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院制背景下提升高校班级凝聚力路径研究*

2019-03-22何宜丽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凝聚力书院宿舍

何宜丽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班级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组织载体,班级工作对其他学生工作起到基础性作用。因此,高校学生辅导员要牢牢把握班级建设这个根本。对此,陶漫和胡文靖[1]特别指出,在班级建设过程中,班级凝聚力是关键性因素,其作用极其重要。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代大学生个体性差异明显,过度依赖新媒体社交圈,班级管理经验不足且缺乏相应的指导,这些都为班级凝聚力提升带来严峻的挑战。此外,为了更好地承担新形势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各大高校相继开始书院制改革的探索。

实际上,书院制自身具有很多优势与特色,如何利用这些优势与特色,依托社区建设、开展书院特色活动等方式创设促进班级凝聚力提升的有效路径,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议题。

一、班级凝聚力研究的回顾

凝聚力这一概念最早由Lewin提出,他指出,凝聚力是指个体感知自己与群体的联系[2]。Mullen和Copper[3]认为,凝聚力是系统中可以把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程度降到最低的润滑剂。在张梅和何赣湘看来,班级凝聚力是指集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它既包括班级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也包括班级成员之间的内在聚合力[4]。赵小剑则将班级凝聚力作为所有成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的结合体[5]。孙迎晖等认为班级凝聚力是指相互引力,既包括班级对个体的吸引力,也包括个体对班级的向心力[6]。周聪将班级凝聚力视为在班级学习生活中,成员对班级的责任心、归属感和荣誉感的总称[7]。

班级凝聚力问题一直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高校班级凝聚力对集体、个人的作用已得到学者们的广泛认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依靠的是班级凝聚力,班级凝聚力拥有明确的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育人功能[4]。

诸多学者针对班级凝聚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方法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在影响因素方面,孙迎晖等指出,新形势下高校班集体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班主任、班干部在班级建设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奖励、激励等措施对班级凝聚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6]。蒯义峰和蔡丹的研究表明,班级活动有利于学生拥有成就感与认同感,进一步获得快乐,对班级凝聚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8]。王建东等认为,制定统一的班级目标,形成特色的班级文化,发挥班级核心人物的作用,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班级成员深入交流,以及设计好班级活动都有利于高校班级凝聚力的增强[9]。饶玉梅和阎卫萍在研究中提出,主题班会是班级建设的主要阵地,可以通过明确主题班会目标、丰富班会内容与形式等形式提升主题班会对班级凝聚力的促进作用[10]。

二、书院制背景下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现状与困境

班级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大学生群体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其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载体,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场所。书院制背景下,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发生了极大转变。首先,书院班级的组成并不完全按照专业班级来组建,其次,伴随着转专业的学生数增加,再加之学分制模式下学生选课的自主性不断加强,绝大数的班级无法以书院班级为单位在固定教室上课。具体而言,同一个教室上课的同学可能来自于不同书院、不同班级,彼此互不相识。而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上课时间、地点又差异甚大,学生群体之间“同学不同班”和“同班不同学”的现象随之产生。如此一来,班级成员的分散性和流动性便导致班级凝聚力建设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得不到保障,班级成员的归属感也逐渐降低[11]。

进一步而言,书院制背景下班级凝聚力建设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困境:第一,班级成员之间的交流不足。书院制模式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同一个宿舍的同学上课时间和地点可能完全不同,造成彼此间共同话题和沟通的机会大大减少。由此推及到整个班级,状况可想而知。长时间的不交流,导致班级学生间陌生感增强,班级松散难管理。第二,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降低。学生的空闲时间不同,造成班级活动难以统一开展。经常性的人员不齐造成人心难齐。久而久之,不仅班级同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降低,班干部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也挫伤不少。第三,辅导员管理班级的难度增大。一方面,辅导员面对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对学生的个别指导难以做到尽善尽美,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学生上课时间和地点的差异也带来诸多不便,如开主题班会总有学生因课程或课外安排请假,对学生课堂考勤和纪律无法做到统一管理,容易忽视部分学生群体。

三、书院制背景下提升高校班级凝聚力的路径

(一)建立共同的班级目标与愿景

拥有共同的班级目标与愿景是提升班级凝聚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当个体目标与整体目标相统一时,集体对个体将产生巨大吸引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书院制背景下,个体的目标与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兼顾个体目标与班级目标的协调,注重个体目标与班级目标的平衡。书院制背景下班级成员的课程学习比较分散,在课程学习方面的困惑无法得到朋辈的有效指导,学生更容易陷入个体迷茫。除了学业,班级目标还涵盖生活、人际与活动等多个方面。要达成统一的班级目标,个体目标与利益无法忽视。对此,在制定班级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目标的确立也应是由班级成员广泛参与认真讨论产生的。此外,确定班级目标时应做好目标管理工作,在进行长远规划的同时也要对目标进行分类与化解,使之成为能够通过每位同学努力后可实现的个体目标,让班级同学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具体而言,就是将班级目标化解为一个个可以量化的个体小目标,班干部要定期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掌握与分析,对于完成情况不好的同学予以个体帮助与辅导。辅导员和班级同学也要对班干部进行绩效考核与反馈,在个体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保障班级整体目标能够顺利达成。

(二)塑造特色的书院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是班级成员的共同价值观的体现,是班级成员在实现班级目标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书院制背景下,班级的实体空间缺失、班级成员时间分散,造成班级概念淡化,成员间陌生度增加。因此,班级凝聚力亟需有益的、温暖的班级文化来提升。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书院制的特色,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彼此之间的距离,在班级内部构建具有和谐、温暖氛围的家文化。实际上,家文化也是书院制力图打造的整体文化氛围,这可以让学生感知温暖,让班级充满人情味。另一方面,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通过班级评比的方式加速构建具有不同特色的班级文化,营造班级同学互助、友爱的班级氛围,后期班级评比时要将班级文化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之一,激励班级成员共同构建班级文化,最终提升班级凝聚力。

(三)打造得力的班级管理团队

班级凝聚力的提升、班级的发展都离不开得力的管理团队。班级管理团队一般由辅导员、班主任、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和其他人员组成。要打造一支优秀的班级管理团队,首先需要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引导。书院制背景下,以辅导员为代表的学生管理团队驻守学生社区,与学生间的物理距离更近,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更多。因此,在这一背景下辅导员的作用更加重要。辅导员走近学生,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与具体情况,根据学生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做出不同的调整,学生处于低年级时,辅导员主导的成分多一点,引导的成分也多一点[1]。随着学生年龄、年级的提高,应注重学生个体意识与作用的发挥,帮助其形成更强的独立思考与逻辑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班级建设。另外,要做好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特别是新生时期,辅导员要发挥主导作用,在充分考察、了解民意的基础上,选拔合适的学生干部。选拔时要注重主要学生干部(班长、团支书与学习委员)的搭配组合,主要学生干部应具有良好的执行力、领导力、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有积极性和责任感。在其任职过程中,要给予相应的指导,对于存在的不足之处要予以指正,在学生干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要做好培养工作,使其工作更有方法和技巧。

(四)开展丰富的书院特色活动

书院制背景下,要增强班级成员间的熟悉感与认同感,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书院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策划实施符合书院特色、迎合学生兴趣爱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书院活动。书院活动开展一是要注重学生需求,举办活动也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可以通过定期发放问卷的方式,征集同学们对活动类型、内容的意愿,根据学生需要确定活动主题与形式。二是要创新活动形式,多策划综合趣味性、艺术性、互动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三是要发挥个体的作用,使书院活动成为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平台,使之产生更多的自我认同感,也让学生感受到参与活动的社会化益处,进而促进人际关系发展。四是要利用活动构建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直播、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自媒体互动环节,加强班级成员间的交流,营造浓厚的班级意识与氛围,使班级同学对班集体产生更强的向往和认同感,进而提升班级凝聚力。

(五)积极发挥社区管理的优势

书院制与学院制最大的不同在于,书院制通过住宿社区来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学生管理,宿舍是学生日常管理的基本单元。因此要充分发挥社区管理的优势,以宿舍为切入点,寻求提升班级凝聚力的方法。在书院制背景下,要充分把握

这一特点,通过宿舍文化、宿舍氛围的提升,来带动班级凝聚力的增强。要以宿舍为突破口提升班级凝聚力,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宿舍文化。一方面,要选好宿舍长。具有积极性、能够紧密团结宿舍同学、热衷班级工作的宿舍长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宿舍活动。比如针对新生的最美宿舍评比活动,注重宿舍文化的构建,后期继续开展百优宿舍与十佳宿舍的评比活动,提升宿舍成员间的凝聚力。其次要注重宿舍间的交流,开展诸如男女生宿舍联谊、一对一帮扶等活动,促进宿舍间的沟通交流、互帮互助,增进同学情谊,增强班级认同感与归属感,最终提升班级凝聚力。最后要积极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利用站区党员实现对新生宿舍的一对一帮扶引导,以党建带团建,以带促建。在班级中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发挥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进而增强班级凝聚力。

猜你喜欢

凝聚力书院宿舍
朵云书院黄岩店
热得快炸了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学校到底是谁的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白鹿洞书院记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