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政治信仰精准培育研究

2019-03-27张家维

神州·上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培育大学生

摘要:信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影响并指引着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指标。当代大学生是否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及信仰内容,关系到他们的人生成长以及未来发展。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精神和“12·8”思政会议讲话精神为指导,旨在分析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理论基础与生成机理,探析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历史经验与时代创新,提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精准”培育的路径与策略,从而實现对大学生政治信仰进行有效培育的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

一、大学生信仰问题综述

信仰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当代社会,信仰在根本上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一旦出现信仰危机,就势必会对个人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破坏甚至灾难。作为当代社会的高认知群体,大学生是社会知识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者,是影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信仰问题不仅对其自身的成长、成才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国社会中出现的与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相背离的人们精神信仰贫困的现象,也影响到了大学生群体。为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的信仰状况,科学判断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笔者开展了大学生信仰问题调查,以探求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及精准培育对策。

调查中主要釆用了调查研究法、文献资料分析法、专家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信仰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以获得的统计数据为切入点,研究总结出大学生信仰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进而提出大学生走出信仰困境的相关对策,以充分确保问卷和访谈的科学性、适用性。调查内容主要是对南京某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在研究思路上侧重于分析大学生对信仰的基本认知、考察学校在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调研使用的问卷主要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个部分,主要涉及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及信仰趋势、大学生信仰特点、影响因素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方面,以便有效了解当前大学生信仰的真实情况。

二、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基本特点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比例不高,但信仰比例呈上升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深入,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流入到国内。面对多元价值观,人们在拥有自由选择权的同时,更深感困惑、不知如何选择。在此大社会背景下,正处于精神成长的关键期、寻觅人生方向的大学生同学就容易出现精神危机。为解决此危机,他们有可能选择无神论的信仰,也有可能选择有神论的宗教信仰。

从“大学生有无信仰的选择”调查看,大学生中有宗教信仰的人数居于少数。有一些大学生赞同宗教信仰,愿意与宗教信仰者相处,认为信仰宗教的人数会“越来越多”,相信自己未来信教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就意味着,他们易于接受宗教的影响,很可能由“望教者”成为新的宗教信仰者。这表明,对于大学生而言,宗教已经越发地深入他们周围,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必将对他们产生越来越直接和深刻的影响。这得到了许多调查研究的支持验证:近些年来,各地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1]对学校而言,应特别关注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实时监测与研判。

(二)大学生对宗教了解较为模糊,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当前,大学生对宗教的了解较为模糊,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宗教的信仰具有非理想性。关于“宗教信仰给您带来的好处”,39.7%的受访者认为宗教信仰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寄托和希望,11.8%大学生认为帮助其实现了人生价值,带来学习和生活上的进步,另外有5.9%的大学生认为通过信仰宗教获得了经济上的利益,其余的少部分受调查者则没有感受到宗教信仰给其带来的好处。这表明了大学生中一部分人在遇到挫折、困惑、苦恼时借助于宗教,从宗教中寻求和获得心理安慰,而对宗教的理想追求相对比较淡薄。其次,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具有表面性。关于是否了解所信仰宗教的教义,选择非常了解的仅仅占总调查人数的5%,选择一般了解的占59%。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深入程度大多主要是追求形式的信仰,对宗教内容、宗教教义的学习、研究并不深入,他们只在自己精神上受困或遇到挫折寻求暂时解脱时,才希望用宗教来麻痹自己。他们并不了解一个宗派的禁忌、规矩和教义,他们只停留在信与不信的徘徊阶段。由于相当一部份大学生对于宗教其实只停留在表面而肤浅的阶段,对于一个虔诚的真正的宗教信徒来讲,他们还相差甚远。再次,大学生对宗教的政策内涵认识模糊。关于“共产党员是否可以信仰宗教”的调查中,抽样调查中仍有37%的学生不知道“国家禁止在学校传播宗教的规定”;45.44%的学生不知道“过宗教生活该到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35.59%的学生不知道“中共党员、共青团员不能信仰宗教”。这说明目前不少大学生只知道党和政府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但却不知道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应该是无神论者,不知道党员与宗教教徒在信仰上的截然对立,他们在入党与宗教信仰的问题上存在模糊认识。[2]

(三)家庭、民族影响是形成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重要因素。关于“影响大学生信仰形成的因素”的调查中,有64.16%学生认为是受家庭影响,69.33%学生认为是受民族传统影响。信教学生中,55.43%的学生是通过“家族要求”入教的,而且这些学生中的60.87%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入教。信教学生中没有参加过入教仪式的占71.74%,没有定期参加宗教活动的占 73.37%,不熟悉自己所信仰宗教教义教规的占 48.37%。这些说明了较多信教学生对宗教的观念和认识主要来源于祖祖辈辈的世袭相传,他们关于宗教的知识是从日常的宗教活动中得到的。如果家庭中的祖辈或者父母信仰宗教,他们从小就会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经常接受宗教教育,并参加相关的活动,很容易成为家庭宗教信仰的继承者。[3]可见,民族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形成作用较为显著。

(四)大学生从小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多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政治信仰产生于社会政治活动,是人们对某种政治制度、政治学说或政治理想的认可和尊崇,具有阶级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它的形成标志着个体价值观念的成熟。国家的主导政治信仰作为建构国家政治制度的价值基础,是实现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4]受访的大学生中有163人明确表示自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占总受访人数的43.3%,有185人表示自己沒有信仰,占总受访人数的49.2%,另有28人对此表示不清楚,占总受访人数的7.5%。在对待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态度上,71人认为“马列主义”依然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很有指导意义,占18.9%;214人认为对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占56.9%。

(五)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途径与意义呈多样化的特点。在党的十九大精神鼓舞下,广大大学生都能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规范言行,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一些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劳动观念淡薄、学术道德失范、知行不够统一等问题。

当前,大学生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调查显示,通过课堂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有162人,占受访人数的24.1%;通过书刊杂志了解的141人,占21.0%;通过党员、团干培训了解的179人,占26.7%;通过网络媒体了解的108人,占16.1%;通过电视广播了解的81人,占12.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方面,有270人认为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必要的,占受访人数的71.8%。关于思想政治课程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有203人认为目前大学生思政课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不大,占受访人数的54.0%;有25人认为作用一般,占受访人数的6.6%;107人认为作用比较大,占28.5%;另有41人认为作用很大,占10.9%。由此可见,如何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可以通过加强“两课”教育,巩固德育教育的成果;其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例如开展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第三是优化网络环境并建设文明健康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5]

三、正确培育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应对策略

(一)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应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首先,必须切实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教育大学生,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学生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6]其次,要大力培养和树立先进标兵和优秀典型,让广大大学生同学学有榜样,做有示范,不断地扩大先进群体和模范集体;要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好的引领方式和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积极引领青年学生树立科学“三观”的活动中,让广大青年学生能够看得清、学得明、跟得准,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探索者和忠诚实践者。第三,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角色的系统工程,必须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管理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真正形成大学生导师负责、大学生工作部门紧密协作、专兼职辅导员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常抓不懈、取得实效”。[7]

(二)以人为本,强化大学生健康信仰教育体系建设。首先,要尊重和满足大学生对宗教的知识需求,适当开设与宗教相关的课程,让大学生对宗教的起源、宗教的本质、宗教的传播以及国家宗教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揭开宗教神秘的外衣,破除宗教的神秘感,为大学生宗教信仰与相关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必需的理论基础。第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塑造健全人格,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为他们建立强大、坚固的内在心理防御机制,减少不良价值观的影响。

(三)加强对信教群体的管理和监督。大学生作为知识精英,肩负着奉献祖国、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虽然信教大学生只占大学生群体的少数,但是必须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首先,要加强对校内信教团体的管理,杜绝迷信思想和迷信活动在校内传播。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因此,学校要在尊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他们到正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正常的宗教活动,“并在活动中接受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神学思想,淡化不同信仰的差异,以实际行动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内容,为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8]其次,采取措施,严格禁止校园内部的非法宗教活动,要确保在校学生不得在校园内传教布道,不得在校园内成立宗教组织或宗教团体,不得到未经登记注册的宗教场所参加宗教活动等。第三,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严格管理,加强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合理引导,把大学生的思想逐步引导到信仰马克思主义上来,把他们的意志力集中到立志成才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上来。[9]

参考文献:

[1]孙琼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青年 研究,2008(11).

[2]周强(2013)."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福州地区大学城6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04):61-63.

[3]龚胜生,何小芊.(2012)."湖北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应对机制."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41-46.

[4]王晓蕾(2012).当代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建设研究,燕山大学.硕士:59.

[5]崔美玉(201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2):1854-1857.

[6]刘静艳等:《宗教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冲击与对策探讨》,载《学理论》,2013年第14期。

[7]林炳坤:《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载《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第2期。

[8]苏亚玲,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与分析[J].科学与无神论,2011(4)

[9]韩贵.如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S3)

课题信息:南京工业大学2018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题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精准培育研究,编号:SZ20180335。

作者简介:张家维(1990.10)女,汉族,江苏徐州,南京工业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培育大学生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大学生之歌
杭州市“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与分析
美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研究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