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仨》读后感

2019-03-18林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钱瑗我们仨杨绛

人生就像数轴上的一个点,数轴是时间,不知是点在动还是时间在动。从负轴越原点到正轴,从零出发,在正轴上走得更远,有了绝对值,便总有一种力量教你勇往直前。在某一点回头,感慨这一段走的艰辛,却有意义。在这个长达万里的梦中,一切都是那么真真切切。梦醒后,三河里寓所中,作者杨绛先生曾经的家中,独留先生一人,思念不曾失散的丈夫和女儿。

《我们仨》原定是钱瑗写眼中父母亲,杨绛写父女俩,钱老先生写母女俩,后因钱瑗病中,写了五篇便离开人世,其母杨绛女士在耄耋之年,陪伴女儿与丈夫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后,以平和的心态,讲述着“我们仨”过去的点点滴滴,堪称一部血泪之作。全书分为三个部门和三个附录,从我们老了,老人做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文章的序幕,到老人挚爱的女儿和相守相伴的丈夫先后在古驿道相失,我们仨散了,最后空留形单影只的我一人思念我们仨,以回忆的形式记录着两人结婚赴英国求学,后生下女儿一家三口的幸与不幸,快与不快,痛与不痛的日子。简单朴素的文字如同潺潺流水,轻轻躺过心田;更如同午后温煦的阳光,照亮心房。我愿沉浸在岁月的美好中,守住老人心中稳稳的幸福;我更愿去感受、去分担不公的命运和时代带给单纯温馨家庭的伤痛;我想感同身受骨瘦如柴的老人失去挚爱的女儿和志同道合的丈夫后撕心裂肺的痛;我更想感受老人超脱世俗淡然的心态和文人的铮铮傲骨。对老人而言,家不再是简简单单,吃饭睡觉的地方,更是“我们仨”慰藉心灵的港湾,是人生的庇护所。“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心头如同一把把尖刀划过,心情压抑的着实难受,但这却是每一个人逃不掉、躲不开的伤痛,不知不觉泪落衣襟。那一抹落寞的身影来来回回穿梭在客栈与寓所间,将至亲至爱的人一程一程的送走,仿佛如同“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般凄苦和悲切。

不管命运如何多舛、不论活着多么不易,作者与钱老相守相伴,相濡以沫,度过一段段艰辛的岁月,可谓伉俪情深。一九三五年七月,意气风发,心怀理想的两人喜结连理,共同赴英国求学,在异国他乡,两人相敬如宾度过短暂而美好的岁月,老人在书中说到“那段时候我们很快活,好像自己打出了一个天地”,最美好的爱情无非就是志趣相投,相互吸引,相互追逐。“我爱读诗,中文诗、西文诗都喜欢,也喜欢和他谈诗论诗,我们常常一同背诗。我们发现,我们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凑右凑凑不上,那字准是全诗中最欠妥帖的字;妥帖的字有粘性,忘不了。”真正的爱情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满足,更是两人心灵上的契合,这样的爱情经受得住苦难的磨砺、岁月的洗礼,是长长久久的幸福。在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柴米油盐的生活中不失乐趣,在文字的世界创造幽默互相愉悦。“我们不断的发明,不断的实验,我们由原始人的烹调逐渐开化,走入文明阶段。”“我们玩着学做饭,很开心,钟书吃的飽,也很开心……是他开心的表现”真爱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关心和照顾,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无悔付出。他们的爱情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甜蜜动人的言语,没有喧哗取众的行动,没有至死不渝的誓言,却是润物细无声,无微不至的关怀;是生活中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中所能感受到的温馨;是经历战火、病痛、文革的相守相知;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互相明白的默契,是对子女言传身教,陪伴成长成才的美好。

我一直很欣赏文人雅士,带着天生的傲骨;一直也羡慕,一敏锐的洞察力总能直击人心,或许看透人性的险恶,所以漠然。但是在文中我感受到一位母亲对孩子深深地爱,当照顾不周时,内心是多么的自责与愧疚。老人说女儿—钱瑗是生平最自豪的杰作,她的降临无疑给温馨的家庭带来更多的乐趣,MOM、POP、圆O组建了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也是作者在迟暮之年的万里长梦中心心念念的我们仨。“牛儿不吃草,想把娘恩报,愿采忘夏花,藉此谢娘生”丁丑年丑女给娘拜年,每每看到钱瑗与父母友爱的互动和给爸爸的画像而感动,小小年纪便懂事可爱,孝敬父母。生不逢时,面对不公的命运,丈夫的自杀,她像勇猛的战士一样直面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忍受病痛,依旧日以继夜的挂念学生,爱自己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用全部的心血在平凡的岗位坚守着不平凡的事业,发光发热。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样心底善良的女子我们多怕她离去。钱瑗不仅仅是父母的知己,更是个孝顺的好孩子。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她依旧担心着妈妈的一日三餐,特意写信教妈妈如何做简易的饭食,但是她自己却不能进食。看到钱瑗,看到钱瑗对父母的挂念,我的内心是愧疚的,父母辛勤的劳作,只为盼望我们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成长,而我们却不知父母的艰辛,不知父母日渐苍老的面庞,依旧肆无忌惮地享受着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更有甚者恣意辱骂、殴打父母。《我们仨》无疑是一剂良药,时刻鞭策着我们青年要求上进,懂感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没法预知未来,不确定明天和意外会哪个先到,所以不要寄希望于以后,要立足当下,珍惜当下。要爱,就从现在开始。即使是简单的一顿饭,一通电话,给父母的一件衣服。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永恒的拥有就是珍惜。杨绛说“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专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在这样爱意满满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亦是让人疼爱。家庭对于孩子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家庭氛围,父母亲的一言一行,思想意识更影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三观的形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中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生在世,我们永远无法像小说和童话故事世界所描述的幸福生活一样,永远快快乐乐的生活。美好的事物不长存,繁华喧嚣过后的落寞悲伤更让人黯然伤神。作者在文末写到“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钟书去世了,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就剩我一人。短短的几句话流露出老人深深的伤痛和落寞,对至亲至爱的思念,对过去岁月的缅怀,经历生死后对人生的顿悟,这些都让人辛酸落泪。老人文中忆平凡浪漫的爱情,不论战火,不论疾病、不论文革对知识分子的摧残、不论艰难的岁月,一辈子两个人相守相知,相濡以沫。他说:“绛,好生过。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简简单单的两行字,让我深深对这一对老夫妻在生命最后的一刻的淡然所折服,相爱一生的人突然间消失,从此阴阳两相隔,悲伤的忘记哭泣,心痛的忘记呼吸,忘记我还活着,你已经真真切切的离开。这一刻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无法想象父母离开我时,我该如何面对。杨绛先生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有生离。在三河里的家,在空荡荡的房间中,在每一个角落中都有我们仨的影子,支撑着杨绛老人完成女儿一生的夙愿《我们仨》,缅怀过去的岁月,寻觅家的方向。

爸爸钱钟书,妈妈杨绛,女儿钱瑗,六十年间的缘起缘灭,一段段脍炙人口的爱情佳话,一幕幕催人泪落的生死离别,一家三口的开心,失落,辛酸等等都牵动着我的神经,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开心处,我会欣慰;读到离别处,我感受着失去至亲至爱的心痛,读到文革对知识分子的摧残时,我会愤愤不平,惋惜生不逢时。但是“我们仨”不管是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依旧不停顿读书和工作,这不仅仅是生活的乐趣,更是他们打心底热爱文学,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不公,相互帮助,不论多么苦涩艰辛的困难,都会变得甜润。真希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我们仨”在如桃花源般单纯温馨的家庭中,淡泊名利,格物致知,研究学问。

家的方向会永远记得!

(作者介绍:林麟,湖南女子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班学生)

猜你喜欢

钱瑗我们仨杨绛
那时候我们也经常被同一个蚊子咬
我们仨
选择
选择
女儿的感恩
Education from Role Models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梦的旅人——读《我们仨》有感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
相信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