)的研究按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进行分类,发现持股比例较低的机构投资者更关注公司的盈余,而持股比例较高的机构投资者更愿意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去,以此来降低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罗付岩(2015)发现,长期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大能加强公司治理效应,即持股比例会降低盈余管理程度;而短期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削弱公司治理效应,即增加了盈余管理程度。

四、政治关联与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Fisman(2001)最早在描述印度尼西亚企业与前总统家族之间的密切关系时首次提出了政治关联这一概念,但他并没有给出政治关联的明确定义。Khwaja和Mian(2005)将政治关联界定为公司有董事参与州或国家的竞选。Bertrand(2007)表示只要企业的高管从法国精英学校毕业,并且是现任政府高官或者曾在政府供职,则该公司具有政治关联。胡旭阳(2006)把政治关联界定为民营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政协委员或者人大代表的情况。雷光勇等(2009)将政治关联界定为公司的总经理或董事长在现在或过去具有政府、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军队背景。邓建平、曾勇(2009)认为,公司高层领导中具有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资格(县、市、省、全国)、具有曾经或现在在政府工作背景,则该企业视为具有政治关联。也有一些定义和上述的不太相同,如杨其静、杨继东(2010)将企业从政府中获得的补贴作为企业政治关联的替代变量。

猜你喜欢

盈余关联投资者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聊聊“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
纠纷调解知多少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新兴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奇趣搭配
智趣
卫生领域需要有情怀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