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及其内在逻辑

2019-03-26金妮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创新发展改革开放

金妮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改革开放必然伴随着社会转型,并呈现出多元复杂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发展,既是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逻辑。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发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反过来又推动了现代化进程。两者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系。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理论逻辑,可以根据具体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深刻领会新时期思想工作领导权的核心要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发展;理论逻辑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2-0171-03

19世纪中叶,中华民族走到历史的紧要关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当时,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最终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发展道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中国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提出意识形态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中国革命建设取得成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路线图确立。经过40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渐入佳境,形成强大的理论体系。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和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中国共产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入党章,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习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这个伟大醒觉及深刻革命孕育了新时代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一、改革开放前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进程

(一)在救亡图存的革命实践中选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近代以来,从鸦片战争开始,不少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但在改造旧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先后均以失败告终。而早期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理论武器,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五四运动后,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积极参与群众斗争实践。当时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具有以往任何革命斗争所不具有的革命性、彻底性和深刻性,正因为如此,他们开始意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所在”、“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内在的理论支撑和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并付诸于中国革命与实践,全力争取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彻底解放。经过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发展的出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真正开始现代化构建。

(二)在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在革命建设初期,社会主义道路既充满光明与希望,同时也历尽艰辛和困难。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人民民主专政,这些日益强大的政治因素不仅保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而且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一个政党,并非只把自己的性质定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相反,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工人阶级政党本身的生命力,恰恰在于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与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认为“意识形态”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制定正确的政策和发展计划,迅速恢复生产,发展国民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此期间,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理论,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

(三)在改革创新的發展实践中传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与党和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与智慧是分不开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进行改革的源头可以上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改革实践与理论,无论正确与否,都为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社会主义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值得汲取的教训。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进程中,党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路,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经过40年的改革与发展,经济社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使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日益提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时代,在党和人民创造性的实践中,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理论的高度,创造性地担负起时代和实践发展赋予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回答了关于社会主义、关于党的建设、关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人为本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等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自觉反映,是人的一种抽象观念,“一切价值观念、理论原则,都是指向实践活动的,归根结底也是以一定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从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人类社会很大程度上正逐渐朝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发展,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无论什么制度,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即发展自己。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根植于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至今,社会意识始终伴随着物质存在实现着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实践是变革现实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最终都必定引起现实对象的改变,即一个时代的理论创新取决于这个时代的需要程度,有什么样的实践,便会产生什么样的理论。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标志着当代中国发展的新时代的开始,同时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纪元。“马克思主義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这一论述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密不可分。早在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主义就逐步传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纷纷走上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主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目的在于实现国家统一,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党和人民从整体上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具体实践等方法论问题,与之相适应的就是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建设为目标,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顺应实践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形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战略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集中体现了全党的智慧,反映了人民的诉求,是时代发展思想上的新篇章。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创新

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并不是机械的,“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第一位,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需要正确的思想引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变化发展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当代世界复杂多变的各种社会思潮,不但要抓住社会走向这一中心线索,而且要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才能透过现象洞察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这一正确的研究方法不是别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其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才能指引我们正确地分析、识别各种社会思潮。比如,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既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还要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批判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西方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最终促进社会主义全面发展。

(三)只有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现代化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与时代紧密相连。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到辛亥革命,中国人学习西方走资产阶级的道路行不通。历史一再证明,中国只有顺应世界历史进程和时代发展潮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实现强国之梦。这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环节,不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漫长历程,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大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逐渐富裕起来,完成了“让中国人富起来”的历史使命。进入新时代,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让中国人强起来”的发展目标成为新时期的历史性重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成为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发展的逻辑必然

时代的变迁需要理论创新,实践的发展促进了理论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和理论创新规律。但随着改革开放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空前活跃、空前复杂”的态势,各种所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思潮甚嚣尘上,各种“无用论”“过时论”等观点纷至沓来,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面对新形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敢于“亮剑”、勇于应对,厚植理论根基,推动理论创新,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树立“四个坚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

一是坚持“一元性和多元化”,面向现代化,主动回应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进入了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必然导致政治、思想、文化、社会、人民心态、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反映了当前社会思想领域的发展。实践证明,多元化的意识形态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马克思主义通过交换和碰撞成为各种意识形态的动力源泉,并因此变得更加强大。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通过不断提升认同感和凝聚力,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多元化发展的统一体系。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到底只能通过实践来解决,所以必须要善于总结、敢于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不断推动实践的发展,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提供持续的动力。

二是坚持“先进性和开放性”,面向世界,积极应对世界挑战。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基础上产生的,对人类历史进程影响深远,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这种开放性与世界密切相关,世界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实践无可争议地证明,马克思主义一旦被引入中国,就被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引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除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核心价值观,也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明的成就,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积极适应发展的需求,回答政治、经济以及理论上遇到的新课题,寻求其理论依据,不仅推动自身的发展变迁,而且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探索和促进中国成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中心。

三是坚持“科学性和价值性”,尊重规律,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从学科背景来看,马克思主义突出其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人民性等理論特质,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脱离实际、故作高深的观念,而是通过慎思明辨的,具有答疑解惑的功能。通过构建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和评价标准,彰显其学术性和意识形态两者间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中国道路是在探索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将实现现代化作为一种目标指向,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克服不断出现的困难,取得胜利,到达彼岸。“马克思主义最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问题的本质,最善于从聚讼纷纭的思潮中获得科学的真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并指导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是坚持“实践性与理论性”,面向未来,在开创未来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上浸润吐露芬芳,实践上探索展现中国智慧,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立足现实又要面向未来。在全球化条件下,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面向未来的全球战略无疑是以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当代世界主题,即“和平与发展”的思想方针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不仅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主导力量,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必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必须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不仅要成为“黄昏才起飞的猫头鹰”,还要成为“报晓的雄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不断突破自我,要求自我主体的内在意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创新和推进社会主义发展。面对未来的中国道路,我们需要继续探索和创新,并且始终如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深入践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4.

[3]  冯刚.新形势下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创新发展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