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以唐山学院为例

2019-03-22李东静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三下乡成果大学生

□李东静 林 凡 董 天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团中央发起,各高校组织管理,大学生广泛参与。旨在发挥高校大学生知识和技能优势,服务农村基层,开展调研活动。多年来,高校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实践活动要切实发挥作用,实现高校育人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还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不充足。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前期宣传不足,活动开展周期短,经费少,大部分高校仅把它当做一项任务来完成,没有充分认识到党和国家开展“三下乡”实践的教育意义,因此,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全面科学的统筹规划体系和规范有序的操作流程,也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精细化管理。

(二)教师不匹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涉及到被服务地、团委、宣传部、汽车租赁、学生及家长等各个方面,头绪多,事务杂,一个环节出问题将影响整个实践的进程和效果,但是大部分指导教师团队的组建具有随机性,并没有根据实践需要进行合理的人员配比。由于没有专门从事和研究社会实践的教师,工作和工作量又难以对接,导致大部分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态度不端正。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但是很多学生参加实践的目的不明确或是动机不纯正。有的学生把社会实践作为一次假期旅行,有的作为一次教师作业,还有部分学生把社会实践作为赚取学分的工具,这种不端正的思想导致服务态度和实践质量大打折扣,工作敷衍不扎实,消极应付不走心,违背了“三下乡”的初衷,甚至引起了当地群众的反感。

(四)对接不长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资金来源单一,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实践时间短,在本次唐山学院精准扶贫社会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只是简单了解了农副产品的种植养殖情况,还没有完全深入到农户家走访,就匆忙赶着到农村外墙张贴精准扶贫等相关内容海报,然后又赶忙去慰问采访了几家特困户,后续的捐书执教也是匆忙完成,来不及深入就不得不结束了,后续的调研也没有经费支持,导致实践活动缺乏持续性和连贯性。

(五)效果难显现。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不能深入进行调查研究,难以发挥全面持久的作用,技术培训、医疗服务、教育支援等还没有显现效果,实践活动就结束了,既不便于经验的积累,又无法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和科技转化。

二、破解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党和国家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扶贫实践、总结扶贫经验、推广扶贫成果的大胆尝试,新形势下要使大学生更好的深入基层、服务社会,让受助群体受益,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上述问题。

(一)做好充足的实践准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出现盲目性、浅层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临时选题,临时组队,仓促上马,仓促结束,管理机制和指导机制不健全,“三下乡”没有做到充足的认识和准备。

1.建立高校管理机制。高校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主导和依托,要发挥制度优势,科学全面的指导管理实践活动,把“三下乡”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块中来,把调研成果列入工作量和绩效考核,建立组织、考核、奖惩、管理机制;在学生管理中加入“三下乡”实践的标准及要求;建立实践项目审核评审机制,从项目的价值、可行性、调研的科学性、执行的深入性、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几个角度使好项目和成果脱颖而出,将“三下乡”社会实践规范化、常态化和长效化。

2.组建指导教师团队。指导教师是实践团队的核心和发力点,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性强、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是社会实践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三下乡”实践活动具有流动性、分散性和协作性,头绪多,事务杂,需要教师和学生们各司其职,分工完成。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合理配比,协调合作,既要规划整体方案,把握项目的方向和进度,又要解决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及紧急情况,小到语言的沟通大到人身安全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尤其是扶贫实践大都是在偏远地区,医疗卫生通讯交通都极不便利,一个环节出问题将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和成效。

3.端正学生思想认识。大学生“三下乡”是要将所学知识服务于农村,提升自我,不是走马观花,更不是吃吃喝喝。在实践开始之前,要对实践成员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把关,挑选一批精兵强将,严肃纪律,明确权责。各个专业不管是卫生下乡,技术下乡,思想下乡,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认知、项目执行、调研统计、撰写报告、人身安全等相关内容培训,让学生明确实践的目的以及职责,同时知晓安全和应急措施,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社会实践。

(二)建立长效的服务机制。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成果低,价值转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践周期短,不能深入和持久进行研究。因此,高校要尝试建立定点服务基地,实现双方长期有效合作。

1.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暑期实践活动所需的物资设备、学生的饮食住宿都需要资金支持,目前大多数高校活

动经费由学校根据政府的拨款来承担,“僧多粥少”,要拓宽“三下乡”经费来源,就要整合政府、学校和企业资源,首先,政府要发挥引领和支持作用,增加财政拨款投入。其次,学生要充分利用社团优势,到相关企业拉取一定的赞助费或将服务地的农特产品与本地企业、商超进行对接,来获取一定的经费支持。总之,利用学校、专业和学生优势打造经费来源渠道,为社会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2.设立定点服务基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地经常变更,再加上人员的流动性,很难进行彻底的调研。因此,高校要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建立定点对接的实践基地,免去熟悉环境等不必要的重复流程,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变“一次性”为“深入性”,使学生最大化发挥专业优势,切实切地帮助当地解决问题,发挥高校和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作用。

(三)完善实践成果宣传推广机制。为了使“三下乡”成果不再成为文件柜里的备案,政府、高校和实践团队要利用新媒体对活动主题、内容和成果进行宣传报道,既可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促进成果的经济转化,又便于不同高校和团队交流学习,总结经验。

三、结语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是大学生锻造思想、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创新机制,多方合作,才能确保“三下乡”取得实效。

猜你喜欢

三下乡成果大学生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大学生之歌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