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嚼慢品方知味

2019-03-20刘颖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涵泳鸭蛋汪曾祺

刘颖

朱熹曾论: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忌一个“死”字,最宝贵的是要“活”。要教活学生,就要教他们细嚼慢品、涵泳玩味的功夫,不是照本宣科,不是读死书。因此我们要引领学生,尊重文本,沉入词句,不急不躁,细嚼慢品,从文本表面沉入到文字底层,借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慢慢走,欣賞啊”!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细致品味,慢慢积淀,濡养语感和鉴赏能力,得到精神的享受,生成智慧的花朵。

一、细嚼字词知景致

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字面上浅显易懂,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容易在表面粗略地“滑”过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样深入地仔细地“犁”过去。“滑”过去和“犁”过去,是不同的功夫,不同的体验和过程,学生的收获和启发也肯定是不一样的。

例:教学《醉翁亭记》时,学生都会翻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但醉翁的情趣到底在哪些字里行间流露出呢?于是逐字逐句细读第二段,发现“日出而林霏开”中的“开”字,注释为“消散”,“云归而岩穴暝”中的“归”字,注释为“聚拢”,那能否把句子改为“日出而林霏散,云聚而岩穴暝”呢?学生说,“散”和“聚”都是客观的描述,而“开”字结合《岳阳楼记》中“淫雨霏霏,连月不开”之“开”,则更给人以清晨林中雾气消散时心境逐渐明朗之感。“归”字则仿佛是整日游于四方之烟云终于傍晚回家之情趣!一开一归,仿佛笑看故人来来往往,亲切愉悦,难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啊!

二、玩赏特色知风味

不同的作者,先天禀赋不同,后天经历有别,生活的时代和环境都不相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定然迥异,写出的文章、语言的表达也就有了各自特殊的风格。例如,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苏轼豪放旷达,陶渊明闲适恬淡,鲁迅深沉冷峻,朱自清温静典雅,老舍清新明快,徐志摩秾丽华美……风格各异,精彩纷呈,阅读教学中赏析语言风格和特色,品味其中丰富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例:汪曾祺的白话味。

教学《端午的鸭蛋》,孩子们说鸭蛋“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这句话有味道,若把“蠢”改成“难看”,把“秀气”改成“好看”,就没有味道了!甚至把“秀气”改成“漂亮”,虽说都是拟人,那味道也不同!“漂亮”只是外表,“秀气”那是一种内在的神韵和气质!是一种小巧可爱、清秀灵动、贤惠温婉的小家碧玉的感觉!我说:“这哪是挑鸭蛋,分明是挑媳妇嘛!”这话引来学生开怀大笑,而这课堂上开怀的笑声,皆得益于汪曾祺平易自然、幽默风趣的白话味儿!

语言文字的美如此鲜活,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从来没有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还能算是成功的语文教学吗?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我们当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传神词句去咀嚼涵泳、细嚼慢品,引导学生去探究文字背后的深层内蕴,使学生汲取表达的智慧,领会悠长的情韵,体悟思想的光芒。正如王君老师所说,我们“要让孩子们渐渐自觉地沉入词语,通过倾听文本的细微声响,引发对语言的敏感,在无痕的语言训练之中打开文本的意蕴之门。”如此方为真语文,才能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品位和慧心!

猜你喜欢

涵泳鸭蛋汪曾祺
陆九渊“涵泳”法
鸭蛋小厨神
鸭蛋去哪儿了
鸭蛋小厨神
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涵泳”不作此“涵咏”
爱逃课的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