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美丽瑶乡奏响扶贫攻坚奋斗之歌

2019-03-23朱开保何家票

时代风采 2019年3期
关键词:老肖勐腊县砂仁

文 朱开保 何家票

—云南省总工会挂钩勐腊县瑶区乡扶贫攻坚记事

一、在瑶乡大地上绘就生态宜居的美丽

早上六点半,勐腊县瑶区瑶族乡中学的广播响了。

歌唱家蒋大为正唱着他的成名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

此时已是2019年1月15日,冬日的瑶区没有桃花盛开,却依旧生机盎然,绿得有些奢侈。

推开门就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迎着风就能闻到庄稼的清香。

乡政府门口的公路兼街道,是这个乡最热闹的场所,白天,它被亚热带常绿的棕树、桂圆、桂花掩映着;夜晚,它又被公路两边一字排开的路灯照耀。

而此前,街道两边没有路灯,每天夜晚,虽说不是黑灯瞎火,但总是敞亮不起来。

那两排造型别致的红色路灯,让瑶乡的夜晚有了一种惊艳的美丽。

路灯是云南省总工会出资59万元安装的。

沙仁村党总支书记盘国生说:“我一直居住在这里,原来晚上出门要带手电筒,现在不用了,省总工会为我们修建路灯之后,晚上出门方便多了。”

从2015年省总工会与勐腊县挂钩以来,这个西双版纳州少数民族聚居的边境县,就成为省总工会干部职工不停地奔跑和驻扎的地方。特别是县域内瑶区乡光明一组、沙仁、南贡山三个村民小组的村民,他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是省总干部职工时时刻刻的一份牵挂。

脱贫攻坚既是最大的经济任务和政治任务,也是瑶区最大的发展机遇和第一民生工程。

遮风挡雨的住房,是首先必须保障的。

盘少英站在二楼的新房上,感觉就像做梦一样。

盘少英家原来的房子是土坯房,破旧不堪不说,一下雨就漏水,全家3口人,也就40多平方的面积。

她总是梦想着搬出“老窝”建盖新房,可一家人世世代代靠天吃饭。建新房,需要一大笔钱,对她们一家来说,不敢想。

随着扶贫攻坚力度的加大,盘少英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去年,政府统一为建档立卡户建盖房子,盘少英一家搬入了80平米的新房。

2层楼,盘少英才花了8千元。

与盘少英一样高兴的,还有光明一组茶厂的16家安置户,李红昌是其中一户。

李红昌的老家在普洱市墨江县,2001年和同乡一起到勐腊县打工,当初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一直住在简易木板搭建的房子里。

一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李红昌说:“以前晚上经常听到大象的叫声,我整夜不敢合眼,生怕大象来掀翻我们的房子。”

现在他住的新房有72平米,为了建这个新房,政府出资9万多元,他自己只出了5万元。

和他一样,李红昌的15名同乡都建盖起了新房,有的正在装修,有的已经搬进新居。

新房建好之后,省总工会出钱为他们修建了一条进村水泥路。

进出新房,他们再也不怕原来的泥泞了,摩托一轰,耀武扬威就走了。

李红昌感慨地说:“感谢党委政府、感谢各级工会,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如此巨大的改变!”

另一户人家,房子和公路之间,大约30米的距离,虽是咫尺,由于没有硬化,雨天稀烂不堪,下不了脚。省总工会出资帮他铺设了水泥路,自此,一家人进进出出,再也没有愁眉苦脸过。

记者前去采访时,村组之间的道路,早已被硬化得四通八达。省总工会还给一些建房户补助了水泥,一些村民正在对自己的居家环境查缺补漏,争取在春节前尽快完工。

每一个地方的美丽,都离不开干净清洁的水源。

省总工会出资67万多元,由村民投工投劳,为光明一组修建了饮水工程,引来了山泉水。

瑶区乡居住着瑶、哈尼、彝、傣、壮等13个少数民族,他们心灵手巧,能歌善舞,民族节日众多,省总工会始终将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普惠群众文化活动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帮助光明一组、南贡山、沙仁三个村民小组建设了活动公房、民族文化广场,购买了音响、桌椅、电脑、电视、打印机等设备。

2015年以来,云南省总工会先后投入103.37万元帮助瑶区乡建设民族文化活动中心,为沙仁村小组投入11.34万元建盖950平米球场彩钢瓦大棚。村民搞活动的时候,再也不怕下雨了。

瑶家人欢度盘王节的时候,他们在崭新的场地里,喝着醇香的美酒,欢迎远方的客人。

站在茶厂的山坡上,眼前的山村白墙蓝顶,绿树环绕,竹叶摇曳,香蕉满枝,村民在自己美丽的家园里,收获劳动的果实,绽放幸福的笑颜。

二、喜欢照镜子才是“美丽人家”

城市人上班,每月一笔工资,一年有多少收入,大致都能猜得到。

瑶区乡的农村人干活,今年的豆子收成怎么样,明年的橡胶价格是否好一点,谁也打不了包票。

他们的收入,就是这样东拼西凑的。

难道,就像他们东一只西一只乱丢的鞋子?或者,就像他们胡乱堆放的柴禾?

瑶区乡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全乡共建设农村安全保障住房990户,其中,包括建档立卡户、低保户、残疾户、五保户在内的“4类人员”就有774户。

在省总工会负责挂钩的光明一组、沙仁、南贡山,远处群山环抱,身边绿树掩映,村民粉刷一新的住房小洋楼一样的漂亮。

只是,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和缺乏收纳的家什,和房子不相匹配。

垃圾随处可见,柴草东拉西扯,鸡鸭上蹿下跳,小猪优哉游哉,曾是生活常态。

自由散漫的结果,就是杂乱无章,就是不好看,不清爽,更不美丽。

省总工会启动了“美丽村庄、美丽人家”村容村貌整治创建活动,对村庄的垃圾、粪堆、柴草、沟渠、卫生死角进行清理,实施美化亮化工程;要求庭院、居家、厕所、畜舍、仪容干净整洁。

就像新崭崭的房子一样,再美丽的人家,最好看得见,摸得着。

还是采取典型引路、模范示范的法子。

模范不模范,从东往西看。

光明一组的美女卢云芬,应该是一个可树之才。

她家里原来有一处烟熏火燎过的墙壁,黑得辣眼睛。卢云芬找来铲子,刮了又刮,可是墙上的痕迹牛皮癣一样顽固。

一不做二不休,她找来一块贴纸,将牛皮癣彻底覆盖了。

古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现代人要美丽,勤脚快手的洒扫同样必不可少。卢云芬把自家收拾得清清爽爽,自己也感觉越来越美丽。

2018年11月,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孔贵华到瑶区检查指导工作时,专门给卢云芬颁了一块“美丽人家”的牌子。

村民田间地头的劳动环境,可能让他们平时的穿衣打扮讲究不了那么多。卢云芬以前出门,头发上或许有一根杂草,或者脸上粘了一点泥巴,也懒得追究了。

但凡事都可以有一个改变。

现在是“美丽人家”的示范户了,卢云芬的家是要拿给其他村民参观借鉴的,她的脸除了老公和家人看,村民也在看。

头上不能有草屑,脸上不要有泥巴,这是一个示范户基本的颜值管理。

现在,卢云芬每次出门,都要照照镜子。

一个喜欢照镜子的女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而且,省总工会的“美丽人家”建设,是有奖励的。凡是被验收合格的“美丽人家”,都能获得一份价值1000元以内的实物奖励,包含沙发、茶几、洗衣机、电视机等9种不同的实物组合。

卢云芬的奖励已经搬进家门了。

其他村民见了,开始心动。

心动不如行动。

卢云芬还是一位卫生监督员,谁家的院子打扫不干净,她就要上门负责指导。

李光寿家的院子很大,以前在院子里拉了两根铁丝,衣服等杂物,能挂的都往铁丝上丢,风一吹,长裤短裤都在风中飘动。时间长了,下面的衣服都烂了。100多平米的院子只剩下一个通道进入房间。

卢云芬上门指导李光寿说:“你想成为‘美丽人家’,先要把那些烂衣服丢了。”

李光寿用车,把烂衣服拉走了。现在,他的院子里可以骑自行车。

和旧的世界告别,就是一个新的起点。

居家的环境卫生,做到三天两头的干净不难,难的是坚持,像减肥一样,最怕反弹。

省总工会的奖励,其实是一份甜头,希望引导村民自此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

李荣青家也建起了新房,老房子被用作厨房,只是新家非常潮湿,省总工会的驻村工作队员教他一个办法,在新房周边补建一条排水沟,下雨的时候,水就顺着排水沟流走,潮湿的环境大为改观。

他也要建“美丽人家”。

刘昕是省总工会驻村工作队员,也是“美丽人家”验收检查员。

“第一次来他家的时候,老房子里布满了蜘蛛网,鸡到处乱跑,门口到处是垃圾。”

2019年1月15日,记者前去瑶区采访时,专门跟随刘昕和卢云芬一起来到李荣青家。

新房的空间尽管不算大,但干净整洁,门口摆放的一个铁架子,让无处安放的鞋子终于找到了归宿,柴禾码得有序整齐,最容易凌乱的厨房,锅碗瓢盆进行了收纳,院子也打扫得干干净净。

“非常好,完全配得上‘美丽人家’了,要保持!”刘昕说。

负责居家内务的李荣青妻子此时笑得很灿烂,在挑选省总工会奖励的实物时,她马上打电话与家人商量,决定要一台洗衣机,以前衣服都是她用手洗,现在评为“美丽人家”,有了洗衣机,一家人穿的衣服将会更美丽。

让居家美丽,就会让自己欢喜,让别人欢喜,也让世界欢喜。

三、老肖:南贡山上绽放的自强不息之光

冬日的午后,勐腊县瑶区乡南贡山温暖如春,在暖暖的阳光普照下,天蓝草绿,放眼望去尽是蓬勃生机。

自然界的太阳有升有落,但老肖心中的太阳从不会陨落。只要心中充满阳光,所有的过往都能化作记忆中美丽的涟漪。

从旧房搬进新家,省总工会把路修到了家门口,坐在新房前的凳子上,老肖满面春风。

他是一名孤儿,老家在四川省眉山县。他从小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稍大一点的时候就到新疆打工,第一份工作是帮老板淘金,淘到1克金子有30元的收入。

在新疆淘了1年金,听一个淘金的同事说,在西藏打工好赚钱,他就跑到西藏。

在雪域高原,他经常和一起打工的同事说,他的梦想是跑遍全国。

世界很大,他也要去看看。

多年以后,老肖坐在自家屋前回忆曾经的打工经历,记者不禁心生佩服。南来北往的打工者中,四川人遍布天涯,风风火火闯九州。他们吃苦耐劳,却豁达乐观,面对挫折和困难,他们泰然处之,不屈不挠,血战到底。

在西藏1年后,他又跑到了云南大理。在他的意识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一次,同事神往地告诉他,如果你到了西双版纳,你就不想走了。

西双版纳真有那么好吗?

他决定去看看。

1991年,老肖来到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他在勐满砖厂烧过砖,在纳卓冶炼厂炼过矿。

后来,通过熟人介绍,他认识了瑶区乡沙仁村委会南贡山小组的瑶族妹子小李。小李父亲早年身亡,她和母亲相依为命,后来,母亲也因为操劳过度去世,小李也成了一名孤儿。

两名孤儿的苦难经历,让他们的心紧紧贴在一起,一个勤劳勇敢,一个善良朴实,感情渐渐升温。

在媒人的见证下,两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婚后,老肖也收起了游遍全国的梦想,专心过起了小日子。

要想靠几亩薄田致富,显然有点不现实。

于是,想办法赚钱成了老肖首要面临的问题。

农忙的时候,他在家里种地,收完庄稼后,他就帮人锯木料,原来锯木料一天只有19元的收入,后来逐渐增加到40元一天。

2001年,原本的二人世界变成了5口之家,3个小生命的到来,为这个农村家庭增添了不少欢声笑语,但老肖的担子更重了。

看到丈夫如此辛苦,小李也闲不住,她有空就上山采蘑菇、挖野菜卖钱,也能为家里换来一点收入。

后来,老肖听说在老挝给当地人照相能赚钱,他买来一台胶片机,到老挝为当地人照相。胶片照完之后,他带回勐腊县冲洗,等照片冲洗出来,他又返回老挝,把照片分发出去。

游遍全国的梦想没实现,老肖玩起了跨国游。

天有不测风云。

一次小李在上山采蘑菇的过程中受到惊吓,精神变得不正常,原来还可以在家里做做饭,照顾一下孩子,现在就连做饭也得老肖亲自动手。

自从小李生病后,他再也不能出远门照相了。

2014年,是老肖最为艰难的一年,给妻子治病花了不少钱,还要承担3个孩子的学费。这一年,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5年,省总工会作为勐腊县省级挂联单位,开始在瑶区乡南贡山等3个村小组开展定点扶贫工作。

为帮他渡过难关,省总工会经常给他家送来慰问品,省总工会派驻瑶区乡沙仁村委会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学凤还为他申请了2000元的救助金。

有了工会的帮扶,老肖的劲头更足了。

每天早上起来,老肖就在院子里练上一个小时的少林外家拳法,这个习惯从他出门打工就保持到现在。看上去,老肖个子娇小,但长在别人身上的是肉,长在他身上的是肌肉,很多身材高大的壮汉都不是他的对手。

练完功夫,他开始做饭、喂猪,忙完这一切之后,再去地里帮人挑香蕉、割胶、收售砂仁,有时一天能挣到200多元钱。

就这样,凭着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和执着追求,老肖一家人的生活逐渐好转,并摘掉了建档立卡户的帽子。

一眨眼功夫,3个儿女都长大了,原来的住房已经不能满足一家人的需求,老肖自己贷款建起一座琉璃瓦房。

老肖说:“我吃够了苦日子,但我不怕苦,可我就怕苦了她(小李)和孩子们。”

困难来临时,他一如继往地自强、担当而潇洒。

无论劳作多么辛苦,他们的家中从来都是干净整洁。窗子的护栏上整整齐齐挂着每个人的照片,客厅里的电视柜、女儿的书桌一尘不染。

他家是省总工会第一批挑选的“美丽人家”示范户。

云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孔贵华到他家慰问的时候,专门给他颁发了“美丽人家”的牌子。

现在,他的大女儿中专毕业后,进入勐腊县招商局工作(公益岗位),具体负责脱贫攻坚事务。她表示,自己就是脱贫攻坚的受益者,现在转换身份,自己会努力做好这份工作。

老肖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美满。

他身上特有的自强不息的光芒和魅力,也感染着南贡山上的每一户人家,特别是一些心怀梦想的贫困户,会经常向老肖请教一些种养殖业的经验和心得。

以前南贡山交通极不方便,人居环境差,也没有像样的产业,如今村里通上了公路,农户搬进新居,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阳光雨露的沐浴下,老肖和南贡山其他安居乐业的人家,他们的梦想正在一步步照进现实。

四、产业帮扶托起瑶区群众致富梦

比起荒凉之地,地处亚热带的勐腊县瑶区乡满山翠绿,地里的包谷、豆角、蔬菜、香蕉,感觉它们一年四季都在疯长。

看上去资源丰富,但那块土地并非肥得流油。

要找到能够持续发展、助推农户脱贫、确保群众持续增收的产业发展路子,确实太难。

瑶区乡党委政府在想办法。

他们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探索建立“企业+贫困户”“合作社+党支部+贫困户”“种植大户+贫困户”的模式,引进5家企业,创建6家合作社,扶持1家种养殖大户,全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可以与企业、合作社签订产品购销协议。

省总工会在想办法。

以产业项目促进集体和农户增收,一直是省总工会领导、干部职工和驻村工作队员孜孜以求的思路。

瑶区群众各家都有数目不等的橡胶树,但每年的胶价受制于国际市场,人为操作的空间很小。

砂仁,一些吃货不可或缺的香料,不喜欢冰天雪地,就喜欢在热区生长。

瑶区湿热温暖、热量充足的气候环境,是砂仁安家落户的好地方。

省总工会定点帮扶的沙仁村委会,村民种植的砂仁有近6千亩。新鲜成熟的砂仁果子30元1斤,如果烤干水分,能卖到200—300元1斤。通常,5斤新鲜砂仁能烤出1斤干砂仁。

比较而言,还是卖干砂仁划算。这笔账,村民很清楚。

如何得到干砂仁?传统的办法主要靠晾晒。

记者老家所在的滇东北河坝地方,采摘的砂仁最好连续三个大太阳,一气呵成地晒干,品质有保障,农户也省心。

关键是老天要帮忙,遇上好天气。

瑶区雨水多,砂仁采摘的季节,要是没有太阳帮忙,遇上连续的雨水,砂仁就可能受潮发霉,或者烂在地里。

老天爷不帮,工会帮。

面对困扰群众的难事,省总工会投入31万元建起了一座砂仁烤房。

有了烤房之后,村民心里踏实多了,晚上也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不管刮风下雨,砂仁采摘后直接送进烤房,一天时间就能烘干。

烤房交付村委会管理使用,如果是贫困群众使用烤房,只须交点电费。现在温度是可控的,烤出来的砂仁不仅品质好,而且价格更高。

一个收购砂仁的老板听说有了烤房,找到村委会谈合作,他在当地收购的鲜砂仁,也运到烤房来烤,每年付给村委会2.5万元的管理费。困扰村民的问题解决了,而且村委会也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农户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最怕销路不好。收购砂仁的老板,最会压价。农户的砂仁收成好了,为了等待一个满意的价格,迟迟不想出手,最后的收入反而少了。

2017年,省总工会协调云南白药集团与勐腊县签署砂仁产业发展战略协议书,根据协议,云南白药集团2017年出资1000万元,收购全县砂仁30吨。

有了这份协议书,村民出售砂仁的价格有了保障,原来收购砂仁的老板进村,村民总是一窝蜂围上去打招呼求他,希望开个好价钱,现在反过来了,老板收购砂仁,得求着村民,价格不好点,都没人理他了。

一座烤房,就是农户增收的保障。

都说思路决定出路。

为了打开思路,2018年8月8日,云南省总工会联合上海市总工会共同组织了勐腊县各乡镇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共40人到上海进行学习培训。

在11天的时间里,这批来自祖国边陲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参加了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现代化畜禽养殖技术、农产品拓展市场的营销案例、农村电商等课程的学习,还现场参观了高大上的种植和养殖基地。

沙仁村党总支书记盘国生是学员中的一员,学成归来,他的神经就有所触动。

咱们瑶区也有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宝贝。

经过梳理,冬瓜猪、本地黄牛、茶花鸡、红颊竹鼠、澳洲坚果,算是前景较好的特色品种。

盘国生将本地的特色产品信息,用图文的方式在朋友圈发送。

他还不厌其烦向所有人介绍瑶家腌菜的美味、大如牛角的粽子、手工做成的粑粑、精巧的竹编器具……

南贡山村民小组组长张希望也是学成归来的一员,他的打算是在村里组织合作社,力争把农户种出来的农特产品卖个好价钱。

产业的发展,不必千人一面,而是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你种了砂仁,我可以种柚子;你养猪,我可以养鸡。

省总工会为挂钩三个村小组的贫困户投资改造了畜圈,出资补助了柚子苗。现在,78户人家种植柚子270余亩,一棵棵柚子树苗正在茁壮成长,挂果在望,同时茁壮成长的,还有另一些贫困户家里的猪,四处觅食的鸡……

产业发展路漫漫而修远,但工会人一直在上下而求索。

柚子花开终有期,长风破浪会有时,待到瑶区群众发家致富梦想成真之日,就是所有为脱贫攻坚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干部职工最大的欣慰。

五、致敬!那一群牵挂瑶乡冷暖的贴心人

2018年,是勐腊县脱贫摘帽之年,也是瑶区乡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从2015年开始,省总工会即作为勐腊县省级挂联单位,开始在瑶区乡光明一组、沙仁、南贡山三个村小组开展定点扶贫工作。

从那时起,省总工会领导多次深入县、乡、村开展扶贫调研,遍访贫困户,了解他们的诉求和存在问题,指导县、乡、村开展扶贫攻坚工作。

2018年11月16日,正是勐腊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脱贫摘帽的关键时期,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王树芬委托,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孔贵华一个月内第二次深入脱贫攻坚第一线,与大家一起查找问题、解决困难、并肩作战。

他强调,脱贫攻坚战是一场输不起的硬仗,是最大的政治工程、民生工程,必须立下军令状、签订责任书,确保组织领导、责任落实、经费保障、工作力量、作风转变、督查问责落实到位,切实凝聚起工作的强大合力,以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和气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这一次瑶区之行,孔贵华还深入到南贡山、沙仁、光明一组三个村小组,进村入户,实地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并为省总工会牵头开展的“美丽村庄·美丽人家”村容村貌集中整治行动达标户授牌。

在光明村村民邓春林家里,当孔贵华了解到他们家两个女儿都在上大学、经济特别困难时,当即拿出1000元钱,对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进行资助,并在今后给予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资助,直到大学毕业。

邓春林家里只有3亩农田,虽有20亩山地,但山上没什么出产,一家人平时就靠种地维生。

家里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很争气,学习成绩一直很好,2017年,两个女儿同时参加高考,大女儿考入昆明医学院,二女儿考入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金榜题名是大喜事,邓春林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没钱上学。

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之时,省总工会送来了10000元助学金。

有了工会的帮扶,邓春林的负担一下减轻了许多。

为了不让一个贫困孩子辍学,省总工会把瑶区乡贫困学生纳入“金秋助学”帮扶范围。3年间,省总工会资助瑶区乡学校建设、为全乡考上大学的子女开展“金秋助学”的费用近70万元。

为了让邓春林一家拥有持续稳定的收入,省总工会还结合当地土壤及气候条件,为他家提供了700多棵柚子苗。如今,他家20亩山地里的柚子长势良好。

自勐腊县瑶区作为省总工会挂钩帮扶之地,这几个距离昆明600多公里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以及那一方水土上生活着的农村群众的病痛与冷暖,就成为省总机关干部职工时时刻刻的牵挂。

150余人先后深入瑶区,与自己的帮扶对子结伴携手,共话桑麻,共商脱贫对策。

省总工会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多次前往瑶区调研情况,关注扶贫进展,看望慰问贫困户,协调解决问题,指导工作。

在省总工会开展定点扶贫的三个村小组,工会的爱心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沙仁村的傣族岩波坎有2个儿子,2017年,一家人正在建房时,大儿子从楼上摔下来,伤到颈椎,造成高位截瘫。

这一情况被省总工会驻村工作队知道后,立即申请对岩波坎一家进行帮扶,在前后几次的慰问中,工会的慰问金额近万元。

此外,工会还和当地民政部门协调,将岩波坎的大儿子纳入低保,每年有2000余元的生活补助。

“快来屋里坐,进来喝杯茶……”无论是在光明一组还是在沙仁村,村民一见到李昆就热情地和他打招呼。李昆是省总工会驻村工作队员之一,驻村近2年,村里的群众对他非常熟悉。

这位来自山东的北方汉子,一直保持一种军人本色,走到哪里都能适应,做事踏实认真,兢兢业业,省总出资修建的烘烤房里安装了其他单位的设备,他会马上打电话问清楚。

他到岩波坎家走访时,岩波坎反映,因为儿子长期卧床,护理极其不便,想要一张专门的护理床。

李昆积极申请,争取到省总工会支持,花2500元为岩波坎的儿子买了一张专业护理床。

虽然家庭遭遇变故,但岩波坎一家从不气馁,把傣家风格的两层木楼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获得了省总工会“美丽人家”的授牌。

现在,岩波坎的小儿子就近在望天树景区打工,每月有2000余元的收入。

“我们永远记得工会的恩情。”岩波坎的媳妇面对记者时,说话像水一样温柔。我能感觉到傣族人家知书识礼的文雅,又能感觉到他们直面困难的坚强。

光明村的盘二,儿子去年患病后去世,家里住着他和老伴、儿媳妇、以及一个6岁的孙女。老伴因为儿子的去世,精神上受了刺激,需要有人照顾,

去年,还在他儿子住院期间,省总工会先后两次对他儿子进行大病慰问,慰问金额1万余元。

3年多来,省总工会在勐腊县投入脱贫攻坚、保障民生、综治维稳、金秋助学、助残帮残、举办培训班培养各类人才等方面共计920多万元。

为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省总工会党组、直属机关党委始终将帮带基层党建作为扶贫攻坚的核心工作来抓,安排省总直属机关党委帮扶瑶区乡沙仁村委会、机关基层党支部帮扶瑶区乡光明一组、南贡山、沙仁三个村民小组党支部。2016年和2017年,省总工会领导来到瑶区,和三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一同过组织生活、一同重温入党誓词、一同收看党的十九大盛况,并给沙仁村党员上党课。为三个村的党员活动室配置了音响、桌椅、电脑和打印机,夯实基础条件。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举一动系民生。

2018年9月6日,省总工会扶贫助学“爱心书包”捐赠仪式在瑶区乡中心小学举行,194名建档立卡户学生接受了来自省总工会捐赠的爱心书包,每个书包里包含了文具笔袋1个,《中小学安全预防与自救手册》《青春正能量》(习近平寄语)各1本,太阳能手电筒1支和徒步登山两用鞋1双,总价值6万余元。作为“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 奔小康”系列活动之一,“爱心书包”的捐赠旨在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省总工会还协调上海中医、交大、复旦、同济等著名医院的劳模专家,远赴瑶区,开展义诊活动,关心群众的身心健康。

从2015年至今,省总工会先后选派4批14名扶贫工作队员(含3名总队长)、1名挂职副县长到勐腊县帮助工作;24人次到勐腊县开展走访、调研、摸底、指导、帮扶工作。

让记者尤为感动的,是省总工会的一群干部职工,他们很多是80后、90后年轻人,从小在城市长大。无论是结成帮扶对子,还是驻村工作,组织有需要,他们有行动。在瑶区村民家里,他们不会纠结于环境的好坏,任何时候都可以打成一片,亲如一家;他们在保持全心全意服务职工本色的同时,也将大爱无边的温暖情怀倾注到瑶区困难村民的心中。

结对帮扶盘二一家的省总一名干部,掏出2000元递到盘二的手上。

到瑶区三个多月的刘昕,承担了“美丽村庄·美丽人家”的创建和验收工作,走村入户的时候,尽管他不能完全叫出别人的名字,但总是“大爹”、“大妈”喊得特别亲切。

驻村工作队员事无巨细,任务艰巨,他们除了进村入户,倾听群众心声,掌握基本情况,做到精准识别以外,在动态管理中还要应纳尽纳,应退尽退,整理脱贫档案。

他们需要克服个人身体、婚姻、家庭方面的各种困难,除了完成脱贫攻坚,还要在国务院“户户清”清查、全国经济普查、县住房“一户一档”等重大任务中加班加点完成任务。

有人说,没有在山区农村工作过的人,就不明白基层工作有多苦;没有在扶贫一线奋战过的人,就不知道脱贫攻坚有多难。

省总工会参与扶贫攻坚工作的干部职工,以移山的决心,明确的思路,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以及前所未有的辛苦,夙兴夜寐,忘我工作,就是为了让瑶区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

他们都有自己铭记一生的故事,都有自己独具一格的精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份庄严的承诺。当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激荡人心之际,我记得瑶区乡光明村茶厂的一户人家,他们刚刚乔迁新居,在冬日明媚的阳光下,两口子正忙着灌装香肠,然后晾晒在一根竹竿上——那是他们准备的年货。

现在快过年了,我不禁想起王安石的那首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瑶区,明天更美好!

猜你喜欢

老肖勐腊县砂仁
老公陪我回娘家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神仙枪
《红楼梦》中的人为何饭后喜嚼砂仁
怀孕没胃口,可用盐砂仁
云南边境地区交通路网格局变化下的旅游空间效应
望天树空中走廊的建设及其在科研和生态旅游中的应用初探
砂仁的化学成分及相关药理作用研究的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