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提问:“课堂革命”的一个突破口

2019-03-20黄浩森

师道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堂革命革命语文课堂

黄浩森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重点从“知识核心”向“学生素养核心”转变。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虽然改革之声一直不绝于耳,教学理念众说纷纭,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教学流派林林总总……然而,评价语文课堂不外乎三个关键词:语言、思维和情感。具体来说,就是品味优美语言、拓展感性思维和提升人文情感。要做到三者融合,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课堂有效提问就是这项工程的一个突破口,而这也是“课堂革命”的一个突破口。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笔者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就紧紧抓住学生课堂有效提问这个“点”,以期通过这个“支点”来撬动语文“课堂革命”这个“地球”。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主次之辩:教师专业引领与学生同伴互助

陈宝生部長指出:“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这传递出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观:学习主体要明确是学生自己,教学目标要考虑学生的层次类型,教学方式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但我们知道: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多是教师主导下形成的一个学习场,更多的是教师在堂上唱“独角戏”,课后布置机械的作业,使得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也就无法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基于此,要实现“课堂革命”,首先是教师观念的革命,只有教师观念的改变才会带来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的改变。

知名学者刘良华教授在一次培训会议上语出惊人,他指出:“对于课堂教学的质量来说,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是最重要的,课堂的管理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他还举了魏书生的课堂为例,魏书生老师的语文课堂通过“民主”和“科学”这两个管理要素,提升了教学质量,实现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课堂革命”要从教师主讲转为教师引导学生主讲,也就是教师要先管理好课堂,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育管理学告诉我们:教学是一种指向育人的行为,管理是一种指向效率的行为。要使育人的过程有效率,就必须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教学改革当中,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比教师所要教授的知识来得更重要。换句话说,我们在推进“课堂革命”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比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更重要,更直接,也更有效。这就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观点:原来我们一直认为,只有老师的专业水平高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课堂,但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不是一时半刻可以改变的;但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确实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善,甚至是可以复制的。于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被提出来了,就是语文课堂该怎么管理?特别是基于“学生素养核心”培育的课堂该怎样管理?这时一个教育专业名词进入我的视野,它就是“同伴互助”。所谓“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学者乔伊斯和肖尔斯首先提出的概念,原来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作为教育名词,它不仅适合于教师,同样适用在学生身上,而且效果更为突出。我们所说的“同伴互助”放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中,就是指学生之间通过问题的交换分享、合作研究以及磋商解决,从中实现语言的内化、思维的彰显和情感的酝酿,并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语文修养的过程。可以说,实施“同伴互助”提问就是实施“课堂革命”、推行课堂管理的重要一步。

“同伴互助”提问对于课堂管理到底起到多大的作用?在语文学习界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七年级语文课本《<论语>十二章》中的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这一章《论语》反映的就是两位志同道合的学习者在互相质疑辩论并产生观点碰撞后互有所得的喜悦心情。这也是语文学习中同伴互助提问而提升学习质量、促进双方能力发展的最好明证。由是观之,我们清晰地看到语文课堂的质量更多是建立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之上的,而语文课堂有效提问又以学生的提问为重要,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可是,学生之间如何互相提问?这就是课堂管理调控的问题了。

二、语文课堂提问的大小之分:被放大的小组和被缩小的班级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管理有了一定改善,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课堂上的一道风景线。但小组合作一般都是前后两排学生的固定组合,多限于四人小组;大都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组内合作解决。由于没有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组内管理机制,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整体学习效率低下,致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一直难以有效提升。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在《教师的挑战:宁静的革命》中指出,课堂要由“教授的场所”转变为“学习的场所”,从“目标-达成-评价”的程序转为“主题-探究-表现”的项目型课堂,从班级授课转为合作学习模式。这其实为“课堂革命”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路径。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推行“小组班级化”和“班级小组化”的模式,首先打破四人固定位置的分组,推行八人走动式的分组;同时对小组的成员和分工有严格管理,把课堂上的问题都放在小组内解决,小组俨然成了一个小班级。

同时,注意运用管理和评价的方法:学生在交流提问的同时,我就在一边评价小组和学生:在宏观的层面上我的评价分“记录、展示、点评和纪律”;而在微观上,我把小组的学生分三层,A层和B层占四分之一,C层占一半;在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方面,先是通过教师记录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调动了A层的参与积极性;再通过小组长组织组内中层学生发言的方式来评价小组学习质量,这就调动了B层的参与积极性,两者加起来的参与率可以达到40%;最后通过组内分层计分的策略,即A层发言加1分,B发言加2分,C层发言加3分的方式,促使组内由组长辅导C层学困生,并鼓励B层和C层去发言,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可以达到75%左右的参与率。这样一来,整个班级的课堂面貌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焕然一新,有效提问的困扰就迎刃而解,课堂教学质量也提升了。

三、语文课堂提问的多寡之别:局部量化督察和整体均衡追求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发言次数固然是检验课堂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如果管理不到位,也容易由“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或是整节课都由几个学习积极分子包揽。因此,在课堂管理上一方面要大力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保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锻炼成长的机会。

教育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心理期待效应”,就是说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预期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相当重要。基于此,我专门设计了“课堂有效提问的学生参与度督察表”,通过数据记录来及时调整学生的提问情况,也使学生形成积极发言的心理预期。

“督察表”其实是一张简化的座位表,表中行列分明,每一格代表一个学生位置。我在学期初就设计一叠,每次上课的时候带上一张,随时记录学生个体在一节课上的提问发言情况,做好课堂的监控和督察,以便有的放矢;学生也因老师手中的量化记录而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受关注度和好评度,这样,就在增进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同时落实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交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学生在阅读课文后,针对春夏秋冬四季里不同动物和植物的变化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还有针对南方和北方的特点提出了许多对课文补充的问题,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呈现出了如下提问记录(见下页表1):

表内所划斜杠的数目代表该座位上学生发言的次数。全班48人,参与人数24人,占50%。一般来说,学生发言提问参与度达50%的课堂,我们认为是比较有效的课堂,而且个别学生的发言不止一次,则整体发言量可达75%左右,这样就是很有实效的课堂了。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督察表可以调控学生的发言参与度,原则上一个学生提问发言不能超过5次,而要把机会更多地让给其他从未发言的学生,从而保障大面积的参与,这就做到了点的突破和面的提升。学生参与督察表的设计管理还有一个好处在于:通常一节课上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提问和发言,但一个周期内,比如一个单元或者一个星期内,一定保证每个学生都一次发言提问的机会。这样一来,即使最沉默的学生一个学期至少也有10次发言,这样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不会太大。由于我一早就规划好了,有让学生多提问发言的期待,学生心中自然也产生了通过提问发言来引起教师关注的期待,两种期待叠加,就会产生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就是师生课堂上的积极状态,这也是体现“课堂革命”、保证课堂质量的重要一环。

亚里士多德有这样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由是观之,提高中学语文课堂的质量、推动“课堂革命”,要落在有效的学生提问之上。这是一个教学的问题,更是一个管理的问题。《学记》有言:“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每个学生都像一个可以发出声音的钟,多些机会让学生碰撞,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互相碰撞,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十足,学习精神状态良好,创新与实践的能力也不断得到优化,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在语言的交流中实现思维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如是,则语文“课堂革命”成矣!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教育局教研室)

責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课堂革命革命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中国的出行革命
从细微处做实小语“课堂革命”
浅析如何在《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中推行“课堂革命”
浅谈APP学习软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为明天的课堂做准备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