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双困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9-03-22□申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困生就业指导家庭

□申 黎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820万,比上年度增加25万人,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双困生”是指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且由于生理缺陷、延长学制、职业能力欠缺等客观原因造成就业困难的毕业生[1]。他们在就业择业方面相对普通大学生总体处于弱势,易于引发自卑、焦虑、盲目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关乎到他们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明晰“双困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源,引导“双困生”克服就业心理困扰,对于缓解“双困生”就业压力,帮助他们实现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双困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双困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自身观念、就业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在就业成本不断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势下,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一)因贫富差距而造成的自卑心理。大学不同于中学时代,社会财富的差距在大学校园里更加明显,成绩也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丰富的校园生活更凸显个人才艺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双困生”受家庭经济所限,在成长过程中物质条件匮乏,学习条件有限,使得其相对于家庭较优越的大学生,在艺术修养、社会交际、视野见识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物质条件的贫瘠、精神生活的缺失、自身素质的差异,严重影响了他们自信心的建立,部分贫困大学生甚至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自卑而带来的敏感和不自信,导致他们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班干部竞选、校内外社会实践,更害怕表现自己,从而失去了在大学期间锻炼和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的众多机会。这种自卑心理,也使得“双困生”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时,容易畏手畏脚,害怕失败,更不敢主动推销自己,从而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弱势,使得就业更加困难。

(二)因就业压力过大而产生的焦虑心理。“双困生”大部分是通过助学贷款或者倾家庭全部财力来完成大学阶段的求学生涯。这些来自家人、亲友、社会的资金资助和广泛关注,让部分“双困生”压力陡增,认为只有拥有好的前程才能够回报家庭和社会,因而,一到毕业季,“双困生”大都急于找到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成本越来越高,使得“双困生”需要承受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耗费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才能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来自亲朋好友的过多关注、沉重的经济负担以及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得“双困生”就业压力过大,容易产生恐惧、紧张的焦虑心理。在就业过程中,这种焦虑心理严重影响了“双困生”的就业选择和个人能力的展示和发挥。

(三)因就业价值取向错位而出现的盲目心理。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影响着其择业行为,在就业择业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双困生”大都通过高考的独木桥实现农村到城市的转变,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主要考虑经济、地域、工作条件、岗位等,导致他们在就业时呈现出盲目心理,主要表现在一心要选择大城市、高薪、体面的工作,不愿下基层、回农村或去西部等欠发达地区从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他们的就业范围,给成功就业增加了困难。错位的就业价值取向、盲目的就业心理、较高的就业目标使得一些“双困生”容易走入就业误区,影响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职业的规划和发展[2]。

(四)因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而导致的逃避心理。面对当前突出的就业压力,普通大学生大都能正视压力、解决矛盾,从就业失败中汲取教训,找寻就业成功的方法。而“双困生”一方面普遍敏感,交际能力差,不愿与人接触;另一方面,他们在面对失败时由于缺少倾诉的对象,缺乏情绪宣泄的途径,心理承受和行为调节能力较一般大学生更低,情感也更加脆弱。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往往出现逃避心理,容易丧失信心、缺乏斗志,甚至自暴自弃。这种逃避现实、消极抵触的心理,进一步增加了“双困生”的就业困难,降低了就业成功的概率。

二、高校“双困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双困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严峻的就业形势、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就业指导的不完善和就业心理辅导的欠缺、个人综合素质较低、过于传统的就业观念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双困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增长模式由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依然逐年增加,2016~2018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分别为765万、795万、820万,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需要就业市场的有效容纳和消化。然而,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市场整体用工需求减少。种种原因造成了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新一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和挑战。而“双困生”由于社会资源缺乏、就业渠道狭窄、生源和户籍的影响,他们的就业更加困难,就业心理压力更加巨大。

(二)家庭环境影响了“双困生”的就业心理。“双困生”大多数来自偏远乡村或者城镇低收入家庭,从小就被家庭灌输“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信念,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家庭唯一的希望,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就是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难得机会,因而会不断提高个人就业目标,执着追求高薪要职,导致求职成功率下降。此外,“双困生”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无力支付必要的职业培训费用,也缺乏丰富的人脉资源,就业信息相对闭塞、就业渠道相对狭窄,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双困生”的就业竞争力。家庭环境造成的沉重经济负担和精神枷锁以及就业竞争力的偏弱,影响了“双困生”的顺利就业,使得这些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成为待业者,这不可避免将导致“双困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4]。

(三)高校就业指导有待完善、就业心理辅导有待加强。当前,高校对“双困生”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都不够完善。一方面,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就业指导课通常是大班授课,缺乏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尤其是“双困生”的有效一对一指导;二是课程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内容趋于宏观,缺乏有效的实践指导,难以吸引学生,教学指导效果欠佳;三是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足,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个人职业进行规划以及对就业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定位。这些都导致“双困生”就业认识和准备不足,从而在择业过程中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缺乏针对“双困生”专门的就业心理辅导。“双困生”的心理状况相对普通学生更为复杂,就业前的焦虑心理、择业中的矛盾心理、就业后的适应心理,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高校目前并没有专门的“双困生”咨询服务,也没有深入研究“双困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更缺乏对“双困生”就业心理的科学把握,以致在实践中往往以单一的思想教育替代专业化的就业心理辅导[5]。

(四)“双困生”个人综合能力欠缺与就业目标过高的矛盾。“双困生”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知识面和眼界较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组织策划和开拓创新能力欠佳、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不足等各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个人综合能力欠缺的表现,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成为他们就业成功的“绊脚石”。“双困生”因为复杂的成长环境,大都就业观念陈旧,倾向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稳定单位,或者地理位置优越、待遇较好的工作;此外,“双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对自身的职业方向和定位没有明确清晰的规划,使得他们没能对当前的就业环境和自身情况进行准确评估,以致就业目标与自身能力不相匹配。过高的就业目标、偏差的就业观念、自身综合能力欠缺等,造成“双困生”就业不顺畅,引发心理危机。

三、解决高校“双困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解决“双困生”的不良就业心理问题,帮助“双困生”顺利就业,需要国家、学校、家庭、个人多方配合,共同努力。

(一)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政策,为“双困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和平台。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再加上社会传统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家庭的社会关系以及人情有较大关系,这对“双困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6]。因此,一是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加大就业法规和就业制度的建设,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为“双困生”就业创造公正的平台。二是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鼓励、吸引贫困大学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建功立业。三是政府可鼓励、支持用人单位积极吸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注重就业扶助,鼓励企业与学校签订贫困大学生定向培养协议,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号召企业为“双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实习、兼职等岗位,为“双困生”提供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减轻心理负担。

(二)高校应加强对“双困生”的就业帮扶和就业指导,为“双困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知识、提升素质的殿堂,对于“双困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就业心理的辅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7]。第一,对于“双困生”的帮助,高校要秉着“资助和育人相结合”的原则,着重加强“双困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8]。在提供勤工助学、加大资助力度的同时,高校更要积极吸纳“双困生”加入学生会、党团组织、班干部等各项校园组织中,让他们在活动中提升自身语言沟通、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第二,高校应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改进就业指导教育课程,增强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为“双困生”提供专业的职业指导。一方面要引导“双困生”进行自我认知,正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确定奋斗目标,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路线,为进入职场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培养“双困生”的就业意识,指导他们了解就业市场,就业趋势,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把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第三,高校要加强对“双困生”的心理辅导。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就业心理知识讲座、咨询服务、素质拓展、团队辅导、一对一交流等形式对“双困生”进行系统的心理调适教育和辅导,及时解决“双困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困扰,帮助他们排解就业心理障碍,鼓励他们正确看待求职挫折,引导他们用健康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就业竞争。

(三)家庭要改变思想观念,让“双困生”轻装上阵面对就业。“双困生”的就业观念、就业目标受家庭影响巨大,家长作为子女的监护人,在就业的关键阶段,应当时时关注子女的求职状态和心态,可以给孩子适当的建议,但不要过分的强求。一方面,家长自身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从内心里打破“铁饭碗”、“官本位”的思想,不以大城市、高工资、体面职业来衡量工作的好坏,树立积极乐观的就业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就业观念,鼓励子女积极响应国家基层就业号召,支持子女投身基层一线工作,到基层、乡村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家长要充分尊重子女的兴趣和意愿,给予其自主选择的空间,不强求子女,这样才能减轻“双困生”的精神负担,促使他们以一种更加平和、积极的心态去择业、就业。

(四)“双困生”本人应自立自强,增强个人就业综合竞争力。第一,“双困生”应多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校期间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成为一个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知识青年;还要积极参加各种团体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以提高个人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组织策划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让自身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第二,要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双困生”要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打破落后就业观念的束缚,要根据就业的客观形势和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避免因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而给自己套上精神枷锁,引起过重的心理压力。第三,“双困生”要增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促进大学生更加有针对性的发展,对就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7]。“双困生”最好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对照自身情况对生涯规划查漏补缺,不断增强个人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第四,“双困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自我鼓励,合理发泄,克服就业心理障碍,用积极的心态去获得工作的机会。

四、结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双困生”是毕业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就业大军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学校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双困生”在积极提升个人就业综合素质的同时,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对“双困生”的扶助,学校要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关注“双困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家庭要进一步支持“双困生”自主择业和就业。只有国家、学校、家庭、个人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双困生”就业心理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猜你喜欢

困生就业指导家庭
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培养家困生的积极品质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家庭“煮”夫
德困源于心困
——小学德困生现象及心理辅导策略
恋练有词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