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历史境遇下雄安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2019-03-20杨静张雪娇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8期
关键词:白洋淀普查本体

杨静 张雪娇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河北雄县、安新、容城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设立雄安新区。雄安新区的设立将给雄安三县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在这样的特殊历史境遇下,雄安新区的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一、雄安新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2017年7月开始的雄安新区非遗普查结果显示,雄安新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13 项,其中有211 项呈活态存在。“普查组在雄县普查82 个项目,全部活态存在;在容城县共普查40 个项目,39 项活态存在;在安新县普查91 个项目,90项活态存在。普查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曲艺等10 个方面。”①调查研究雄安新区非遗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问题,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础。分析雄安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首先要明确雄安新区的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这是本地区非遗存在与发展的根基,是保持非遗生命活力极其重要的来源。

(一)地域特点

雄安新区位于华北平原中部的凹陷带内,是华北平原最低的地区。低洼的地势形成众多湖泊,白洋淀是其中最典型的湖泊。以平原和湖泊为主的自然景观特点,形成了以农耕和渔业为主的生产业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地域文化和环境是非遗项目的肥沃土壤。雄安新区的农耕和渔业是众多非遗项目产生发展的重要根基和来源,如白洋淀苇编、芦苇画、安新造船技术,就是源于白洋淀独特的湖泊和渔业环境。

(二)历史文化基础

除了独特的地域特点,雄安新区具有强大的文历史化基础。自新石器时代,雄安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商周时期人类在此生活繁衍,春秋时期为燕南赵北的分界线,因此可以说雄安历史文化深深地植根于燕赵文化。后来雄安地区多次成为民族战争的战略要地,也是民族贸易、民族融合的繁盛之地。在近代史上,白洋淀“雁翎队”等抗战英雄事迹、遗址等也书写了当地独特的红色文化。几千年来,雄安地区兼容并包地形成了丰富、厚重、立体的文化基础,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间文化、红色文化积淀赋予非遗精神力量和鲜活的生命力。而雄安新区的非遗项目也大多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如雄县古乐,源于宋元,盛于明清,至今还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

二、雄安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特点

雄安新区的设立在给雄安三县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在这样的特殊历史境遇下,雄安新区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紧迫性、远瞻性和跳跃式发展的特点。

紧迫性,雄安新区的建设如火如荼,这些变革将对依赖原生环境和人群的非遗项目带来巨大冲击,在场地、生产条件、受众、市场等方面面临断裂风险,从而影响非遗项目的命运。因此如何保障雄安地区非遗项目的传承,是极为紧迫的任务。

远瞻性,雄安新区高屋建瓴,目标打造绿色、科技、智能、文化等各领域世界一流的城市综合体。雄安新区的非遗传承必须考虑到这一发展形势,远瞻性的提供发展方向、策略及方案,才能确保非遗项目健康有序的发展。

基于上述远瞻性特点,该地区的非遗项目传承又具有跳跃式发展的特点,原生环境从一个普通县域地区跨越式成为国际一流城市,抽离了其他县域地区非遗项目所要经历的自然发展的各阶段。因此避免跳跃式发展所带来的水土不服,难以为继的情况,是非遗传承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雄安新区非遗传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正在开始的巨大变革面前,雄安新区的非遗传承需要首先明确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目前雄安新区非遗传承主要面临的问题可分为两类:本体问题和外在问题。

(一)本体问题

本体问题指非遗在传承中所遇到的关于传承人、原材料等非遗项目本体的相关问题,如传承人断层或缺失导致的技艺部分或全部失传等。本体问题是决定非遗项目能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活态传承的根本所在。其中传承人断层是目前非遗传承中最普遍的问题之一。雄安古乐传承人史军平说,年轻人觉得花大量时间来学习“古乐”,不如自己出去工作或搞经营收入高;田钰莹在《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画文化艺人传承研究》一文中认为传承技艺人员缺乏是白洋淀芦苇画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

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所在,是非遗技艺具有生命力,创新发展的载体。传承人的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首先是精神层面,需要政策、社会环境等配合,使非遗传承人由本地文化的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自身对非遗传承具有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具备非遗传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不变”所在。其次是现实层面,除了面临上述的传承人断层问题,一些以技艺为核心的非遗项目也面临着技艺传承缺失或部分缺失问题等。要更好地解决这些本体问题,还需要联系其他外在问题,多角度、综合、立体的来寻求解决途径。

(二)外在问题

外在问题,指非遗项目本体之外的其他相关因素所带来的问题。目前,对于雄安新区的非遗传承来说,外在问题成为最显著的亟待面对的问题。

首先,承载空间的改变成为影响非遗传承的最重要的外在问题之一。非遗项目多源于民间,存于村、镇、县城等区域,这些区域有着先天的自然发展的环境。雄安新区的建立,打破了这种环境,村、镇、县城的空间布局面临巨大改变,影响了大部分非遗项目的承载空间,特别是表演类的,对空间要求较高的非遗项目,如传统曲艺、传统音乐会、武术会等。这些非遗项目多与当地的民间信仰、民俗紧密联系,与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习惯息息相关。如王派西河大鼓传承人赵连方在家中开设了连方书场,多年来形成了居住在周围、较为稳定的听客群体,如果演出地改变,原有的稳定的听客群体势必受到影响,而新的听客群体受演出环境、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短时间内形成。

其次,经济冲击也将极大的影响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大规模建设及大量资金涌入带来众多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市场空间。对于“发不了财,饿不死”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来说,直接参与到这些新的就业中去,比原非遗项目的经营,收入获取地更简单快捷,从而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形成经济冲击。因此,如何保障非遗传承人的经济收入和生活的正常运转,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再次,新入文化对原地域文化形成巨大冲击,威胁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先进的科技、国际化的视野和高度,新事物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将带来巨大的文化冲击。原住民作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主体,易受到新入文化的吸引,原地域文化将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易转变为“弱势文化”。从而也冲击了地域文化对非遗项目受众的吸附力,淡化非遗项目的生存环境。因此如何加强本地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增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除此之外,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除了带来多元的文化也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是雄安新区的一项重要发展内容,无论是到来的长期稳定人口还是短期流动人口,都给雄安新区的经济、文化、旅游业带来勃勃生机。旅游业的发展也给本地区非遗项目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结合国内外非遗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的众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雄安新区非遗的传承发展要借鉴它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二者互相辅助,长远的良性发展。

四、总结

雄安新区的非遗传承极具特殊性,不能简单粗暴的照搬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必须结合自身所处的典型的地域及历史人文环境,明确特殊历史境遇下,非遗保护与传承所呈现的紧迫性、远瞻性、跳跃式发展的特点,从本体问题和外在问题两个方面深入剖析问题。以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为根本动力,以解决传承人的相关问题为难点,实施有效的疏导措施处理相关外在问题,为雄安新区的非遗被保护与传承开拓出一条有建设性意义的新路。

注释:

① 《雄安新区普查213 个非遗项目》,2017年9月22日《中国文化报》,第2版。http://epaper.ccdy.cn/html/2017-09/22/content_213022.htm.

猜你喜欢

白洋淀普查本体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白洋淀生态环境危机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眼睛是“本体”
美丽河北之白洋淀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从白洋淀逃荒到北京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
加强太行山和白洋淀综合治理推进环首都地区生态建设
学习调查要“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