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髓性白血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

2019-03-21陈荣伴邹茂权梁惠如谭美仲蔡美霞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亚群比值白血病

陈荣伴 邹茂权 梁惠如 谭美仲 蔡美霞

急性髓性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疾病,是由于骨髓积累大量白血病细胞,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临床表现为贫血、发热、骨骼疼、出血等,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引发白血病的因素有很多,如病毒因素、化学因素、放射因素等,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饮食方式的改变[2],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机体在正常状态下,免疫细胞可对突变肿瘤细胞进行清除,促进机体维护正常的生理功能[3],免疫功能与白血病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对于发生白血病后的机体免疫细胞功能与细胞数量并非完全清楚,为了对此有更好的了解,本文将以我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为对象,探究急性髓性白血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30例血液科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参照组。其中参照组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7例与23例,年龄为18~46岁,平均年龄为(32.73±5.35)岁。研究组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8例与12例,年龄为19~46岁,平均年龄为(32.89±5.21)岁。纳入标准:(1)资料齐全;(2)以1986年《全国血液学家综合国内外关于急性白血病分型》为诊断标准,研究组确诊为该疾病;(3)认知正常;(4)符合本次研究的标准,均熟知本次研究的标准,并表示自愿参加。排除标准:(1)研究组:药物过敏,精神障碍,其他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不配合研究者。(2)参照组:不配合研究者。在统计软件SPSS 19.0中将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的基本信息输入,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检测方法:所有试验者晨起空腹,抽取3 mL静脉血,取无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抗凝管将其置入,混匀,并备用。于血氧采集后的2 h内,取无菌PBS缓冲溶液按照1∶1的比例对抗凝血进行稀释,对单个细胞核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进行分析,取DMEM细胞培养液,将细胞浓度调整至2×106个/mL。随后,抽取上述的细胞悬液100μL,加入CD3抗体、CD4抗体、CD8抗体,在4℃的避光环境下静置0.5 h,进行离心操作,设定参数800 rpm,时间10 min,使用PBS缓冲液进行洗涤,共计2次,将上清取出,加入染色缓冲液适量,行上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对比治疗前、完全缓解者、健康者的CD3+百分比、CD4+百分比、CD8+百分比,以及CD4+/CD8+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表1 治疗前、完全缓解者、健康者的CD3+、CD4+、CD8+、CD4+/CD8+比值比较 (±s)

表1 治疗前、完全缓解者、健康者的CD3+、CD4+、CD8+、CD4+/CD8+比值比较 (±s)

注:研究组与参照组患者相比,t=8.108 7,6.821 9,6.358 9,3.303 7,aP< 0.05。研究组与完全缓解组患者相比,t=7.293 8,6.265 9,5.927 7,2.924 7,aP< 0.05

组别 n CD3+(%) CD4+(%) CD8+(%) CD4+/CD8+比值研究组 30 31.67±20.89a 18.27±12.69a 14.88±3.17a 1.23±0.87a参照组 50 64.82±15.51 40.43±14.82 24.37±7.78 1.79±0.64完全缓解 23 70.45±16.67 42.75±15.76 25.68±9.32 1.82±0.48

CD3+百分比、CD4+百分比、CD8+百分比:取标本放于高倍镜下进行观察,计数100~200个单数细胞核,对阳性细胞的百分率进行计算。

1.4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中的各项数据结果输入软件SPSS 19.0进行证实,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予以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予以t检验, 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30例患者在经过系列放疗后,完全缓解共23例。对比参照组与研究组的CD3+、CD4+、CD8+、CD4+/CD8+比值,研究组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参照组与完全缓解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比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研究组与完全缓解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比值,研究组明显低于完全缓解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 讨论

白血病又称血癌,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治疗困难,难以治愈,分为急性白血病与慢性白血病,其中急性白血病具有发病迅速、病程短等特点,慢性疾病病程长[4]。急性随性白血病的病因不明[5],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毒感染、化学物质、免疫功能、遗传因素、电离辐射等。大量临床实践表明,T淋巴细胞对肿瘤发生、发展与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又有研究表明,急性随性白细胞患者多伴随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改变与功能损害[6]。临床为此展开大量体外实验,表明CD4细胞能够非特异性或者特异性对肿瘤细胞进行杀死。不管免疫刺激因子是否存在,CD4细胞与白血病细胞放置于一起,并经过几天的孵育以后,均表现出特异性的抗白血病细胞毒的作用[7]。可对此结果证实的直接依据为淋巴细胞在去除后行骨髓抑制,白血病容易复发;在对骨髓移植后的复发者使用CD4淋巴细胞输注后,得到完全缓解。由此可得出,CD4细胞参与白血病的控制[8],且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提出,免疫缺陷患者极易并发肿瘤,高达10%,与白血病引发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存在相关性,对其发病机制、免疫监护功能障碍进行推测[9],无法捕捉、消灭和区别与不正常细胞之间存在的关系。T淋巴细胞属于免疫效应细胞,也是免疫调节细胞,为细胞免疫中重要族群之一。临床以人体成熟T淋巴细胞表明的表达,将CD分子分为CD3+、CD4+、CD8+[10],其数量与比值对免疫内环境维持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淋巴细胞参与了机体造血过程,血液病的发生与发展均对淋巴细胞亚群产生影响,使其发生变化。部分研究中显示,急性随性白血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存在改变,其中包括比例、功能与数量,这充分说明了髓性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存在缺陷[11]。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30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治疗前的CD3+、CD4+、CD8+、CD3+/CD4+比值低于50例健康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过系列化疗后,23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其CD3+、CD4+、CD8+、CD3+/CD4+比值明显高于治疗前,且与健康组相比,具有可比性。对此结果进行分析,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机体免疫力表现为抑制,细胞免疫功能明显紊乱[12],在病情缓解的同时,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逐渐恢复,直至正常。由此可见,急性髓性白血病病情与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与比例存在相关性,同时T淋巴细胞亚群能够作为判断白血病抗肿瘤的免疫情况有效指标之一,促进患者免疫功能调节,从而辅助疾病治疗。

综上所述:急性髓性白血病T淋巴细胞亚群具有明显变化,在经过有效治疗后恢复正常,证明了白血病发生、发展与转归均影响细胞免疫。

猜你喜欢

亚群比值白血病
白血病“造访”,人体会有哪些信号?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多发性硬化症的单核细胞致病亚群
走进儿童白血病的世界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复杂性的相关分析
2015-2017年我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
物理中的比值定义法
腹腔镜手术治疗复杂性阑尾炎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
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的比较与应用
阅读理解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