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时代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研究

2019-03-22□郑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馆员数字图书馆

□郑 聪

一、什么是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美国经济学家唐·塔斯考特(Don Tapscott)[1]提出,其出版的《数字经济》(The Digital Economy)[2]一书可谓该领域开山之作,由此唐·塔斯考特被誉为“数字经济之父”[3]。随后伴随着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数字化生存》和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信息时代三部曲《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等出版和热销,数字经济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4]。数字经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第一次快速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到2001年,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和互联网的崛起,数字经济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神话;2001互联网泡沫破裂标志着人们开始冷静对待数字经济并对其经济引导力产生了质疑;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数字经济以坚挺表现再次赢得关注。

数字经济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目前最权威的定义是2016年二十国集团峰会发表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在倡议中将数字经济定义为“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金融科技与其他新的数字技术应用于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共享过程中,改变了社会互动方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通信技术使现代经济活动更加灵活、敏捷、智慧”[5]。

二、数字经济与图书馆结合范式

数字经济环境下图书馆发展与规划的各种问题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管理与服务跟不上时代发展。管理方面,数字技术的大范围应用,如互联网、RFID、智能门禁、信息系统、视觉系统等,实现了图书馆运营的半自动化甚至自动化,加速了图书馆的资源流通,解放了传统岗位的劳动力,可以说当下的图书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有科技感。然而数字技术运营依靠的也是专业人员,随着数字技术在图书馆占比不断扩大,管理理念、管理手段、人员配比、资金配比等都需要创新与调整,才能与当下环境相适应。

服务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物联网等的普及,诞生了很多新的互动方式,很多业务都从线下搬到了线上,比如自助借还系统实现了读者与图书的无缝对接;QQ、微信、电子邮件等实现了实时虚拟参考咨询;WEB站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成为了图书馆宣传的阵地,这些变化也都要求图书馆进行服务理念、服务形式等多方面的创新与改变。

三、管理创新研究

(一)业务流程与角色转变创新。传统图书馆业务流程以图书采访、借阅为中心,特别是闭架阅览和半开架阅览时代,采编部门和流通部门工作量繁重,而在信息化系统和RFID应用之后,业务重心有所转移。

读者自助采访模式和图书加工业务的外包打破了以往书商供书、馆员采访、馆员加工的传统模式,采访业务流程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馆员在采访中的作用可以转变为采访决策制定与读者订单审核,通过这种业务流程创新来均衡各分类图书的馆藏量以及资金配比。采访决策制定可以在宏观角度满足资金配比、学科建设、评估等一系列重大建设要求,订单审查可以在微观层面满足读者个性化与人性化的同时对意识形态进行严格把控,防止一些政治不正确的资源进入图书馆流通环节。

而在图书借阅上,RFID自助借还系统省去了人工借阅环节,加速了读者与书籍的流通速率,提高利用率,相应的有些图书馆已经采取大流通模式应对全开架环境。但是表面上的组织机构变化并不代表已经完全适应了技术变化,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本质在于精确定位每一个资源(包含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那么对于馆员来说工作角色就要从实体资源的管理延伸到虚拟资源的管理。比如上架操作,传统模式下只需要对书籍进行分类,按照中图分类摆放到特定架位;而在RFID环境下,还需要将已经摆放到位的书籍进行信息注册,将其在OPAC系统中精准定位到某一层架上。就目前已经实施了RFID系统的图书馆现状来看,虚拟资源正在倒逼着实体资源的管理,对于读者来说虚拟资源是最容易获取的,读者通过手机或者电脑查询到图书馆有某一项资源,但是到实地借阅却查询不到,那么这就出现了虚拟资源与实体资源不匹配的问题,问题的产生一般在于数据更新不及时、读者乱取乱放、典藏书籍未上架却先入库等等。这就要求馆员加强工作角色转变,将书籍整理与架位信息及时更新作为重点,加强巡库避免读者的乱取乱放,这样才能维护好虚拟资源与实体资源的对应,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才能更流畅。

(二)管理模式创新。数字化设备、信息通信设备以及自助设备的大量投入使用无疑会直接加重技术部门的工作量,在人员结构无法迅速调整的情况下需要对管理手段进行大胆创新来减轻工作负荷。第一,通过信息化技术完成现有管理模式的改造,打造网络、设备、服务集成式监控与管理环境,通过预警平台实现快速响应与处理预案定制,这相当于为管理人员提供了透视整个图书馆的能力,从而减少巡检、查找报修原因等重复劳作,甚至在有报修信息之前就能把问题解决。第二,建立标准授时中心、系统升级中心、病毒木马查杀中心、还原控制中心等,随着计算机设备的增多和网络环境的日益复杂,传统增霸卡克隆管理模式稍显落后,无法对PC设备进行远程的补丁、升级、病毒木马查杀等操作,因此需要借助互联网思维进行模式创新,通过一系列网络管理软件(如360企业版、冰点还原等)的应用实现远程还原、增量更新、补丁管理等操作,进一步解放技术部门劳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建立标准授时中心很容易被忽略,统一的时间管理可以说是数字化时代的基石,尤其是图书馆众多业务与时间关系密切,特别需要在内网环境中为所有设备提供授时服务,以便消灭后期由于时间不统一带来的管理负担。

流通部门也可以通过物联网手段进行管理模式创新,以视频、音频、温度、湿度、红外、烟雾等传感技术手段来代替常规巡库,甚至可以通过视觉分析、音量分贝监测进行读者行为监控,发现问题立即响应与取证。

(三)读者自我管理。本文对读者自我管理的定义是读者在与图书馆产生交互的过程中协助图书馆进行管理工作,提出的原因在于随着读者权利的扩大读者义务没有相应的增长。比如全开架自助借还流通模式,只是单方面方便了读者借阅行为,却没有将其进一步延伸完成读者自助上架还书操作,这就需要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完成读者自我管理,完善实体资源流通最后一个环节,培养读者的自我管理意识,从而维护图书馆资源的完整、有序。当然,读者自我管理的意识培养也需要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配合,形成具有监管效力的借阅流程与规范模式,做到从那里获取资源就在哪里归还资源,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自助行为。

四、服务创新研究

(一)理念创新。数字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服务的升级换代,而图书馆就是服务高校服务社会,更应该进行转型升级,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品质。要实现服务升级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创新,一是服务的封闭性转变为开放性;二是原始资源提供转变为深加工资源提供;三是面对面服务转变为虚拟化服务;四是被动型服务转变为主动型服务[6]。

(二)内容创新。传统模式下图书馆服务主要以面对面形式展开,而在数字化的今天服务更多存在于线上,读者自助行为覆盖面的日益扩大要求图书馆员的服务更多地转移到幕后,提供资源整理与问题答疑,这需要馆员对服务理念进行自我革新,通过服务与监督疏导读者规范使用资源,尽量减轻开架环境下的资源混乱情况。同时,随着资源与知识的大量堆积,读者想从图书馆获得的不再是单一的资源,尤其是教师读者和高校管理部门,他们想通过图书馆获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已经加工好的资源,比如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著作章节资料、文献综述资料、科技查新资料等,或者是学校在某一领域的科研成果统计、成果水平评判等,这就需要馆员在服务理念上有所改变,图书馆不再是单纯地提供原始资源,而是要更进一步对其提炼、加工,从而提升服务水平。

五、结语

数字经济时代是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保持创新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与服务创新。为此图书馆员应该加强自身学习与建设,勇于接触新鲜事物,对涌现出来的新技术、新理念持开放接纳态度,这样才能在数字经济时代将图书馆建设的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馆员数字图书馆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答数字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数字看G20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