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人过节“跑偏”

2019-03-22张佳玮

读书文摘·经典 2019年2期
关键词:跑偏茱萸西门庆

张佳玮

中国人最坚韧,擅长化悲为乐。比如说,明朝时候,杭州人把清明节过成了郊游节,妆饰一新,出门踏青,扫完墓就地野餐乐饮。重阳节亦是如此。按《易经》说,九为阳数,九月九日,重九之数,是阳气极盛时。三月三踏春,九月九踏秋,秋收时祭天祭祖,佩茱萸饮菊花酒求寿。曹丕认为:“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凑个时令,要长寿的意思了。这就是中国人过节的精神啦。

中国人最重饮食,而且不时不食,节令献祭、聚会饮宴,最后都是为了个吃。以前北京的山东馆子,极聪明,每逢重阳节,不只喝菊花酒,还出个“菊花锅子”。因为重阳节是入秋,须进补,可是宅门里太太小姐,多有类似于林黛玉体质的,纤弱不胜,不能跟北方大汉似的狂吞涮羊肉。用菊花瓣儿洒火锅里,另加刻意削薄的魚片、羊肉片、藕片等物,一涮就熟,温润中不失清和,专门迁就太太小姐们。袁枚《随园食单》里则说过一个栗子糕,是重阳小食:把栗子磨成粉,与糯米和糖蒸成糕,加瓜子松仁,当零食吃,想见甜软香糯,怎么吃都不会伤脾胃。

正经重阳节传统食物,就是重阳糕。

最初是隋唐之际,重阳节还带祭祀秋天的任务,黍秫收获,于是用黏米来做糕,大家边吃边感谢上苍;富贵人家用枣子和栗子混合做,图个香甜。北宋末年,重阳糕已经成了规模:蒸得了糕,还要加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上面插剪彩小旗,为了图漂亮;偶尔还会加猪羊肉和鸭子。明朝时还有种玩法,是拿重阳糕搁儿女额头,祝愿:“愿儿百事皆糕(高)。”取谐音,图个吉利。历来重阳糕配方不一,但高热量、高糖分是必需的:无非为了大秋天,补一补气罢了。

菊花酒的规矩不难解释:中国人自来喜欢吃花喝花,不独菊花一味。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是直接吃的。曹丕趁重陽节,给钟繇送菊花,认为那天一切植物都萎靡,只有菊花“纷然独荣”,若非“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怎会如此?菊花用来泡茶就很香了,泡酒更妙,而且不只重阳节能喝。《金瓶梅》里,夏提刑和西门庆交好,到十月份还制了菊花酒送来。西门庆嫌这东西“香淆气的,没大好生吃”,后来要吃时,“碧靛清,喷鼻香”。

喝菊花酒有讲究:未曾筛酒,先掺一瓶凉水,“以去其蓼辣之性,然后贮于布甑内”,这样再筛出来,醇厚好吃。这意思很明白:菊花酒香得有蓼辣之性了,要加水稀释才好喝。王维想象山东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很感伤,其实兄弟们登了高,香甜的菊花酒喝着,黏而又甜的重阳糕吃着,还自觉能延年益寿,再感伤也有限,苦的倒是他自己,只好“每逢佳节倍思亲”了。

中国人善于将一切节日过成吃节,重阳节也不例外。说来似乎不甚严肃,其实古代岁时叵测,生活并不那么容易。每个节日,神神鬼鬼很叵测,亲人又未必在一起。不认真吃点东西,真过不去——世事已经那么艰难,每逢佳节倍思亲,还不让吃口好的,还怎么对抗无常世事呢?

猜你喜欢

跑偏茱萸西门庆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怀念一枝茱萸
皮带机跑偏原因及防偏技术探析
西门庆亦曾萌萌哒
西门庆的爱情观浅议
警惕去产能“跑偏”
奶源地建设“跑偏”了吗
漫话茱萸
西门庆的“邂逅”
西门庆是“软饭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