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方向研究

2019-03-20宋洋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8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政治

宋洋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均开设了思想政治课程,这是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渠道。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无法使之领悟思政课程中深奥的意识形态。在“互联网+”如火如荼的态势下,高校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必须在思政课程的教学方面保留原先教学优势,并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使高校思政课程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生机和动力。

一、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思政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乏味,对原理的把握不够。且一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知存在偏差,他们认为思政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大可不学,久而久之导致多数学生对思政课提不起兴趣,出现学习的抵触心理,甚至出现逃课、旷课现象,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育教学模式老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采用与课本结合的板书形式进行授课,对于思政这样一门有着较多文字内容的课程而言,教师采用原有授课方式将文字抄送在黑板上,教育模式单一,一方面浪费上课时间,一方面由于内容较多学生更易在课堂中出现走神现象。[1]尽管目前一些高校教师授课中使用了多媒体等设备进行幻灯片的放映,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并未发生实质的改变,不利于教师和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加之学生的厌学情绪,恶性循环,最终教师仅仅按照教学计划囫囵吞枣,只知完成教学任务,不知注重教学结果,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上课体验和教学效果。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方向研究

(一)“互联网+”思政课程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是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发展兴起的一种组合模式,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互联网+”开始走进传统产业的视线,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进行结合。高校思政课程本身便是前沿的思想,更应当与时俱进,将高校思政课程与互联网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中新鲜内容较多,对于学生而言更具吸引力,枯燥的思政课程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思政课程的理论性,同时,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有了互联网中丰富的海量的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不必局限于课本知识,可以借助互联网了解更多有趣的政治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探索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已进入改革阶段,高校思政课程如果在教学改革方面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互联网进行改革方向的探索:

首先,结合互联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思想政治知识而言,仅仅学习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对属于枯燥无聊的内容,因此思政教师应当立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思想政治知识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进行结合,在教学中使用学生喜爱的媒体资源,例如使用当下较为流行的自媒体,将思政知识中枯燥乏味的内容转换成视频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具吸引力,更灵活多样,还可以与学生建立微信群,在群内向学生发送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2]

其次,改变教育模式,使用混合教学模式。教育教学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因此要遵循学生为主的原则,在“互联网+”时代下,原先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可以采取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技能。[3]例如可以采取思政课程的在线教学,使用包括慕课、网易云课堂在内的互联网教育平台,以及最近较为流行的学习强国等思政类APP,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在线答疑,有利于增加课堂乐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还可以邀请思想政治界有名的学者进校举办讲座、召开研讨会,对校内思政老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三、结语

尽管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与高校思政课程相结合可以逐渐改变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本文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措施,以期能够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达到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