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西哥水污染的牺牲品

2019-03-27张宏玖

环球人文地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墨西哥人运河墨西哥

张宏玖

在墨西哥霍奇米尔科运河附近,有一种该地独有的蝾螈物种——钝口螈。墨西哥人对钝口螈的情感相当虔诚,把它作为城市名片,骄傲地挂在嘴边。

然而遗憾的是,近几年的霍奇米尔科湖,却几乎寻不到钝口螈的踪迹。它们是迁徙他处,还是悄无声息地死亡?墨西哥人似乎并不清楚,但生物学家却认为:钝口螈的情况早已不容乐观。

“神灵的化身”长不大的钝口螈

欢快的音乐、丰盛的食物、多彩的骷髅、甜蜜的糖果和熠熠的万寿菊……墨西哥的街头热闹而欢快,彰显着久远深邃的印第安文明。无邪神话和民俗风情在这片热土生根发芽,其中,与玛雅文化齐名的阿兹特克文明,在墨西哥流传得最广。

阿兹特克神话中,有一对非常有名的双生神子——羽蛇神和肖洛特,羽蛇神的职责是保证太阳白天升起,肖洛特则守卫太阳夜间从地狱通过。故事中,太阳突然停止转动,炙烤着北美大地,羽蛇神便屠杀其他天神,以此作为给太阳的献祭品。肖洛特目睹惨状,痛心疾首,为挽救同伴性命,他自愿作为“献祭品”,之后再变身成钝口螈,逃脱死亡……几百年来,墨西哥人孜孜不倦地传颂这个故事,他们对钝口螈的情感,也更加深厚。

钝口螈,俗称“六角恐龙”,是墨西哥霍奇米尔科地区特有的蝾螈物种。它表皮光滑,头大、口裂大,扁平头部两侧分布着六根羽毛状的外腮,看起来像“龙的犄角”。它的游动速度并不快,尾部以及外鳃的摆动给人一种笨拙感,张嘴时的表情又像在打哈欠,十分可爱。

所谓钝口螈,当地人称为“六角恐龙”,是墨西哥霍奇米尔科地区特有的蝾螈物种。它表皮光滑,头部大、扁平,两侧分布六根羽毛状的粉红色外腮,看起來就像龙的犄角,它游动速度不快,张嘴时仿佛打呵欠,憨态可掬。说到钝口螈,墨西哥人的口吻中更多的是虔诚,这种对神灵的崇拜,经过几百年风霜洗礼毫无消退,很大程度上其实和钝口螈的幼体持续态有关。

典型的两栖动物,一般会经历一次完全变态:刚孵化时有外腮,幼年以蝌蚪形态生活水中,靠外腮在水中呼吸;不久后,内腮形成,外腮退化、消失。当蝌蚪长出四肢,肺功能逐渐趋于完整,能够上岸生活,完成一次完全变态。但钝口螈是两栖动物中的特例,它虽然和青蛙、蟾蜍、大鲵等动物同属两栖纲,但自然状态下,钝口螈却不能完成完全变态,从幼体长为成体的过程中,它的外腮不会退化,终身只保持幼体形态,没有形成肺来保证它们去岸上生活,这种现象,被称为“幼态延续”。

墨西哥丰富又独特的印第安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水质每况日下。遗憾的是,墨西哥政府对此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令水污染愈发严重。

这不是说墨西哥钝口螈不能够完成变态。通过大量实验,科学家证实:如果提高水中的碘离子含量,并注射甲状腺素,可以使钝口螈的外腮退化,使它靠肺和皮肤呼吸,完成典型变态。这项实验的方式不复杂,只需调低水位,迫使它适应陆地环境即可。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大幅减少钝口螈的寿命。相比自然成长的可以存活10~20年的钝口螈,这种人工改造的“成体”最多只能存活5年。

另外,钝口螈的生活习性非常独特。关于进食,它采用吸取式,会将水底的底材一同吸入体内,如果底材中含有大小、形状不当的石子,吞食后就会损伤消化道。生存环境方面,群居的钝口螈往往会打斗以至受伤,所以除了繁殖期,基本都是独居,无法与其他水生动物共存。

漫长的岁月里,野生钝口螈在墨西哥南部的水底安静地生活,游离在人类视线之外,由于它“幼年持续”及本体强大的修复能力,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于是培育了一些用于实验的钝口螈,养在实验室里,另外,一些体态更为漂亮的钝口螈则作为宠物存活着。在长达150多年的饲养史中,人工钝口螈屡见不鲜,而野生钝口螈却不知从何时开始难觅踪迹。

1988年,第一个较完整记录墨西哥钝口螈数量的研究立项。据该研究推算,在霍奇米尔科运河,每平方公里大约有6000只钝口螈,但2000年,墨西哥州立自治大学的生物学教授发现,数量已经下降到每平方公里1000只;到2008年,这个数量缩小了10倍,每平方公里只剩100只……十年后,日本雅虎新闻网于2018年11月25日发布了一则报道,据称:由于墨西哥数年的水污染,钝口螈每平方公里内的数量减到35只,陷入灭绝危机。科学家们预测,这个仅栖息于墨西哥的物种,将于2020年灭绝。

水域生态每况愈下墨西哥污染问题严峻

从古至今,墨西哥都不是一个宁静之地。尽管著名的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在这里发源,但部族之间的斗争激烈而长久。早期的土著墨西哥人,善于利用土地、水域和其他环境资源自给自足,通过种植玉米,开启了长达几千年的农耕经济,但大航海时代之后,西班牙殖民者将墨西哥纳入殖民区域,由此带来的各种瘟疫、传染病,给这片土地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随着殖民地的发展,墨西哥不断流失湖泊。到1950年,霍奇米尔科地区几近干涸,而运河航道尚存,人们便将污水处理厂中的水排放进去……进入九十年代,当地居民毫无环保意识,像对待下水道一般对待运河,在水上种植“漂浮花园”的人,喷起农药来依然肆无忌惮。

这样的局面下,生活在该区水域的钝口螈无所遁形,研究表明:它们曾经尝试过进化为典型的两栖动物,但大部分失败,丧失了性命,而另一部分钝口螈蜷缩在水域的缝隙,闭门不出,艰难地维持生命。

在墨西哥地区,水质污染现象并非罕见,最大的一次污染事件,发生在1979年。当时,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尤卡坦半岛附近的海域,用钻机打入水下3625米深的海底油层,突然发生严重井喷,原油以每天4080吨的流量向海面喷射。随后,抢修人员在相邻的海域抢打了两眼引油副井,喷势才得以缓解,但直到1980年3月24日,井喷才完全停止。本次井喷历时296天,流失原油45.36万吨,造成10毫米厚的原油顺潮北流,涌向墨西哥和美国海岸。黑油带长480公里,宽40公里,覆盖1.9万平方公里的海面,使这一带的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次井喷是世界海上最大的井喷事故。

水污染在墨西哥并非罕见:1979年的石油污染事件、2014年的鱼类大规模死亡事件以及同年的36只海洋生物搁浅事件,都被世界打上了“史无前例的严重污染”的标签。然而,工厂废水与生活垃圾,还是被源源不断地注入运河之中。

遗憾的是,墨西哥政府并未吸取教训,国内污染情况依然严峻。2014年9月,哈利斯科州首府附近的池塘打捞出112吨死鱼;2015年8月,该地湖区又漂浮起至少25吨死鱼,成为一起震撼性的生态灾难。政府有关部门将原因归咎于气温变化和湖水含氧量不足,而世界环保人士却认为:这和工业污水管理不当有关。同年10月,在阿尔塔穆拉岛沿海地区,有36只海洋生物搁浅、死亡,包括21只海豚、4只海狮和11只海龟。墨西哥环境保护署对生物死因进行调查研究后认为:水污染是这些生物搁浅死亡的主要原因。2018年初,由于海水污染,海生魷鱼成群结队游到海面,最终搁浅而亡。

相较而言,钝口螈长期潜在水底,就算死亡也只会陷进湿地淤泥,不为人所知。因此,当人们意识到钝口螈也受到水质污染的致命影响时,它的数量已经大幅度缩减。目前,钝口螈原生种已经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入红色名录,被评为极危物种。

环保意识薄弱城市名片摇摇欲坠

墨西哥独特的印第安文化,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游客。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霍奇米尔科运河,历史悠久,是墨西哥著名的地标。鲜艳的游船在河面上行驶,彩色的房屋林立周围,两岸风景如画……生活在这里的古老生物钝口螈,长期以来都是墨西哥人眼中珍贵的宠物,更是民族自豪感的源泉。

在墨西哥,城市内涵只能用各具姿态的钝口螈来表达。集市上,随处可见各式钝口螈形态的纪念品,代言城市形象的emoji,就是一只怀抱拉丁美洲塔的钝口螈。而当年城市形象设计大赛中,除了摘取桂冠的emoji,其他取得好成绩的也都与钝口螈有关,包括戴着巫师帽子的钝口螈、吃着墨西哥饼的钝口螈、被蛇缠绕的钝口螈、头顶花环的钝口螈等等。

曾经,霍奇米尔科运河联手钝口螈,把墨西哥的名片打得很是响亮,吸引着世界上很多游人。然而,仔细审视游船行驶过的运河,看到的却是另一幅光景:废弃的婴儿车、电视机、桌椅等生活垃圾漂浮在水面;从工厂排放出的废水,源源不断注入运河;空气里,时常传来或浓或淡的酒精味,这和墨西哥美酒的香味无关,而是混杂着酒精的污水注入运河后的气味……

由于水质每况愈下,长期栖息在这里的钝口螈开始踪影难觅。生物学家Luis Zambrano长期进行有关钝口螈的研究项目,但却苦于捕捉不到野生钝口螈的踪迹,研究迟迟无法推进。他指出:导致墨西哥钝口螈濒危,不只是旅游业和水质污染,因为1970 以来,政府在霍奇米尔科引入大量鲤鱼,又在 1990 年引入罗非鱼,它们给钝口螈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动荡,这些水生物不仅吃墨西哥钝口螈卵,同时还打乱了运河内的食物链。

就这样,野生钝口螈销声匿迹了,而由于生长环境问题,实验室培育的钝口螈的再生能力也不再强大,长此以往,人类将丧失对细胞修复的重要研究样本,可谓科学界的重大损失。

针对这个情况,当地的科学家们联手,发起了“把墨西哥钝口螈带回栖息地”的返土活动,但没有得到政府支持。好在部分墨西哥人开始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运河周边的一些农民率先把自己的土地捐献给了这个活动……科学家们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实验室的钝口螈能重回野生栖息地。

猜你喜欢

墨西哥人运河墨西哥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墨西哥人如何看待特朗普?
墨西哥卡车司机的一天
存储器——安格尔(墨西哥)▲
城市备忘
“粉丝”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