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框架效应

2019-03-27姚耀军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包邮坏消息商家

姚耀军

在“双11”到来之前,商家就开始推出各种促销广告。广告是语言说服的艺术,而怎么说往往比说什么更重要,因为相同的含义,通过不同的表述,会给消费者留下截然不同的印象。例如,同样是半价出售,但宣称“第二件商品免费”,通常就比直接宣称价格打五折更有诱惑力。一件5元商品卖4元与一件1000元商品卖800元,同样都是打八折,但前者的广告称八折出售而非降价一元,后者的广告称直降200元而非八折出售,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些广告策略都归为对行为经济学中框架效应的应用。早在1981年,丹尼尔·卡尼曼与合作者阿莫斯·特沃斯基就通过实验发现,与传统经济学假设相反,人的偏好并不稳定。实验证明,当人们面对同一件事情时,两种不同的描述,即不同的框架,虽然在逻辑意义上极为相似,但会导致不同的价值评判和决策结果,亦即人们的偏好会出现反转。《庄子》中的一则故事就很形象地反映了什么是框架效应: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根本没有区别,但养猴人一旦换个说法,更改一下框架,众猴就转怒为喜。由此可见,框架效应的力量真的不一般。

促销广告利用框架效应左右人们的选择,其要点在于用积极框架代替消极框架,或者用更积极的框架代替积极性一般的框架。人们更喜欢积极框架,是因为天生讨厌损失,这反映了行为经济学中的损失厌恶原理——同量损失所带来的负效用远大于同量收益所带来的正效用。

框架效应也频频出现在商家的定价策略中。例如,“双11”促销商品大多通过快递包裹方式送到消费者手中。因此,消费者最终支付的费用其实由商品实际价格与快递费两部分构成。但商家通常早早就把快遞费打入商品价格,然后再在“双11”这一天推出包邮优惠,而这一定价策略就应用了框架效应。

如果既需要支付商品的实际价格,也需要支付快递费,那么对消费者而言,这是两则坏消息。理查德·塞勒基于框架效应认为,消息公布应遵循四原则——好消息分开发布、坏消息一起发布、大的好消息和小的坏消息一起发布、大的坏消息和小的好消息分开发布。不难发现,商家把快递费打入商品价格,符合原则二;商家提前把商品价格提高,后来在“双11”这天推出包邮优惠,符合原则四。

商家对框架效应的应用真是无处不在。消费者需要对商家的促销手段进行甄别,对信息进行较深层次的加工处理,才能避免框架效应的影响,做到理性消费。

(北方摘自今晚网 图/潆夏)

猜你喜欢

包邮坏消息商家
不算坏消息
中国人不骗中国人
全国包邮
特别告知
商家出售假冒商品,消费者获十倍赔偿
孙权:“包邮”好有说服力
坏消息,好消息
坏消息,好消息
易淘食进驻百度钱包中小商家盼低费率
好消息坏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