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视角发展数学思维

2019-03-20福建省宁德市华侨小学叶信丽

家长 2019年16期
关键词:抽屉单位儿童

□福建省宁德市华侨小学 叶信丽

要基于儿童视角,构建数学课堂。基于童心创设情境,培养数学思维看生活;基于儿童经验重组教材,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基于儿童天性开展数学游戏,拓展学生思维。

一、基于童心创设情境,培养数学思维

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年龄、心理特点,他们有自己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基于儿童视角,就要基于儿童的童心和儿童的眼光构建数学课堂。首先要了解儿童的兴趣在哪里,学习是基于什么样的心理。其次,撷选的内容和教学的设计是否能唤起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能激活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创设儿童真实生活的学习场景,能让学生产生真实的问题驱动。

人教版《抽屉原理》一课,以“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为例,理解“总有”“至少”及抽屉原理。整个教材以笔筒分笔为例,未见“抽屉”却告诉学生这是“抽屉原理”。这样的教学处理未基于孩子的视角,未考虑孩子如何理解。浙江的朱国荣教师在执教此课时,创设贴近学生实际,蕴含数学味的情境。

情境1:三(1)班的小明上课发言积极,教师要奖励他,奖品共有4支铅笔。他有两种选择:①直接拿2支笔,开心地走。②教师会把这4支笔放入3个抽屉里(抽屉是敞开的),等教师放好后,选择一个抽屉的笔做奖品。

师:你怎么选择?学生出现多种可能时,师追问:怎么放,能拿2支笔?生展示出了四种可能:4 0 0,3 1 0,2 2 0,2 1 1。面对这四种可能,师提出质疑:有0 、1,为什么说是“至少”2支笔?至少2支笔,要不要每个抽屉都2支?生:“不,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支笔。”

在师生对话中理解了本节课的关键词“总有”“至少”,在随机的这种“变”与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支笔的“不变”中,初步感受到变与不变的关系。

在介绍抽屉原理及两个经典案例后,让学生在抽扑克牌的游戏中随意抽出5张牌,至少有两张是同一个花色,师提问:这是抽屉原理吗?学生回答“是”。师又问,这里的“抽屉”在哪呢?学生明白红心、方块、梅花、黑桃就是一个个“抽屉”,理解了扑克牌中的抽屉原理。

朱教师把视角转向同学们,他说:“看到了你们,老师就看到了一个个“抽屉”。”师:“如果任意选3位同学,那么……”生:“至少有2位同学性别相同。”师:“如果任选13位同学,那么”生:“那么至少有2位同学同一个月生日,或至少有2位同学同一个属相。”

接着朱教师让学生把视角转向台下听课的千名教师,学生能联系刚才所学“抽屉原理”看这些教师。课虽结束,但听课教师和同学们都意犹未尽,不想下课。

史宁中教授说,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思维理解世界。在这一节课中朱教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选择、思辨中理解数学原理,又能带着数学的眼光,以“抽屉原理”看身边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个的情境中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培养数学的思维。

二、基于儿童经验重组教材,促进抽象思维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对新知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建构。教师在构建课堂中应基于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连接点和生长点。江苏强震球教师执教《分数的意义》一课,对教材的匠心处理,引领学生深刻体会单位“1”的意义,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分数的意义是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是几份的数,在这里,学生新的学习点,关注点应是什么呢?不是“平均分”,也不是“若干份”。我们应把单位“1”作为一个切入点,一个新知的突破口。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能用“1”表示,这“1”是一个标准,是一个单位。学生如何对单位“1”有体会有感受呢?为理解单位“1”,强老师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理解。

片断2:

1.理解单位“1”是一个“比较的标。

提问:都是4,为什么表示的数字不一样。

2.从生活中比高矮的经验,理解小林一会高,一会低,是因为比的标准不一样。3.回顾数学学习中关于“标准”的学习,理解一厘米、一平方厘米等等都是“一个单位”。4.1还是你上课前认识的1吗?它是一个比较的标准,是一个单位,所以加上双引号。

单位“1”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如用一厘米一平方厘米测量时,生活中的比高矮经验等等。强老师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比较,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辨析中抽丝剥茧,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同样一样多,都是4个圆片,为什么结果表示的却不同呢?引出比较标准,教学单位“1”。教学了一个圆的1/3,6个苹果的1/3,一条线段的1/3后,教师问:数量不相同,为什么都用1/3表示?生:因为都把这些东西看成单位“1”。从而抽象出1/3的分数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1/3。教师从具体实物中引出1/3的意义后,接着从点到面从1/3这个点迁移到1/4、2/5最后问?/?表示什么,实现对概念的最后抽象概括。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学科。正像曹培英教授说的那样:小学数学姓“小”名“数”。小学数学必须上出数学味,更要从儿童的视角,基于儿童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心理,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

猜你喜欢

抽屉单位儿童
抽屉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抽屉问题
“抽屉”问题
填单位 要推敲
谁是小偷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长度单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