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

2019-03-22李鹏昊王奕骅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李鹏昊 王奕骅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教育部令第43号中也指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积极传播先进文化。

在当今自媒体环境下,通过调研发现,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性、意识弱化、低俗化等倾向,尤其是现在“90后”大学生,成长在资源共享的年代,生活方面现实与虚拟共生共存,心理方面理性自立与感性依赖互相依存,价值认同感降低,文化自信显露不足。

一、自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掌控现状

移动互联网技术变革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由此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分解与嬗变,如何在自媒体环境下及时转变观念、有效掌控形势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地位和权威提出了挑战。目前,高校校园文化传播载体的主流形式为微载体。微载体有着丰富和崭新的时代特征和可能面临的问题。

(一)“微文化勃兴”遮蔽人性异化。微文化最初起源于网络微博的风靡流行,成熟于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的汇聚融合,是自媒体背景下新兴文化形态的代表,其自由与兼收并蓄更加迎合大学生朝气蓬勃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受到学生追捧。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哈贝马斯创立的“普遍语用学”曾指出:“交往的异化是主体间关系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不是平等、信任、自然的互动关系,而是蜕变为扭曲的、不平等的、不信任的、不自然的主客关系。”这种异化的交往关系产生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网络交际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更依赖虚拟的网络交际而丧失社会实践的人际交往。

(二)“微心理关注”引发信任危机。自媒体的即时互动与无限传播,推动微文化特有的“微言大义”的内涵和“无微不至”的外延,引发大学生在微载体上抒发个人情感,缓解压力,表露个人心理细微变化,提高“被关注度”,满足大学生心理参与需求和表达欲望;同时,自媒体的无界限性与虚拟性也降低了大学生的实际社会交往能力,尤其是“网瘾”造成一系列社交功能丧失、人际交流障碍,引发心理问题,导致人与人基本的信任危机。

(三)“微交互共享”掩饰信仰缺失。自媒体的互动与共享功能,给微文化以迅速扩大甚至夸大的可能,把个人主体认识的舆情引领推到风口浪尖,日常生活碎片化趋势明显,网络文化呈现出草根化、低俗化以及娱乐至上的倾向。这种网络环境把诸多未经把关人筛选和斟酌的交互信息充斥给青年学生,对涉世未深、心理单纯的大学生群体造成巨大干扰,成为被动接受者而非主动思考者,没有坚定的信仰更容易受到心怀不轨的反动势力的利用和煽动,误入歧途。

二、自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满足自媒体平台客观需求的自媒体网络产品。自媒体平台成为新时代网络场域的直接产物和使用工具,网络生活成为人们日常人际交往与实践的重要场所,要求人们提高教育者驾驭自媒体技术的水平和能力,提供和推出贴近大学生生活、趣味性、创新性的自媒体产品成为可能。比如近年来提倡教育公平提供网络资源授课的“慕课”、网络授课、线上线下答疑互动等形式。以丰富新颖的自媒体产品体现服务理念,分析和考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化,通过积极的互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把服务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工作实际中。

(二)注重人文关怀,体现高校文化人文价值。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首要任务是微载体的建设融入高校教学。构建微课程平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开放、平等、协作与共享。以参与体验化、信息开放化、展示个性化为基本落脚点,提高课程利用率和覆盖面;突出高校校园“微文化传播”教育服务功能,围绕学术、心理健康、就业创业指导、生活和法律等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构建微载体综合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及时反馈和解答学生的焦点疑难问题,提高教育服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合理可控的舆情监管体系。合理有序的监管与预警机制始终是网络环境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掌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要发挥微文化传播的积极效果,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大学生常用微载体的正能量传播作用,必须建立及时有效的监管体系,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强化网络舆情引导,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

三、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创新体系的重构

(一)从客观需求入手,结合“90后”心理特点,丰富自媒体产品,对抗异化。“90后”大学生更注重个人自身主体意识,倾向于独立的信息选择与接纳,乐于投身社会实践,但是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是非辨别能力有限,这些决定了大学生在微文化传播中从众性与冲动性。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及时代特点,把“微文化传播”从载体工具上升到战略举措高度上来认识,参与到师生双向互动交流、乃至合作共赢的变革中来,丰富教育内容多元化,教育渠道多样化,教育手段时代化,开发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自媒体产品,比如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自助解答和自助办理事务性工作的网络平台;比如开设学生“青春讲堂”,邀请学生舆情领袖带领学生开展积极有益的时政探讨,回归到人与人之间平等、信任、自然的人际关系中来,对抗人性的异化。

(二)加强文化性、民族性和社会性的情感共鸣,提升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对于自媒体环境下思想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更加不言而喻。中国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的根源,是话语权创新的灵魂。立足中国实践,解读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在生活中自愿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炼中国精神,努力去探索和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传播中国声音,引导学生理性地、辩证地认识民族文化和外界客观世界,运用学生特点的话语形式与学生实现共振共鸣,自觉树立中国风范。

(三)培养学生网络舆情领袖,提升辨识能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网络政治领军人,积极占领自媒体教育阵地,提升大学生对微文化传播的辨识能力。教育的活力来源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创意的转化,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公益、微视频”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校园“微文化传播”的建设与引导,重点培养学生政治引领人,激发网络正能量。发挥学生学团组织的作用,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网路论坛、网络社区以及网络微信群等微载体平台,培养“微领袖”,担任微文化传播的“舆论先锋”和“政治喉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润物无声的“微道理”中,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辨识度和理解力。

(四)加强服务理念,完善高校自媒体监督与预警体系,科学管理。面对当前自媒体条件下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态势,高校要构建融“检测、监督、预警”于一体的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系统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安全响应机制、应急机制,做到安全及时、主动处理。此外,高校在完善网络信息在线监控体系、构筑信息线上安全“防火墙”的同时,可以发挥线下学生网络“信息员”、“监督员”的主体作用,及时把控网络舆情,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和有害信息对学生的思想侵害与腐蚀。管理平台从静态转变为动态,从孤立转变为协调,从封闭转变为开放有序,实现虚实互动,互为支撑、互相促进。构建与完善以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为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媒体监管体系,明确相应的工作组织机构建设。高校要强化学生法律教育,明确处罚责任,提高学生自觉守法意识,培养网络道德素质,积极传播正能量。

四、结语

新情势催生新思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创新要求与时俱进,整合一切优秀的资源,利用自媒体的特性,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优化政治力量,实现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创新。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