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锣鼓趣事

2019-03-18张天堂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王大爷锣鼓大伯

每年盛夏,大荆山腹地保康县,地里的苞谷苗已长到半人高,正是薅二道草的最佳时机。就在这个时候,大荆山里敲响了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萌芽于民间,红火于民间,深受山民们喜爱。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薅草锣鼓响彻保康的山山水水、沟沟洼洼,悠扬激昂、响彻山岭的锣鼓声声让山民在劳累中找到自我。

在老家林川,记忆中的薅草锣鼓总是那么有趣。每到锄草季节,父母总是提前一天备好酒菜,把全组的劳力(俗称:工客)都请来,把村里的锣鼓匠褚大爷和王大爷也请来助阵。

第二天,工客们早早聚到我们家,在太阳没出来前吃完早饭并赶到锄草的地块。男男女女在田间一字排开,他们捋捋袖子,扫扫露水,扯着闲篇,准备干活。

这时候,薅草锣鼓上场了。

褚大爷和王大爷站在田上方的坎上。一小鼓、一沙锣,“咚咚哐哐”一阵响后,褚大爷把头一歪,拉起了高腔,喊一句,旁边打锣的王大爷就帮一句腔:

“锣是青铜铸呀(帮:青铜铸呀……)

鼓是牛皮扎呀(帮:牛皮扎呀……)”

锣鼓响起来,歌声飘起来,薅锄扬起来,一片银银的白在绿油油的禾苗中滚动着。

“火红太阳刚出山,劳动乡亲到田间,锣鼓响彻半边天,使劲薅草莫偷懒……”干活的男男女女听着锣鼓,嘴里聊着家常,手里却不敢松劲。

薅草的妇女们只顾挥舞薅锄低头锄草,没人搭理锣鼓师傅,王、褚二位大爷对一下眼,调侃开始了,王大爷开始唱:“一个姐儿呀身高大,一双脚来哟像拍耙,把我的苗子呀踩歪了,今年的收成呀损失大。褚大爷不甘示弱,接声到:一个姐儿呀穿身蓝,做起事来哟好悠闲,人家薅草呀上了坎,还在后头呀摸屁眼。”

曹大妈正好落在后面,听到褚大爷歌后,朝地上啐一口,捡起一块土坷垃扔过去,“哐噹”一声砸在锣上。

此时,锣鼓声、薅锄声、欢笑声响成一片。大家你追我赶,干劲十足,情绪高涨,掉队者也很快追上,劳累疲乏也随之而消,一大片玉米地眨眼工夫就被薅完了。

歌师们即兴发挥后,便开始唱书,褚大爷唱到:“下得田来一声请,恭请干活众乡亲,老者爱听唐朝戏,少者爱听宋朝人,有心打马进宋营,难舍唐朝众忠臣,我约兄弟可不可,今日就唱李世民。”

于是,两位大爷就开始唱唐太宗选段。二人你问我答,我唱你合,配合的非常默契。他们从建唐起,一直唱到唐末。期间唱到唐太宗如何领兵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如何历经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继位之后,如何经过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

当唱到忠臣如何舍身救主,奋勇杀敌,保卫疆土时,工客们把忠臣夸奖一番。当唱到奸臣如何设计陷害忠良时,工客们把奸臣咒骂一番。二位大爷见引起了大家的共识,锣鼓槌的力道加重了三分,他们把锣鼓捶的震天响。王大爷歪着小脑袋,眯着小眼睛,更加卖力的喝到:“日出东方一点红,秦琼打马过山东,怀抱一对熟铜锏,保主唐王去征东……”

二位大爷摇头晃脑,只唱的热浪滚滚,吐沫飞扬,声音沙哑……

快到头歇(上午十点整),工客们都疲劳了,二位大爷随即唱起了地方情歌,以此来为工客们提神鼓劲。王大爷唱到:“想哥想到五更头,一无灯草二无油。扯根眉毛当灯草,滴滴眼泪做灯油。”褚大爷接到:“房后青竹高又高,哥藏竹林把妹瞄。连学三遍黄猫叫,不知情妹可听到。”王大爷又唱到:“远望大姐穿身白,十个指拇像藕节。哪天把我捏一次,回家想你几个月。”正好罗大婶穿着白衬衣,羞得脸红脖子粗,嘴里笑骂连连。

锣鼓师傅们几个情歌唱完,已到歇息时间。大伙兒依地而坐,男人们腰里掏出旱烟袋咬在嘴中,一个个腾云吐雾。女人们喝着茶水,叽叽喳喳的扯着闲篇。赵大伯个子廋小,幽默风趣,喜欢用暧昧的话和妇女们开玩笑。妇女们一使眼色,合伙把赵大伯抬起转圈圈,作势要脱赵大伯裤子,赵大伯急红了眼,双手扯着裤腰带,妇女们在赵大伯求饶声中合力将他扔出老远。赵大伯站起拍打着身上的泥土,找着旱烟袋,他那狼狈的样子惹得大家捧腹大笑,激情的笑声在大荆山的上空久久回旋。

几番嬉闹,“咚咚哐哐”的锣鼓又开始了,银白色的薅锄在田间齐刷刷的翻滚着。这时候二位大爷故意催工,扯着嗓子唱:“左边的大姐快点干啰!”“右边的小伙要上前呢!”。

为了激发大伙的干劲,二位大爷故意唱些地方特色情歌来鼓劲。王大爷唱到:“姐儿住在大老林,喂个黄狗死咬人。别人来了它咬死,情哥来了不吭声,狗儿也有两样心。”褚大爷接着唱:“姐在房里做花鞋,屋上掉下蜘蛛来。情哥派它来牵丝,根根情丝出肚怀,魂魄来了人未来。”王大爷又唱:“一把扇子二面花,隔扇看见俏冤家。我看情哥会锄草,情哥看我会绣花,大风吹倒锄头把。……”

到了中午,热火朝天的薅草场面将告一段落。这时一阵锣鼓之后,褚大爷唱到:“太阳就要当顶过,薅草人儿有点饿,有请各位把酒喝,酒足饭饱再上坡”。

午饭后,大家稍作休息,大家又齐聚在干活地。

“咚咚哐哐”一阵锣鼓后,王大爷扯开嗓门唱起了扯谎歌:“吃了午饭上山岗,碰见母猪拱麦糠。世上出了稀奇事,尾巴长到屁股上。”褚大爷接着唱:“太阳落坡坡背坡,听我唱个扯谎歌。扯根毛草多多长,捆住太阳往后拖……”

听着这些搞笑的情歌,工客们忘掉疲劳,在开怀大笑中干的更加有劲。在太阳当顶最热和薅草最累的时候,锣鼓歌也就更来劲了。王大爷唱到:“薅草要薅散子花,十人见了十人夸。切莫薅些吊喉草,雨水一过往起爬。”这些现编现唱的山歌,曲调高亢浑厚,歌词质朴意明,劳动者快速除草,你追我赶,呈现出鼓乐喧天、欢歌笑语的热闹场面。

到了二歇(下午四点整)时间,褚大爷唱到;“我们只顾耍白话,忘了田中众客官。我们歇下锣和鼓,大家田头吃袋烟,请问喜欢不喜欢。”于是,大家又席地而坐,免不了又是一番热闹。

锣鼓歌中最有意思的就是“赞歌”和“战歌”。

赞歌的特点是奉承和夸奖,演唱技巧是将对方比作先哲圣贤,人中豪杰、老板大亨、美男靓女,而将自己比作学生、跟班、苦工、穷光蛋、丑八怪……用自己的低微穷丑,烘托出对方的高大富贵。

褚大爷唱到:“久闻歌师是能人,赛过前朝诸孔明,胳膊长毛是老手,眼中挑刺是能人,五经四书学得全,文韬武略样样行,今天歌场一路行,鼓上拜你为先生。”王大爷接着:“歌师来了是稀客,伸出双手来迎接,盼你如同盼明月。歌师常在江湖走,见多识广数一流,男儿四海为朋友,为人莫把礼义丢,蓝采和访着曹国舅,一股仙气前引路。”

战歌与赞歌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的特点是逗、斗、讽、贬。因其表现形式灵活多样,逗趣逗乐,从而深受人们的欢迎。褚大爷唱到:“歌师唱歌莫扒大,你扒大来我不怕,我有葫芦装天下。我是昆仑一头牛,只见尾巴不见头,有人惹得牛发威,撞破乾坤四部洲。”

褚大爷把自己形容成一头牛,用“撞破乾坤四部洲”来夸张自己的能耐,气势蔚为壮观。王大爷接着唱:“日出东方红满天,混沌初开无人烟,搬条板凳门槛坐,眼看长起昆仑山。”

昆仑的年轮本已无从考证,而王大爷却吹嘘自己“眼看长起昆仑山”,把天神地仙们全不放在眼里。

幽默滑稽,想方设法助兴更是保康薅草锣鼓的一大特色。

王大爷一手抱鼓,一手用鼓槌有节奏的敲着鼓榜,唱着自编的搞笑歌:“十七十八学卖糖,走过兴山到宜昌,又从沙湖到沔阳。一走走到小当阳,遇个情妹打稻场,问我卖的什么糖,粘米糖来糯米糖,苞谷花子粘麻糖,花生芝麻香酥糖,金果麻枣棒棒糖。情妹一听喜洋洋,把我请到灶门上,烧酒煨得扑鼻香,鸡蛋油馍大骨汤,我喝她的酒,她吃我的糖,大胯跷在二胯上,慢慢悠来慢慢晃,还没等到糖吃光,她的爹妈转回乡,大绳捆来小绳绑,把我绑在柱头上,吹火筒加擀面杖,横直听到家伙响,又是蹦来又是犟,勉强奔脱跑他乡,绕过当阳到南漳,又走谷城到保康,不是路上伙计广,兮乎死在小当阳,自从那回上了当,以后再也不卖糖”。

王大爷用抑扬顿挫的歌声,诙谐幽默的表情引得大家一阵阵大笑。

下午收工时,锣鼓匠们要向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发出收工的信号,褚大爷喊到:“日头下了岩(ai音),锣鼓幺了台,今天放工早,明日早些来……”

于是,大家收拾好工具回家,一天的辛劳结束了。

老家请人打锣鼓,大家就热闹一天。锣鼓一敲,山歌一唱,地动山摇。趣味十足的薅草锣鼓让大家笑得直打滚,一天的疲劳不见了,效益则明显提高。可惜的是,古老的薅草锣鼓,早已退居二线了。王大爷和褚大爷也相继去世,闪闪发光的乡土文化——薅草锣鼓,留给人们只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作者介紹:张天堂,湖北省保康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猜你喜欢

王大爷锣鼓大伯
邵伯锣鼓小牌子
泰然处之
修伞
修伞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大伯家的几个晚辈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
那人那鸟
片名趣答