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再云 每一个认真对待陶瓷的人都让我感动

2019-03-22

北京青年周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器皿质朴本真

黄再云曾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刚从学校毕业的时候,她做的是偏现代风格的创作:有动物造型的陶瓷雕塑类作品,处理手法是女性化的:还有些精致风格的生活器物。之后几年她风格陡转,开始走向“土气”,盘子、碗、罐子,题材不拘,更偏重有功能性的日常物件。她工作室的泥地上有一大排陶瓶,还没有上釉,堆在地上、摞在板车上,架子上都是高足盘。这些直径30厘米左右的盘子是准备秋天在南京和光陶社做展览用的,它们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做成,手工刻出毛糙的棱线。素坯晾干后放在架子上,不经意间看起来像是灰秃秃的木器,那些线条支撑出结构,如同木匠师傅用刀砍斧凿出的纹路,简单凌厉,视觉效果强烈。

陶艺的世界里,最难得的是那份质朴、本真,还有尽管这条路一直很难走,却依然能延续那份质朴、本真。前者是天性流露,不易;后者要靠心性定力,更难。

她特意避免作品看起来是可爱的或俏皮的,能跟小清新扯上关系的风格一概避开。她要的是力量感、是自然之气,哪怕它们看起来没有技法,甚至是憨憨的,哪怕它们换不来很多钱,也不妥协。对她而言,谋生好像只是一个伴随做陶而来的副产品,陶艺的存在是为了释放一种体内的热情。对泥土,她有一种谦卑,一种执拗,一种不随年岁增长、不被困窘消磨的热情。

她说,陶瓷材料有自己的性格,希望更多地去感受并理解着去做今后的作品抑或普通的用品,而不是一味发挥愚蠢的“创造力”做一些新颖怪异的东西。中国有很长的陶瓷史都是关于用而后关于美。这件事让人感动。

“泥巴会打动我。泥巴软软的。每一个愿意认真做陶瓷的人都让我感动。”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黄再云

Q这几年你作品风格改变明显吗?

A决定做陶瓷之后又思考了很久想做什么样的风格。学校的陶瓷美术教育是当时最流行也是最先锋的一套,西方打破器皿实用性的现代陶瓷艺术理论,然后紧接着一轮日本流行的民艺实用美学、生活美学等。学习制作陶瓷是最基本并且要一直坚持的功课。我给自己的方向大概是做实验性质的、有自我表达的生活类陶瓷,不一定只是器皿。

Q目前你主要做哪些类别的陶瓷器皿?主要的成型方法和装饰技法是什么?

A主要做吃饭喝水用的陶瓷器皿,以我个人的使用经验看,这些很实用,但是也有客人会疑惑。主要的成型方法是手捏,慢轮,也会借助模具。在装饰方面,青花、化妆土装饰的方法使用较多,主要是简单的釉色的调配,还需要做很多试验工作。慢轮,陶瓷制作的古老方法,以手或腳驱动自制的转盘或轱辘车来制作陶瓷器。现在一些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仍沿用此法,陶作家也会因为追求陶瓷器在不同工具和力的作用下呈现的不同效果选择这种制作方法。

Q你会怎么理解心(创造力)和手(技艺)之间的关系?

A做的时候有时觉得技巧能力不够,或者觉得自己怎么越做心越小了,都会想一想。这是我比较直接地去理解心和手的关系的方式。做陶瓷要入门很容易,要走上专业、职业的道路,投入很重要。

Q你的器皿风格厚实、质朴,有想过它们适合哪些菜式和用餐环境?

A我喜欢好用也有画面感的餐桌布置。家常菜或者精致的摆盘都好看。一般客人购买时是大概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或者愿意尝试什么的,不用担心太多。其实我没有太多客户。陶作家、艺术家或者设计师朋友,支持、购买我的作品还蛮多的,也许他们很容易看懂我在试图表达什么吧。这也许是我的骄傲,但也是欠缺之处。特别感谢

黄再云

“80后”,湖南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专业,此后一直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现于景德镇设立个人工作室。学习景德镇传统的制瓷工艺并试图融入当地系统,探索陶瓷器皿的实验性,力图在手工制作陶瓷过程中,把陶瓷材料的偶然性加以保留,以此实现自我情绪的自然表达,使作品兼具实用功能和使用的乐趣。

1.黄再云作品 一个立方的海

2.黄再云作品 皿系列

猜你喜欢

器皿质朴本真
基于竹材料在当下日用器皿中的应用研究
本真
一片质朴的原始主义树叶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山有桂子
彝族器皿
用最质朴的文字写出最真诚的感动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
瓶瓶罐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