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帮扶模式 实现长远脱贫

2019-03-28成富营,赵炜,郭敏

中国畜牧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济源市龙头企业贫困村

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河南省济源市充分认识产业扶贫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强化紧迫感、责任感。充分认清产业扶贫的地位作用,强化“务必作为”的责任意识,使产业成为强市之本、致富之源、脱贫之基。

一、凝聚各方力量,调动各方资源

济源市上下凝聚各方力量,调动各方资源,聚焦工作重点,打好产业扶贫硬仗,推进贫困户脱贫增收,实现长远脱贫;以精准为原则开展蔬菜制种、烟草、林果、旅游、养殖、特色种植等“六大产业”;将产业发展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用好国家、省、市三级财政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重点实施农业+扶贫、林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就业创业+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等“八大工程”。同时重点在制度建设、工作谋划、方案制定、政策制定上下功夫。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了产业扶贫工作专项攻坚推进组,建立产业扶贫统筹推进、联席会商、督导考核机制,实行产业扶贫“周工作小结”制度,出台了《济源市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和《济源市产业扶贫工作推进机制》,确保产业扶贫各项工作有制可循。

二是制定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和行业部门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完善包括政策扶持、资金帮助等8大类38项支农惠农政策,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人身意外、农村住房等5项9个险种“一揽子”保险。

三是积极做好产业扶贫项目申报工作,高质量、高标准谋划了12个2019年度产业扶贫入库项目,总投资3280万元。

四是在全市共培育产业扶贫基地50个,扶贫龙头企业3家,旅游产业扶贫带4个,产业项目27个。

五是实施扶贫产业全覆盖,全方位拓宽贫困户收入渠道。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发展种植业1138户,养殖业458户,林果业253户,龙头企业带贫957户,合作社带贫105户,安置公益岗466人。

六是科学设置贫困户产业发展明白栏,做到产业扶贫措施落实、收益及享受到的产业扶持政策清晰上墙,一目了然。

七是大力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全市59个贫困村,村村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贫困村集体资产,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

八是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脱贫攻坚。2018年全市龙头企业带贫957户2985人,合作社带贫105户366人。

九是加强政策宣传,做好技术服务,让贫困户享受政策、了解政策、懂得技术。2018年以来,共计开展技术培训235场次,培训群众8697人,涉及贫困群众369人,已全面覆盖到全市11个镇,59个贫困村及部分非贫困村。

二、帮扶模式多样,形成多方合力

济源市在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创新帮扶模式,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旅游+”、“电商+”等扶贫模式,加快了扶贫产业的发展。其中,在龙头企业“联镇带村”帮扶模式上,济源进行了重点创新,建立到村、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贫困村、贫困户收益全覆盖,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更带动了广大贫困户脱贫致富。

1.推行“基地+”扶贫模式,培优培强特色产业扶贫基地。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基地带贫模式,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稳定增收。目前,济源市确定了蔬菜制种、烟草、林果、旅游、养殖、特色种植等六大类产业基地。其中,济源市重点实施王屋山高效蔬菜制种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把“小种子”做成“大产业”,按照“国家级蔬菜种子生产基地”的建设定位,坚持“现代农业、富民产业”的发展道路,以“减工、降本、提质、增效”为目标,大力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加大专用机械设备投入,基本实现了蔬菜制种产业的“两头工厂化、中间机械化”。

2.推行“龙头企业+”扶贫模式,建立企农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金融参与、项目支持等方式,建立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助推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目前,济源市的阳光兔业、瑞星农牧、丰之源生物科技三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商行、相关镇、贫困户签订四方带贫协议,企业按每带动1户贫困户从银行贷款5万元,财政给予2%的贴息,龙头企业按协议每年给予带贫贫困户不低于3000元的固定收益。金融贷款由龙头企业集中使用,既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在人才、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同时又解决了贫困户自身发展产业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贫困户实现旱涝保收,金融机构资金安全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障。这种模式成效显著并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截至目前,龙头企业带贫958户,同时支持三家龙头企业承担了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实验示范项目、王屋山800万株瓜菜集约化育苗示范基地项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等,极大地提高了龙头企业带贫扶贫的积极性。

3.探索“旅游+、电商+”扶贫模式,培育产业扶贫新业态。在产业扶贫路上,济源市一路探索、一路创新,走出一条具有济源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一是大力开展“旅游+农业”扶贫模式,制定了《济源市2018年旅游产业扶贫工作要点》,指导旅游产业扶贫工作,强力打造王屋清虚-汤凹-林山、大峪曾庄-王庄-偏看、邵原花园-神沟-双房、坡头郝山-栗树沟-天仙寨等旅游产业扶贫带,培育了大峪镇王庄村、坡头镇栗树沟村、王屋镇愚公村、大峪镇东沟村、下冶镇韩彦村、邵原镇黄楝树村、王屋镇林山村等十家乡村旅游点,促进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二是探索“电商+”服务业扶贫模式,出台了《济源市电商扶贫工作方案》、电商扶持政策等,邀请河南农信通公司、老A电商培训机构等在全市所有贫困村开展巡回培训,在全市建立了59个电商服务站,培育了以贾海燕、猪蹄哥等为首的一批电商脱贫致富典型人物,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加快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

4.创新联镇带村模式,实现贫困村、贫困户收益全覆盖。2019年坚持以镇为单位统筹谋划产业项目,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促进产业和就业的协同发展,带动贫困村、贫困户持续增收。在确定联镇带村产业项目时,坚持“四条原则”。一是与龙头企业合作,确保产业项目有固定收益,且收益能够持续增加;二是由龙头企业为政府投入提供反担保,确保资金安全;三是条件成熟后,根据企业发展情况,扶贫项目可续约或退出;四是合同到期后龙头企业归还本金,实现资金的循环利用。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到村、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贫困村、贫困户收益全覆盖。一是通过制订《产业扶贫项目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 ,增加贫困村和有贫困户的非贫困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二是由镇、村结合镇情、村情,设立与贫困户、特殊困难群体(包括边缘户)相适应的保洁员、护路员等公益性岗位,让贫困户、特殊困难群体通过劳动获取工资性收入;三是对失能人口或没有种地意愿的贫困户,可以将承包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村集体再统一流转给第三方,贫困户直接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四是通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贫困户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形式,获得务工性收入。通过以上形式,从根本上化解2020年脱贫攻坚特殊政策退出后形成的“断崖”效应,切实保障贫困村和有贫困户的非贫困村获得持续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贫困户通过劳动或土地流转等形式获得持续稳定的收益,从而有效防范贫困户返贫风险。

5.开展以党建为引领的“双联双助双促”行动,提升产业扶贫新动能。2018年以来,济源市针对全市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一些非贫困村,选择有明显资金、信息、人才优势的61家企业,以党建为引领,开展“企业联村、专员联络,助村增收、助户脱贫,企业和村党组织相互促进”(简称“双联双助双促”)行动,着力促进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贫困户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有稳定收入来源,促进村和企业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加强,实现村企共建,和谐共赢。“双联双助双促”活动以高质量党建助推高质量扶贫,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脱贫攻坚,形成了强大合力。

2018年以来,各联村企业先后捐助和投入资金7696.3万元,帮助贫困村发展项目41个,提供就业岗位32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村级党组织和企业党组织建设得到了相互提升,有效助力了脱贫攻坚工作。

在济源市“双联双助双促”企业帮扶工作中,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的帮扶模式。如河南金马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与王屋镇合作开展“金农”扶贫工程,实施金鸡扶贫、金麦扶贫、金果扶贫、金猪扶贫等项目。企业负责提供资金支持和销售保障,王屋镇负责各种项目的种养、技术等全过程的管理,实现了订单合作、零投入风险、技术服务、销售服务等多项帮扶模式的融合发展,确保贫困户投资稳定、收益稳定、脱贫稳定。通过金农扶贫工程的实施,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由“大水浸濯”向“定向滴灌”转变,由偏重扶“面”向注重扶“点”转变,由偏重普惠向注重特惠转变,着力做细、做实、做好“精准”这篇文章。目前金鸡扶贫项目已进入实际推进阶段,2019年起全面实施金麦、金果、金猪项目。“金农工程”项目的实施,每户每年能实际增加收入3000~5000元。

截至目前,济源市农业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6万余户,累计带动贫困户1323户,龙头企业带贫985户,合作社带贫105户,林业带贫955人,还有旅游带贫、电商扶贫等效果都非常明显,全市贫困户基本实现了户户有产业支撑。

猜你喜欢

济源市龙头企业贫困村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济源市关工委领导看望帮教失足青少年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济源市
村社贸易的形成与社庙演剧的传承*——以济源市南姚汤帝庙为例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全民健身背景下济源市业余太极拳开展现状研究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